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浩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先发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谢浩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以产业融合深化、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强化和产业环境开放化4个一级指标及细化的12个二级分指标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工具,对江苏省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其最终得分为68.32分,基本处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成长阶段。以此为基础,江苏等经济发展先发地区在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时应不断凸显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逐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提升产业创新效益;逐步开放产业环境,鼓励重点产业“走出去”;进一步发挥扩散效应,拉动区域梯度发展。
先发地区 现代产业体系 评价体系
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规律,经济发展先发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坚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技术储备、开放的产业环境等。没有坚实的工业化基础和丰富的技术储备做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共生便失去了技术支持,地区经济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承受能力也无从谈起。
本文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先发地区进行了甄别,并以先发地区江苏省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对该地区诸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深化和自主创新强化等指标进行初步分析,从而了解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客观存在的[1]。从西至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实力总体依次递增,经济实力差别悬殊,工业化进程快慢不一。工业化的经典划分标准有以下五种:一是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法;二是产业结构水平划分法;三是就业结构水平划分方法;四是人均GDP水平划分方法;五是城乡结构状况划分方法。本文以钱纳里、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为基础,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水平作为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对中国所有省、直辖市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划分,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先发地区进行甄别。
1.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划分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国内部分学者,如郭克莎,通过研究1964年至2004年中国的产业经济数据,得出了一组动态的工业阶段划分标准,并确定了2004年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立足前人研究基础,本文对前人研究中不符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些标准值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主要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三个指标对2012年我国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其中,人均GDP指标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指标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指标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就业结构状况。具体标志区间划分如下表:
注:上表由作者整理得。其中人均GDP以人民币元为单位;Ⅰ、Ⅱ和Ⅲ分别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占一国或地区的生产总值比重。
2.经济发展先发地区的确定
由于研究目的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对2010年和2012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进行了综合测算。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对比上述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本文对全国省、直辖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地区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各自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如下表:
由上图可以观察到,目前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工业化进程分布范围比较宽,从前工业化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基本服从正太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结构。其中,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前者。先发地区主要集中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依托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依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为依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少数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依靠总部经济优势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可以说,立足坚实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等优势,这些基本实现工业化或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先发地区已经具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条件。
经济发展先发地区率先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引领产业升级和拉动区域梯度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自2007年我国产业经济领域首次出现现代产业体系以来,学术界虽有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深化等方面的实证研究,但关于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学术界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本文将现代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深化和自主创新强化三大内涵特征及其所要求的产业环境开放化的条件特征作为评价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的一级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细化出一系列二级指标,试图初步建立能够较全面反映先发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状况的分层次评级体系。
这一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组成。通过专家赋值法,各个指标的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见下表。本文将先发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划分为4个阶段,用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区间分别表示现代产业体系的休眠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对应的综合功效得分标志值区间为(0,40)、[40,60)、[60,80)和[80,100],综合功效得分所处区间越大,地区内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其中,综合功效得分=Σ(产业结构高度化功效系数*0.3+产业融合深度化功效系数*0.2+自主创新深化功效系数*0.3+产业环境开放化功效系数*0.2);4项一级指标的功效得分=Σ具体指标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重。
注:作者整理得。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深化、自主创新强化和产业环境开放化四个方面对一国或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情况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1.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分析
本文着重从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两个方面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优化情况进行研究。劳动力结构方面,采用库兹涅茨定义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作为分析产业绩效水平的具体参数指标,即某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占三次产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的商。具体运用到对某一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优化指标衡量时,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整,以该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率的倒数作为衡量某一地区劳动力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率的倒数总体越接近于1,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布越趋于合理。产业技术结构方面,考虑到高新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产业,采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对某一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高技术含量进行分析,即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资本结构方面,主要采用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与实收资本总额之间的比值)来测算工业行业的资本利用效率[2]。该系数增大表示该产业的资金使用率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升级。以江苏省2010—2012年的相关产业数据作为公式输入项,测算结果如下表:
