日元国际化历程及受阻原因分析

2014-03-08 04:43李继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日元比重国际化

李继民

(北京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82)

日元国际化历程及受阻原因分析

李继民

(北京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82)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元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政府对待日元国际化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使得日元国际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将日元国际化进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的被动消极阶段;第二阶段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相对积极阶段;第三阶段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积极主动阶段。由于特殊的外贸结构、出口商较差的谈判能力、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以及日元汇率波动剧烈等问题,使得日元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尽管日元国际化之路已走了近半个世纪,但是从衡量货币国际化的各项指标来看,日元却并没有取得与日本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日元国际化;日元汇率;货币国际化;外汇交易

日元国际化是指日元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货币的功能。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其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经验和教训对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措施,国际化进程中所达到的状态及日元国际化受阻的原因。

一、日元国际化进程

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不同的阶段对应的是日本经济面临的不同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对待日元国际化问题的态度是略有不同的,根据日本政府对待日元国际化的不同态度,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大致可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的被动消极阶段

早在1960年7月,日本就创设了非居民日元存款自由结算制度,导入了所谓的日元外汇制度。这主要是受到当时西欧各国已恢复货币可兑换的影响,使得非居民持有的日元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可兑换。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开始承担日元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义务。此后日元开始在国际商品和外汇交易中作为交易媒介。1970年11月,作为对日元国际化的一种应对策略,日本允许发行以日元计值的外债。1972年,日本政府废除“外汇集中制度”,允许私人部门持有外汇;同年9月非居民在日本国内发行以外币计值的债券也得到许可,这些措施促进了东京外汇市场上以美元为中心的外汇交易(李晓,2004)。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本于1973年2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开始准许居民开设外汇存款账户。

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在日本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3%和0.9%提高到了2.4%和29.4%。1976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达到2%,1980年则迅速增加到4.5%(张国庆、刘骏民,2009)。虽然日元国际化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这一时期的日元国际化与其说是日本政府的主动选择,不如说是由于日本经济实力与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张而使日元不得不面临国际化的内在诉求和倾向。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如何避免日元升值、保持并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才是日本政府政策的核心考量,日元是否国际化并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陈卫东、李建军,2010)。甚至,直到1970年代末期,在日本银行和大藏省中,“日元的国际化将搅乱国内金融政策”仍然是占据主流的观点。因此,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持明显的消极态度(李晓,2004)。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相对积极阶段

1980年12月,日本大藏省全面修改了《外汇法》 (全称为《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将过去对资本交易的“原则禁止”改为“原则自由,有事规制”,取消了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日元资本账户下可兑换的限制。修改后的《外汇法》使得金融机构的外汇资本交易实现了自由化,增大了日元在国际贸易和手指结算中使用的机会。翻开了日元国际化的一个新篇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日美贸易摩擦日益激化,美国政府不断要求日本开放市场。到八十年代初期,美日摩擦的领域或者说美国对日本开放市场的要求扩大到金融、资本交易领域,美国政府将日本的巨额顺差归结于其市场的封闭性和日元低估。1983年11月美日双方设立了专门解决日本金融自由化进展迟缓和美日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日元-美元委员会”,翌年5月,“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在同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在这两份公告中,对外汇交易的两个规则作了修订:其一是废止了外汇期货交易中的“实际需要的原则”,修订后任何人都可以不受任何实体贸易的限制而进行外汇期货交易;其二是放宽了“外币兑换日元原则”,即企业可以自由将外汇兑换为日元,也可以将在欧洲日元市场上筹集的资本带回日本,即向居民提供欧洲日元贷款自由化。以上两份政府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方案,被视为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陈虹,2004)。此后,在1985年4月和1986年4月又分别废除向居民征收欧洲日元债券利息税、放宽了非居民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标准。上述措施,使日本的金融自由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5年9月,美、英、法、德、日等五国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该协议签订后三个月内,日元兑美元汇率就从250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到20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幅度达20%;到1988年11月,日元汇率已升至12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幅度超过一倍。在日元快速升值的推动下,日本海外投资逐年增加。日元的对外投资本身促进了日元的国际化,同时日本政府也开始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推动日元国际化。

