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善

2014-03-07 17:12本刊编辑部
中学生天地(B版) 2014年2期

本刊编辑部

在童话故事、武侠小说或美国大片里,“坏人”的对立面是什么?好人?错,是英雄!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但英雄们全都本性纯良、嫉恶如仇、胆识过人、品格超群,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救苦救难乃至拯救世界。

而每年2月,中央电视台都会播出一档堪称“催泪弹”的晚会——“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那些“感动中国人物”虽然没有故事里的英雄那么传奇,却也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

向英雄致敬!

但是我们呢?没什么机会做英雄可能也不太有能力做英雄的我们,是不是只能做“背景板”?

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小善,不做恶,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本文观点及故事来自:

杭州学军中学

杭州外国语学校

杭州第二中学

杭州第十三中学

乐清中学

乐清白象中学

嘉兴第一中学

玉环县干江中学

做好人,也许没这么简单

什么是善?也许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做好人”“做好事”这六个字。

尽管大道理谁都懂,具体的生活却常常没那么简单,你单纯的善心与善念,有时候就在一些“小细节”面前,感到了纠结。

让我们在这样的纠结中,一起来思考“善”的意义。

纠结之一:

如果善良换来的是……

当你扶起的老人有可能会反咬你一口,当你施以金钱的街边“失学女孩”有可能是一个“职业乞丐”,当你帮助的人有可能根本不知感恩……当你的善举带来的可能不是你期待的结果,可能会让你后悔,甚至可能给你自己带来麻烦时,你做还是不做?

我会做,但是会有选择地做。我觉得做一个善良的人和做一个聪明的人并不矛盾,要让善发挥作用,除了愿意做好事,还要懂得做好事的方法。

比如扶老人这件事,万一真的被老人讹上了,真的很麻烦,那不是一句“我问心无愧”就能解决的。那么做这件事之前多留个心眼,找其他路人一起帮忙,或者请别人为你作证,这没什么不好。况且摔倒的老人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贸然扶起反而会好心办坏事,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报警或给120打电话。

遇到乞讨,我的做法是不给钱,但给予其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初中时我在路上遇到一对夫妇说自己是外地来的,身上没钱了,想问我要点钱买吃的。我想如果你们真的是饿了,那么最需要的是食物而不是钱,所以就买了几个烧饼给他们。对于说自己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人,我们还可以帮忙打110,联系本地的救助站,如果他们的确急需帮助,一定不会拒绝这样的救济。

——金轩昂

我的爸爸是个医生,有一次他紧急抢救了一个被警察送来的人,那人因为抢劫而被警察击伤。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救一个坏人?爸爸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只是尽我的本分,不管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

做好事也是这样吧。那些受人帮助却反咬人家一口的,那些扮可怜骗取人家同情的,那些不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他们选择做“坏人”是他们的事,而我选择做个好人。

做好人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什么的,而是因为如果我有能力帮一下却不去帮,自己心里会内疚。当然可能会“上当”,比如有一次路上有个人说他丢了钱包,需要钱买车票回家,我就给了他几块钱,一个星期之后我又看到他在路边向人“求助”……但我并没有后悔,因为第一次我对得起良心,第二次知道了真相,一笑而过就是了。

——X-man

有一次我要坐车回家,却发现身上钱不够了,我鼓起勇气向路人求助,希望有人帮帮我,但所有人都摇摇头走开了,我要不到钱,只好走了很长的路,很晚才回到家。他们大概都把我当成骗子了吧,可我是骗子吗?

这次经历告诉我,就算你在路上连续遇到九个想要骗取你善心的人,你怎么能肯定那第十个不是真的遇到了困难呢?

看过一篇文章,约翰·列侬出门时常常在口袋里装满硬币,以便走在大街上可以分给沿路的穷人与乞丐,直到最后他被枪杀在街头,口袋里还是装着一大把硬币。我在想,假如列侬复生,就算他知道枪杀他的那个人可能就是他曾施舍过的一个,恐怕他还是不会后悔的。

善良的人真的是好骗的,他们会想,就算被骗了九次,却真正帮助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帮助的人,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曾国靖

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诚实回答:我不会再做了。

就在前不久,我在回家路上又被骗了一次。其实明明是漏洞百出的戏码,我却就是不好意思拒绝。我一边听他胡扯一边在想,有没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她真的需要帮助呢?回到家打了电话给朋友,被他从头到脚嘲笑了个遍。我很难过,真的好难过。

我想一个人的善良和愚蠢都是有限的。公交车上让座这样稳妥的好事我当然会尽量多多地去做,但面对满大街真假莫辨的乞丐,我希望自己学会目不斜视地走开。因为善良经不起欺骗的伤害,一个人为什么要因为做了好事而受到折磨?

