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振涛,王 锟,尹 辉,韩 敏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关系国民健康与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统计数据,1992—2002年共收到40多万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其中直接引起患者死亡的6 636起,这组数据令人震惊。事实上此项统计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即便在美国,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率也较低,2000年共收到报告92 000份,而主动报告仅3 000余份,主动报告率不足3.3%。美国医疗产业促进会(AAMI)指出:在每年8 0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其中44%的器械被强制召回(存在严重设计缺陷),还有大约33%属于设备使用问题。1998年美国FDA给国会的报告中指出,有980例医疗事故是因设备引起死亡[1]。国内的统计数据方面,据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2005年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27起,2006年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39起,设备问题引起的医疗事故占全部事故的17%,医疗设备造成人身伤害已占医疗投诉量的1/3。
各种医疗设备因维护保养不当而引起故障、引发医疗事故的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某地区2007年对CT质控检测结果为例,该地区共有CT设备109台,周期性检测合格率为90%,不合格率为10%[2]。不合格设备意味着3种情况:对患者不安全、诊断质量差或误操作。以每台设备每天做50例患者计算,每天就会有550人次的检查受到影响,以253个工作日/a计算,一年就会有139 150人次的检查受到影响,这组惊人的数字表明,有相当数量的人群会因设备质量问题产生不正确的医疗诊治结果。
不论政府管理部门、医院还是患者层,对于医疗设备质量的认知都还不够[3]。部分人员对设备的要求不高,把能够使用作为衡量设备正常与否的唯一标准。我国医学计量工作起步较晚,1985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大中城市形成管理规模,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则是在2000年以后才日渐开展起来的。
开展医疗设备质控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仅专用检测设备就价值几十万元。对于质控不合格的设备,如果按规定停用或检修,则会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并产生相应的维修费用。另外,目前各医院尤其是中小规模医院的医学工程科人员数量、素质相对不高,应付正常的设备检修工作都已非常紧张,更不要说开展需要一定时间、精力的质控工作[4]。
当前售后服务市场比较混乱,有的设备厂家在维修中漫天要价,小故障大修,一些不专业的维修公司趁虚而入,打着为医院省钱的幌子,实施不规范的维修,或者更换不合格的二手件或替代品[5]。这些维修行为表面看似省钱,实际上往往给设备埋下安全隐患。以GE公司为例,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每年需接受数十课时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维修技术。而像离职工程师,他会发现知识老化,且不再拥有在线支持、工厂支持、原厂备件支持等。大型医用设备的专业维修需要许多专用工具,比如MR的维修与检测,不仅需要一些普通维修工具(如Metrolab场强仪、RUO温度监测仪、涡流矫正仪等),还需要原厂设计的专业维修设备(用于核心部件校准、励磁、匀场等)[6]。现代大型设备中包含许多高科技技术,如MR等的机架内最高离心力达11g,高于火箭发射所需要的10g加速度,任何不合格配件或不科学的维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医院应强化质控角色,以质控达标为准绳和第一评定标准,以风险为原则,分等级制定质控目标。现代质量监控包括设备安全检查和性能测试、风险管理、预防性保养制度、维修能级管理、医疗技术评估策划几大部分。随着医疗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医学工程科的维修工作特点将会发生变化,维修技师从传统的万能型向专业型、管理型转变。所谓专业型,就是每名技师主攻生物电、检验、放射等某一个专业的设备维修和保障,对于其他专业设备保持常识性了解即可。所谓管理型,是指技师更多地担负质控、临床设备操作与保养指导、设备使用情况监管等职责。医院的医学工程科职能逐渐从目前的以事后维修为主,向以质量检测控制和预防性维修为主转变。以美国Baylor医学院儿童医院医工部全年各项工作量构成比为例,安全检查和性能测试工作占60%,事后维修工作占20%,管理与培训性工作占20%。医院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对设备质量管理的认知,这项工作会大大影响到医疗风险等级。
预防性维修(PM)是一种国外新兴的维修机制,它通过周期性的规范化检测与保养发现或消除设备潜在的隐患,降低使用风险。香港医管局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有明确规定,售后服务条款中必须包含预防性维修次数及内容,根据不同设备要求不同,每次PM必须详细记录备案,并把开机率和故障率作为售后服务的评定指标之一。台湾地区以乳腺机为例,把美国FDA MQSA法规作为蓝本,制定了乳腺机质控政策,严格控制放射设备辐射影响,规定了年度检测项目和每半年—季—月—周—日检测项目。
较好地开展医疗设备质控与预防性维修,不仅是对患者的高度负责,而且会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CT为例,开展合理质控可以降低风险,如果性能达标率提高1%,则1%×109台×50患者/d=55名患者/d可受益。若年开机率提高1%,则:365 d×1%×50患者/d×300元/次=每年收益增加 55000元/台。另外,良好的质控会延长使用年限,减少设备购置成本。因此,要本着为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抓好医疗设备质控,研究开展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
[1] 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8(3):18-25.
[2] 陆银春.关注患者安全需要加强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2):123-124.
[3] 郭赤,米永巍,李怡勇.军队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现状、原因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114-115.
[4] 杨萌.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21-122.
[5] 李斌,汪黎君,郑蕴欣,等.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上下游对弈的再布局[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3):84-87.
[6] 王文山.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几点问题与对策[J].医疗装备,2010,23(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