1986年5月,日本建立了“日本离岸金融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JOM)旨在促进日本与东亚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动。这一市场的建立也使得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金融市场一体化得到急速发展。以香港为例,1985年,日本作为香港的资金交易对象国大概只占其资金交易总额10%的比重,但在1986年JOM建立后,香港对日资金交易迅速增加,1987年以后占到其交易总额50%~60%的规模(李晓,2004)。1988年1月和12月,日本先后向国外开放了日元CP(商业票据)市场和外汇CP市场;1989年4月,成立了东京金融期货交易所,废除了对日本离岸市场的出超管制并放松了入超管制,同年5月向国内居民开放了中长期欧洲日元贷款,6月解除了对欧洲日元债券和居民的海外存款限制,实现了欧洲日元业务的全面自由化。此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都在欧洲日元债券、日元外国债券的发行标准、发行者资格以及税收等方面做了一些放宽、简化、减免等措施。

这一阶段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东京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奠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日元的国际化。1990年,在日本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14.5%%和37.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12.1和8.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1980年的4.5%上升至8%;1992年,日元的国际化达到历史最高程度,出口贸易中的日元结算比重达到40.1%,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日元的比重达8.7%,此后日元国际化呈停滞和倒退趋势。

在这一阶段的日元国际化进程中,日本政府的态度相对来说变得更加积极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针对日本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升值等这些有助于日元国际化的各项改革中,有太多来自美国的意愿和压力,尤其是在签订广场协议之前。

3.“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积极主动阶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普遍意识到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和过度依赖美元的巨大风险和危害性以及拥有以区域内的货币为主导货币的重要性。日本也深刻意识到一个稳定、繁荣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于日本经济的重要性。

1997年10月,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3个月后,日本专门设立了“亚洲金融、资本市场专门部会”,聚集日本各界学者和专业人员就金融危机的特征、原因和教训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试图在舆论和事实上扩大日本对亚洲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方面的影响。日本政府提出了以日本为中心组建向危机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援助的“亚洲货币基金(AMF)”构想,因IMF和美国的反对而流产后,1998年10月日本政府又发表了向危机国家和地区提供3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新宫泽构想”,旨在扩大日本和日元在区域内的影响。

1999年欧元诞生后,进一步激发了日本强烈的危机感。同年1月日本前首相小渊出访欧洲时向全世界公开宣称:日本希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藏省于1999年9月设立了专门研讨“日元国际化”政策的“日元国际化推进研究会”。该研究会后来在2000年和2001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五条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措施:①扩大内需,增加以日元计价的出口;②为了提高日元使用的便利性,整备金融、资本市场,并准备创设日元与亚洲货币直接交换市场的各项条件;③改变历来的制度与惯例;④推进与亚洲各国之间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⑤为构筑新的经济、金融体制而加强与亚洲地区的联系。

进入新世纪,一个日渐清晰的“日元亚洲化战略”已经基本形成。同时日本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一个缺乏效率的国内金融市场是无法支撑起这一战略的,因此还展开了一系列“金融大爆炸”式的金融体系改革与之配套。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警醒下和欧元诞生的刺激下,开始真正积极主动地推进日元国际化,并且提出了务实的“日元亚洲化战略”。关志雄(2003)认为,过去,“日元国际化战略”及其措施一向是以“日本对世界”为出发点,直接追求日元作为国际货币,谋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日元作为贸易和资本交易计价货币的地位,以及作为外国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功能。现在,“日元国际化”的区域性战略取代了这种功能性战略,即“日元国际化”要着重于日元使用及其国际货币功能在亚洲地区的扩大。

本文认为,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元便开始国际化进程,但是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从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日元国际化战略”。虽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在来自美国等外部压力和自身内在动力的驱使下,采取过一系列有助于日元国际化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大多是出于应对日元升值压力和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为主要目的的。即便有部分措施是针对日元国际化的,但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并不能构成“战略”。因此,“日元亚洲化战略”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关“日元国际化”的战略,既然是第一个,从“区域化”入手就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自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受日本经济低迷的拖累,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呈不断降低趋势。从货币职能角度来看,日本进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的比重是这一阶段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唯一的亮点,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重在1992年达到40.1%的历史最高值,此后一直在40%以下徘徊,2002年甚至降至34.9%,此后又有所回升,2006年重新达到40%;进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重则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从1990年的14.5%上升到2002年的24.2%,此后趋于稳定。

日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从1992年的8.7%跌落至2009年的2.9%,过去长期排在第四位英镑于2005年超越日元排在第三位,2009年英镑的比重已经达到4.2%,已超过日本1.3个百分点;欧元的比重则从1999年诞生时的17.9%上升至2009年的27.4%;美元的比重在上世纪九十年底初曾降至60%以下,1995年的比重为 59%,2001年曾上升至71.5%,2009年为62.2%(见图1)。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在这一阶段,与日本的经济规模相比,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本来就不高的日元份额正被欧元、美元、英镑等国际货币所蚕食。