唉,虽然我说得斩钉截铁,可很多人都说我是个很好骗的人,也许以后遇到没见过的“坑”我还是会掉下去的吧……

——王靖怡

纠结之二:

善良=正义?

当有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或孕妇让座,可不可以当场责骂他,或者干脆揪着他的领子逼他站起来让座?当有人明明很富有却在公益捐款时只捐了很少的钱或干脆没捐,可不可以对他进行“公开曝光”“舆论审判”?当一个同学做了不对的事,可不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孤立甚至“围殴”他?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做了引起公愤的事、说了惹怒众人的话,可不可以对他进行“人肉搜索”……善良目的驱使下的行为,就天然是“正义”的吗?

去年暑假,我就参与了一起“网络暴力事件”。

起因很简单,韩国明星权志龙的一个狂热粉丝在网上用侮辱性的语言贬低足球明星,扬言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权志龙。很快,愤怒的球迷们发起了“爆吧”行动,还进行了“人肉搜索”,把这个粉丝的姓名、身份、地址、电话、家人等等一一“人肉”了出来……

说实话,我平时并不关心足球,也无所谓权志龙和足球明星谁更重要,但依然抱着“玩玩看”“反正不多我一个”的心态参与其中,对该狂热粉丝以及权志龙肆意讽刺、嘲弄,当一个个贴吧被我们“攻陷”,心里只觉得“好爽”!

但后来才知道,这位狂热粉丝原来只是个初中女生,被“人肉”之后,铺天盖地的骚扰电话、辱骂短信使她不堪重负,校长和班主任都找她谈话,母亲气得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我不知道,这件事对她的成长有多大影响,但我知道,虽然她有错,但庞大的声讨者队伍中绝不乏像我这样的参与者,“义愤填膺”的表面之下其实也没有多少“正义感”,只是许多自以为微不足道的“小恶”,汇流成一场恶意的狂欢,几乎毁了一个人的生活。

——谢江轩

善行应该出于本心,素质应该在自我意识的约束下形成。当我们强迫别人“行善”,强迫别人“有素质”,这样被逼迫出来的,会是真的“善”、真的“素质”吗?

我身边就有不止一位同学在公交车上被人逼着让过座,有人只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让座的动作慢了一点就遭到辱骂,甚至在已经起身让座后还继续被念叨什么“现在的小孩没素质”……这样的遭遇带给他们的只是委屈和反感,甚至让人感到公交车上让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负担,还说以后上了车就直接往车尾走,或者一屁股坐下去以后就假装睡着,躲避开“让座”这件事。真正的善行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不该是沉重的道德负担。

试想,如果将呵斥和责骂换成善意的提醒,人家如果真有难处也说声“没关系”,如果起身让座了就说声“谢谢你”,是不是效果会大不一样?我想能够唤起善念的只能是善意,而不是恶狠狠的变相甚至不变相的暴力。

——朱昊东

“出发点是善的”不能成为手段过激甚至非法的借口。如果大家都习惯于这样的思考模式,即“为了大善可以不辞小恶,因为我站在正义的一方,所以哪怕过点火也没什么”,那么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将在这个社会横行,为了追求那个所谓的“正义的结果”而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断地制造悲剧。比如一些案件中的“刑讯逼供”,往往就是因为只顾“目标正义”而忽略了“程序正义”造成的,最终导致错案冤案的发生,与人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刘弘暄

纠结之三:

救动物是不是“伪善”?