江苏省上述三个二级指标的具体测算结果显示该省近年来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态势良好,总体指标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其中,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率已经趋近于1,说明江苏省近年来工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成果明显。而技术结构和资本结构较好的测算结果说明了江苏省工业产业中技术含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逐年提高的技术结构和资本结构也进一步验证了江苏省各生产要素正沿着产业价值链向高技术环节流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也逐渐向先进制造产业转移。
2.产业融合深化指标分析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2010—2012年产业集聚系数、两化融合系数和制造业服务化系数3个二级指标的综合测算得到该省近年来产业融合深度化指标。产业集聚方面,以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产业集聚系数,以表示地区内工业企业“物理”融合程度。两化融合方面,以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其于工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作为两化融合系数,以表示地区内的技术融合程度[3]。制造业服务化方面,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其与制造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作为制造业服务话系数,以表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行业的渗透程度。具体测算结果如下表:
通过观察2010年至2012年江苏省产业融合三个方面的指标数据,江苏省近年来的产业融合程度呈现出不断加深的趋势。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江苏省的产业集聚系数只是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考虑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主要大型工业企业被安置在吉林、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江苏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产业集聚水平可以与之接近,其产业集聚水平相比较其他地区也是很高了。另外,伴随着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对工业产业渗透不断加深,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共生式发展模式日益明显。横向对比于其他地区的两化融合系数,江苏省的这一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属高值,但是相比较于北京近20%的工业信息化程度,江苏省的工业信息化进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自主创新强化指标分析
本文主要以研发费用支出、科技活动产出和专利受理占比系数作为衡量地区内自主创新深化指标的二级细化指标。研发费用支出方面,通过地区R&D支出强度(即R&D支出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地区研发支出水平;科技活动产出方面,以科技活动产出产值占比(即科技活动产出占工业产业总产出比重)作为衡量地区内科研成果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专利受理方面,本文以某地区三种专利受理数量占全国总量比重作为衡量该地科研成果知识化程度的指标。江苏省2010—2012年三个细化指标的测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述三个指标,对比江苏省与其他地区近年来的自主创新强化指标,可以发现江苏省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R&D支出强度仅次于天津,位居全国第二;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全国第一。但是与江苏省研发环节的“高投入”和研发成果知识化的高水平相形见绌的是省内研发科技活动成果化水平的相对较低,大部分科技活动和知识专利有待进一步转化成实在的生产力。
4.产业环境开放化指标分析
在测量一国或地区内产业环境开放程度是,本文主要采用了外商投资占比、外商市场占比和我国企业出口占比3个细化指标,分别表示该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市场自由度和地区内产业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其中,外商投资占比指标主要测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占地区内总投资的比重;外商市场占比指标主要测算外商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地区内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产业出口占比指标主要测算地区内企业出口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江苏省2010—2012年三个细化指标的测算结果如下表:
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江苏省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产业经济环境。在外商投资方面,和其他沿海城市相比,江苏省在外商投资占比一项中并不占优势,甚至低于福建的外商投资水平。但是综合外商市场占比指标,特别是地区内产业出口占比指标之后,江苏省开放型的产业经济特征便进一步凸显出来:其后两项指标值在全国范围的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五,排名仅在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之后。
5.现代产业体系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将2010年至2012年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放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贵州、云南、西藏除外)数据样本中做综合评价,得到江苏省12个二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相对值。鉴于现代产业体系是个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本文采用下述公式将12个二级指标具体测算结果转换成江苏省的相对得分,以测算江苏省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方面的相对水平。如江苏省在X指标数据样本中的相对得分Px的计算公式为:Px=[(X-Xmin)/(Xmax-Xmin)]*100。以此为基本依据,江苏省近年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12个二级指标相对得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并以此综合测算出江苏省的综合得分为68.32分,基本处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成长阶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作了一个全省范围内总体性的评估,尽管没有剔除省内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苏北地区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江苏省的部分指标基本接近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指标,如江苏省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研发费用支出强度、专利受理占比等指标在经济发展先发地区中亦属前列。进一步观察近年来江苏省的指标数据,可以发现江苏省产业融合深化和产业环境开放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通过发挥区域内产业经济的集聚效应,形成和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优质企业集群,为区域内产业间的融合、企业间的融合提供“物质”载体;二是要持续强化区域内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加速区域内工业制造业的服务化和信息化进程;三是要在不断扩大区域内经济开放程度的同时,加深经济的开放层次,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开发国内市场,在竞争合作中完善和提高自身。另外,在自主创新方面,尽管在研发投入和专利受理方面基本领先全国,江苏省却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标中居于中等偏上水平。接下来,需要江苏省持续关注的问题可能更多在于其如何将知识化成果最大限度地转换成生产力成果,将研发支出最大限度地转换成科技产出。
通过以上针对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概况的评价,我们发现江苏省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深化、自主创新强化、产业环境开放化等方面与成熟阶段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凸显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
总体上,江苏等先发地区第二产业的相对比较劳动率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同时,第二产业内部,传统工业产业的产值占比仍占主导优势。这些地区的产业经济还没有完全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经济发展先发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在于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一个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强调为尽快实现产业现代化,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实行“去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并不可取。应以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扎实地走好从完成工业化到实现现代化的每一步。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制造业对农业、服务业的支撑和主导作用,以工业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充分、完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集聚研发、咨询、金融等高端服务环节的现代服务业也无从谈起。二是要建立和强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机制,创造环境和条件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航空航天、医药设备、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制造业集中,逐步增加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三是提高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政府行为的经济效益,不断激发消费市场对高技术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偏好性,通过需求终端的消费升级,带动产品生产、产业链的升级。