图1 1995-2009年主要国际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二、“不成功”的日元国际化

迄今为止,日本提出“日元国际化”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但是日元并未获得与日本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很多关于日元国际化的研究常用“受阻”、“受困”、“困境”、“失败”等这样一些词汇来描述日元国际化的现状或者成就,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日元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虽然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因素并不仅限于该国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等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无疑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因此如果从日本经济实力这个角度来衡量日元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人们通常都是这样来衡量的),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日元国际化是不成功的。支撑这一结论的证据除了上文已经提及的日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偏低外(见图1),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证据:

表1 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中以本币计价的比例(%)

1.日本对外贸易中日元计价和结算比重偏低

日本对外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虽然自1980年以来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不过从国际比较来看,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元在进出口贸易中计价的比重一直以来都是最低的,不但远远低于美元和马克以及后来的欧元各自相应的比重,甚至远低于英镑、法郎和里拉等各自相应的比重(见表1)。

甚至日本在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的比重也不高,从1992-2002年,日本对东南亚的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币种最高仅为52.3%,最低只有44.3%;而进口贸易中日元计价的比重仅为23.6%~26.7%之间(见表2)。

表2 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比例(%)

图2 1993-2010年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存量

2.日元计值的国际金融工具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比重偏低

从国际债券的规模来看,以日元计值的规模稳步上升,从1993年的2665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7467亿美元,规模扩大近两倍(见图2)。不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日元的规模依然较小。截止2010年9月,全球国际债券总额为26.6万亿美元,以欧元计值的国际债券发行规模最大,达12万亿美元,占全部国际债券发行规模的45.1%;以美元计值的国际债券为10.2万亿美元,占38.2%,以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比重只有2.8%(见图3)。

在国际货币市场方面,日元计值的国际货币市场工具在1989年的市场余额仅有2.5亿美元,1994年开始快速增长,在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547.6亿美元,此后有所萎缩,2010年9月末的余额为234.6亿美元(见图3)。目前日元计值的国际货币市场工具的规模在整个国际货币市场中的比重仅为2.4%,而欧元、美元和英镑所对应的数字分别是44.6%、36.1%、11.3%,远远高于日元(见图4)。

图3 2010年9月末以各主要国际货币计值的国际债券余额构成

图4 1989-2010年日元计值的国际货币市场工具存量

图5 2010年9月末各主要国际货币计值的国际货币市场工具构成

3.日元从未单独成为“锚货币”

一般而言,主要的国际货币都有一定的汇率设定基准功能,美元、法郎和英镑等都被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锚货币”,德国马克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锚货币”功能,但是自从1979年欧洲汇率机制(ERM)实施以来,马克就是欧共体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发挥着类似“锚货币”一样的职能。但是迄今为止,从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采取与日元挂钩的做法,对于一些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日元在“篮子”中的比重一般都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三、阻碍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日元国际化的研究来看,阻碍日元国际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殊性

从出口方面来看,根据“格拉斯曼法则”,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多数倾向以出口国的货币进行交易,但是这个法则对日本很难成立。因为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很高,而美元一直处于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美国的所有进口几乎都是以美元结算。因此对美依存度很高的日本出口也就难以提高其日元结算的比例(中条诚一,2002)。

从进口方面来看,日本的进口产品中,能源、矿产等初级原材料占较大比例。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差异较小的大宗初级产品贸易,大多以美元结算(麦金农、Mckinnon,1993)。因此日本的进口中,日元计价的比重很低。

2.日本进出口企业的谈判能力不强

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中,那些技术上有优势、在市场上具有较强支配力的进口企业谈判能力往往能决定使用哪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而谈判能力往往取决于市场份额、产品的差异度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弹性大小等因素。中条诚一(2002)对日本出口亚洲的商品类别和结算货币的研究发现,日本出口的产品中除了医药品和金属加工机械等具有压倒性竞争力的产品主要使用日元结算外,日本的绝大多数加工制成品在出口时以日元结算的比重都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有的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另一方面是由于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的竞争。因此,整体而言,日本进出口企业交涉力的弱小时阻碍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克鲁格曼(1987)认为,日本的出口企业往往采取的是根据不同的市场来设定价格(Pricing to Market,PTM)以实现确保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因此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无论对欧美和亚洲的出口都倾向于采取非日元来结算。在市场战略上,欧美企业与日本企业不同,前者更重视利益,后者更重视市场份额,日本出口企业的这一市场战略也是降低日本出口中使用日元结算比例的原因。