我们身边有一些主张保护小动物的爱心人士,他们救助流浪猫狗,提倡拒绝食用猫肉狗肉,上路拦截贩运猫狗的货车,还有人反对穿用皮草,反对买卖熊胆制品,反对食用鱼翅……但也有人觉得他们是“伪善人士”,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反对吃猪牛羊鸡鸭鱼,为什么不用这些精力和金钱去救助贫困人士、失学儿童……

我觉得跨越物种的关爱正是人类善良的体现,怎么会是“伪善”呢?有人说那你怎么不去关爱猪牛羊鸡鸭鱼,我想他们是混淆了概念。因为人类饲养这些家禽家畜本来就是用来吃的,人天性需要吃荤,原始人类在没有学会饲养之前靠的是打猎,今天如果我们不吃这些养殖的动物,就得去捕杀野生动物,这对于自然生态难道不是更大的伤害吗?

至于猫和狗,都是跟人很亲近、会交流的动物,吃它们于心何忍!我曾经在一个新闻里看到,有一车被运往广东准备卖给人吃的猫,很多脖子上还挂着项链、铃铛,你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实际上作为宠物的猫和狗在“野外”原本并不存在,那些到处流浪的,最早都是被不负责任的主人丢弃的。人类本来就亏欠它们。

而反对买熊胆制品、穿皮草、吃鱼翅,是因为这些对人们来说都不是必需的东西,但获取它们的过程都伴随着虐待:活熊取胆让熊生不如死,皮草需要活剥动物的皮,被割掉鱼翅的鲨鱼只能沉到海底慢慢等死……人类何必如此残忍?

爱护动物不只是为了动物,也是为了守护我们自己那颗善良的心。

——樊旻灏

我是一个吃货,但我从未尝过一口猫、狗、鸽子和青蛙,而且我不允许这些“非正常食物”出现在我的餐桌上。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但我在知道它们原来也可以被做成“菜”之前,早已和对门的小猫小狗亲密无间,早已把鸽子当作了和平的象征,早已知道青蛙是消灭害虫的田间卫士……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我的“挑食”。这即便不是“善”,也绝不是“伪善”。

但我同样反对爱护动物的人用激烈的言语去攻击吃猫吃狗以及其他对动物保护不怎么以为然的人士,尤其反感用极端的方式去搞对抗,比如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高速公路上逼停货车,殴打狗肉烧烤的小贩,逼人给小狗下跪,等等。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保护小动物,而不是用“武力”去逼迫人。

请我们各自尊重对方,用文明来对话。

——谭思婕

有人质问那些保护动物的人为什么不去救助穷人,我觉得这挺可笑的,因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并存的。社会的发展就像一棵树的生长,必然会分杈开去,触及到各个方面,不可能所有人都一股脑地全都去做同一件事,每个方面的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有人帮助猫狗你说为什么不去救助穷人,有人探索太空你说为什么不去救助穷人,有人研究历史你说为什么不去救助穷人,有人保护文物你说为什么不去救助穷人……我真怀疑这些总是在质问的人,可能自己什么事都没做过吧。

——张 缘

纠结之四:

“帮助别人”还是“感动自己”?

我们常说“助人乃快乐之本”,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大学生、高中生在假期背起行囊坐上火车去贫困山区支教,在度过艰苦而充实的一个月之后,带着一张张和当地孩子挥泪惜别的照片回到城市,留下难忘的人生经历……但有人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这么做,想得更多的是“我想要做点什么”,而对“他们需要什么”,对自己所能提供的帮助是否真正符合被帮助者的实际需求所思甚少。类似的还有重阳节扎堆去陪伴孤寡老人、儿童节排队去探望孤儿……有人讥讽道:“红领巾太多,要过马路的老太太不够用了。”请扪心自问,你做好事,“帮助别人”与“感动自己”,哪个更多一点?

社会总是在向前进步的。当我们开始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如何帮助才最恰当有效”的时候,说明人们做好事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了。无论是在走形式、完成任务或者“安顿自己不安的良心”,我们都在做,在行动;而现在提出上述的问题,说明我们的行动已经从追求数量发展到追求质量的阶段了。这不是好现象吗?