2.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先发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共生式发展,通过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协调、融合发展,不断增加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现代化程度,为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工业技术和知识服务支撑。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规律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实践说明,产业升级的路径有两条:相关产业沿着产业链向核心技术环节延伸和相关产业沿着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间的协同发展能够很好地融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导向延伸,既可以促进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传统工业制造业升级为先进制造业,也可以促进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朝着现代化服务业方向演进。另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过分追求“高利润”而落入“顺周期产业陷阱”,进一步固化其所处的产业链低端化和边缘化地位。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间的融合式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将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制造业企业中进一步分离出来,将其中剥离出的商业服务、科技研发和信息化支持等功能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法人实体运营,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衍生出更多新型产业;二是由产业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积极搭建和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降低相关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其合作效率;三是增加现代服务业在商业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支撑,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业在现代物流、现代营销、信息化和科技研发等方面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加快区域经济的工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3.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提升产业创新效益
当前技术和产业创新已经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江苏等先发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手段。在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不断削弱的经济背景下,过去那种投资驱动或要素驱动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先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先发地区的R&D支出强度不算低,三种专利的申请受理量也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但是科技产出占比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利于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为此,政府需在引导相关产业企业持续释放创新积极性和提高科技产出转化率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创造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一是要逐渐减少参与重要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的税费负担,如对正处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相关商品的采购费用和销售收入采用低税率;二是对购买和使用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财政补贴,通过对产业链消费终端的刺激增加相关商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产出率。其一,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基础上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障创新企业充分享受其对拥有专利等知识化成果的收益权;其二,每年选拔并奖励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将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成科技产出的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其三,进一步完善“产、学、官、研”的创新机制,特别是畅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企业产品开发人员的沟通、交流渠道,提科研创新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4.逐步开放产业环境,鼓励重点产业“走出去”
相对开放的产业环境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条件之一。身处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等先发地区“先天性”地具备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地缘优势。如何实现从地缘优势到综合区位优势的转变,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现手段:有的强调通过不断引入外商投资实现技术、资本等资源进入本地产业链;有的强调通过创造条件扩大外商市场占比,在竞争中提升本地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有的强调鼓励相关产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国际一体化生产和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去。经济发展先发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在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两个方面同时发力,逐步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完成注重开放商品市场向注重开放服务市场的转变,逐步实现产业开放政策由强调“引进来”向强调“走出去”的转变。为此,相关产业需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方面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逐步打破部分行业中存在的行政性垄断,适当降低相关行的进入门槛和尽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相关企业创造一个自由、便利的产业环境。二是对所处同一行业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产业政策量用方面一视同仁,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对所有相同企业实行同一的税收、补贴标准等。三是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法律,明确相关企业在市场中的合法权益,并严厉惩罚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为一个自由的市场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四是积极培育和选择部分重点产业实行“走出去”的产业政策。如采矿业等资源获取型产业、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学习型产业,鼓励这些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主动融入到国际生产网络中去,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
5.进一步发挥扩散效应,拉动区域梯度发展
江苏等先发地区率先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规律协同作用下的产物。立足坚实的工业化基础、丰富的技术储备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条件,先发地区将凭借庞大的存量经济优势率先实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这样一个过程不能进一步固化“单核极化型的空间结构”,扩大区域内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先发地区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逐步回归均衡发展的过程。先发地区在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应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示范手段,进一步发挥先发地区对后发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效应和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激发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拉动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先发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产业转移和产业示范等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意产业转移的系统性和差异性。相关产业在转移之前,就应在宏观、中观层面把握、协调好相关企业的流向问题,尽量实现转移企业本身特点和地区比较优势之间的无缝对接。另外涉及产业内企业大规模转移时应从转移端把握好产业链的延伸问题,尽量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先发地区,以此为基础不断将产业链其他部分向经济腹地地区延伸。二是传统优势产业向后发地区转移时不只是要实现相关企业的位置迁移,也要解决好转移过程中的技术“移植”和管理“转嫁”问题,注重硬件设备转移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家精神等企业软文化的承接。三是建立健全地区间的学习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为先发地区进一步发挥产业示范效应搭建“教学”平台。产业示范效应的发挥有助于后发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更好把握新型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为后发地区下一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经验和借鉴。
[1]张明之,陈豪.经济发展级线划分法与打造西部经济增长中心[J].现代经济探讨,2002(9):24.
[2]张冬梅.产业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8-179.
[3]徐盈之,孙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7):56-57.
责任编辑:吴妍妍
2014-04-10
谢浩,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