3.日本金融市场相对不够成熟和完善

欲促进日元国际化,就必须使非居民能方便的筹集和使用日元。这样不仅可以让日元作为资产货币被使用,推进资本交易的日元化,而且如果日元金融资产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回报率,也会促进国际贸易中的日元化。但是日本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日本金融市场由于交易手续繁琐、市场规制过严、金融相关税率过高、有独特的市场惯例、甚至采取内外有别的标准等原因造成门槛和交易成本过高,使得日元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且流动性差,持有日元的非居民很难看到日元的魅力,这成为阻碍日元国际化的最大瓶颈(中条诚一,2002;关世雄,2003)。

首先,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日本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虽然日本股票市场规模长期位居全球第二,但是在日本上市的外国公司却很少。以日本最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例,截至2009年6月,在总计236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5家外国公司,其中主板市场13家,创业板市场2家;外国公司无论从数量还是市值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日本的债券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日本债券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在结构上却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日本债券市场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债券所占的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过低。2009年日本债券市场的余额中,90%是公共债券,其中国债比重高达74%,公司债券只占10%;二是高收益率债券所占的比重过低,使得日本债券市场的收益结构尚不完善。2009年美国高收益债券余额已经占到美国公司债券余额的一半以上,约为51%;而日本仅为11%。上述两方面的结构失衡,降低了日元债券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4.日元汇率波动过于频繁、剧烈

日元汇率自1971年的近40年来,年均汇率波动超过10%的年份超过30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年份汇率波动超过20%,1978年一年内日元汇率波动幅度达到31.2%(冉生欣,2006)。是同期主要发达国家中汇率波动幅度最大的。由于日元汇率频繁、剧烈地波动,为了防范外汇风险,很多日本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集中式外汇风险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综合商社通过外汇收支抵消,可以有效地回避风险,这意味着使用日元结算的交易方式较少被采用。

5.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困境

东亚地区的经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储蓄率较高,日本也不例外。日本一直以来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储蓄率最高的国家。高储蓄率国家总是面临着国内需求乏力的问题,因此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一般会采取“出口导向”的方式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过程普遍被人们誉为“奇迹”,之所以能创造这一“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但是日本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停滞局面,很大程度也与“出口导向战略”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有关。过分地依赖出口,使得日本成为“产品提供国”,而无法成为“市场提供国”。从1982年以来,除日本外的东亚各国最终产品的出口市场中,日本的比重从未超过10%,远远低于美国和欧元区(见表3)。因此,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的日本总是需要欧美市场为其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其本身却无法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市场和动力。

表3 东亚最终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比重(%)

此外,由于过度依赖出口,日本的各项经济政策,包括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完善等方面,很多时候都受到日元汇率的掣肘,担心本币被高估而影响出口,一直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正是由于过度依赖出口,日本企业才不像欧美企业那样更多地重视利润而是更多地重视市场份额。因此,本文认为,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是不利于日元成为重要国际货币的根本性原因。

[1]Mckinnon,Ronald.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Krugman,Paul.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34).

[3]McKinnon,R.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

[4][日]关世雄.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发展的趋势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吴慧萍.国际货币和货币国际化研究成果综述 [J].现代财经,2010(7).

[6][日]田渊节也.日元的国际化问题 [J].国际政治研究.

[7][日]中条诚一.亚洲的日元国际化 [J].经济资料译丛,2002(2).

[8]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9]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 [J].世界经济,2005(5).

[10]张国庆,刘骏民.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 [J].上海金融,2009(8).

(责任编辑:WDY)

An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 and the Reason Causing its Failure

LI Ji-min
(Bank of Beijing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Beijing 100082,China)

Since the sixties of last century,the yen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 showed a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problem.This paper divid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yen into three distinct phases.The first phase of the 1960s to the early 1980s is the passivity stage.The second phase of the 1980s to the mid-nineties is the relatively positive phase.The third stage is the"Asian financial crisis"following which is the active phase.Because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Japanese economy including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exporters'poor bargaining power,the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 is relatively closed and yen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other issues,the road of yen's internationalization does not go smoothly.Although the roa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 has gone up nearly half a century,but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dicators,the yen did not gain the strength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to matc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th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phases in this pape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The value of the yen;Monetary internationalization;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F031.2

A

1004-292X(2014)01-0080-06

2013-05-29

李继民(1976-),男,云南大理人,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投资学、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日元比重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