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轩阁
笔下的顿悟
□娄轩阁
大学毕业就干起电教,刚干电教就开始写解说词,几年下来,从虚幻的“小清新”,到务实的“接地气”,从“风花雪月”的浪漫,到脚踏实地的干练,转变的不仅是文风,更是一种人生观念。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在笔尖下悄然转变,这或许就算是跨过了走向成熟人生的第一道关卡。
来到电教部门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电教片《党旗飘起福临门》写解说词。从小就热爱文学的我,长大也常常写点东西,自认为写起解说词来理应不在话下。经过一天一宿的苦心措辞后,我将一份自认为文采斐然的解说词交给调研科吴科长,心想科长一定会为我“点赞”。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串辛辣评价:“毫无跌宕起伏”“没情感”“文艺腔”“内容太空泛”。反复修改几次,评价前后相差不大。我有些小不服,更多的则是沮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真是不知道,只好求教于吴科长。这时,吴科长的一番话点醒了初出茅庐的我:“电教片解说词的语言固然需要文学色彩,但不能一味追求华丽语言,而要以人物事件所反映的真实情感为主线,接地气,求真求实。”
原来,华丽的措辞只是手段,切实反映题材并引领观众去探求其背后的核心价值,才是一篇解说词的灵魂所在。所谓“文品如人品,作文如做人”,反思我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确实要从学生气的“小清新”里走出来,快速成长。世界不仅是自己思想里的那块小天地,走出来,贴近生活,就是向成熟迈了一大步。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多,我越发觉得,从事电教片解说词的撰写,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对时政要闻的宏观掌控,更重要的则是对基层工作的熟悉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要走出象牙塔,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文学方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简编》《现代散文诗集》,时政类的《人民日报》《组织人事报》等,都是我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而《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更是在我迷茫时,成为指导我成长的良师益友。除了向书本中学习,还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学习。一次偶然机会,我采访来自省纪委的选派干部何流。走出省里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来到乡土气息浓厚的光明村任村支书,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带领全村百姓摘掉了贫困帽。我看着何书记顶着烈日在农田里为村民实地勘探秧苗,白净的脸庞平添了一份太阳的颜色,一种触及内心的震撼瞬间向我袭来:贴近泥土才更接近真实,俯下身躯才更能读懂高尚。
作风决定文风。随着笔尖下的“去繁留简”,不知不觉中,工作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写一篇解说词,我都要下到田间地头,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发掘打动肺腑的故事和话语。文风上也不见了空洞的华丽,取而代之的是对真实生活质朴的叙述和思索。
仔细想来,几乎凡是和成熟挂钩的,大都是质朴无华的。在茫茫如海的中国文学中,那些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篇章,恰恰来源于百姓生活,带着泥土的清香。反观电教所描绘的,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劳动者,对于这些最基层、最生活的群像,那些故作风雅、无病呻吟的华丽辞藻只会显得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感。唯有用直面生活、真挚朴实的语言平铺直叙,才是对现实最真诚的反映,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这种平凡中的诗意,也更多地体现在我笔下的典型人物身上。每一次的撰写,也是对自己工作态度、人生观念的一次矫正和升华。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