——李佳莹

感动自己还是真正地帮助别人,我扪心自问,还是前者多些。伸手帮助别人,更多的是给自己的良心以安慰。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其实更多的是弥补自己未曾好好对待自家老人的愧疚;去社区做义工,多少是为了改变父母心目中那个凡事依赖、只会饭来张口的小孩的形象;捐款给贫困山区的儿童,最多也只是为自己平时的挥金如土找回一些“平衡”。自己做过的好事,打心里为别人考虑的,真还是少之又少。

——娄志远

我以为做善事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不行善到行善;二是从完成任务到感动自我;三是从自我实现到真正助人。三者的侧重点分别在于“有没有做”“有没有心”“有没有用”。

说实话,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有心”与“有用”的区别,只是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否则愧对社会的栽培。意识到了这一点,正是“更上一层楼”的开始吧。

不过要让好事真正起到实效,这也不是我们自己想想就能达成的,需要进行教育和学习,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比如让社会上的各类公益组织发展起来,有了他们更加专业的指导和组织,我们就能够让好事做得更好。

——王佳琪

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大师教育想要改过自新的强盗,“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一件好事,就算违背你的本心,也请这样做吧。”一个不断在做好事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变成习惯,他也就会由外而内地变成一个“好人”了。

我想说的是,不应该苛求做好事的人“尽善尽美”。如果近乎“洁癖”地要求人们在自我奉献的时候连一丁点私心也不许带,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帮助必须起到明显的效果,这也太强人所难了吧?这样的话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最终打消了行善的念头。

即便是“作秀”式的行善,也比站在一边说风凉话好。“红领巾太多”,总比“红领巾太少”要好。

——方 菲

做好人,就是那么简单

——不做“小的恶”,多行“小的善”

善的对立面是恶。恐怕极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恶人”,大奸大恶之人在世界上也的确属于“一小撮”,但可能许许多多“平凡善良”的普通人都会在一念之间或者在某种习惯、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做过一些不那么善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对这些“小的恶”视而不见,不拿“别人也这么干”来为自己开脱,毕竟小恶也是恶,而懂得“不做恶”正是成为一个好人的起点。

惩 罚

朱慧丹

寝室里有个同学每天晚上煲电话粥,天天扰人清梦。大家也跟她说了几次,她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大家的脾气就上来了。

那一天,我们“恰巧”看见她的几床棉被放在床底下,于是“突发奇想”,几个人出去把风,剩余的人把她的被子、衣服什么的全都扯出来扔在地上,感觉还不过瘾,又用几只脚在上面乱踩一通,然后一起匆匆跑出寝室,假装去操场闲逛了一圈。在操场上我们兴致极高,甚至还在猜她回来的时候看到惨兮兮的一切会是怎样的表情。

回到寝室时,她已经回来了。我们故作吃惊状地看着满地狼藉,看着她欲哭无泪的样子,我在心里暗自爽了一把。

不过她好像隐约猜到了什么。由于那天棉被被毁,她跑去别的寝室睡,临走时轻轻说了声“对不起”。忽然觉得难受,好像不是她,而是我自己受到了惩罚。

我抢了别人的饭

夏 昀

最近,学校食堂的菜十分好吃,烤鸡柳,炸鸡腿,糖醋里脊……在美食的吸引下,有同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每天尽早去食堂,以最快的速度吃完,然后将餐盘洗干净,假装是刚来的,再去窗口打一份。作为参与者之一,我的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后来听说,每天最后几个打饭的同学排到的时候已经没饭了。因为我们的饭菜是一份一份的,食堂按学生人头准备,多也多不了几份,被我们这些人多吃多占以后,下课晚的同学就总有几个倒霉了。

“我也只是跟着别人这么做的”,我在心里这样为自己开脱,于是原本那一丝“有人因我而饿肚子”的内疚也淡了许多……现在才意识到,每天这样一点点的“小恶”,正在把我身上的善良慢慢地带走,这才是比造成别人挨饿更可怕的吧?幸好,悔之还不晚!

扔进泔水桶的碗筷

吴祚轩

我在食堂吃完饭,走到倒剩饭的地方。这时,一个学长走过来,把装着剩饭剩菜的碗,还有勺子、筷子和垃圾一并直接扔进泔水桶中。我吃惊地看了那个学长一眼,而他就那么若无其事地走了。看着本不该待在泔水桶里的餐具,我真想把它们拣出来,但是又怕脏,又觉得不好意思。最后,一位保洁阿姨走过来,毫不犹豫地将手伸了进去……

我们学校的学生常被认为是高素质的,而这样的事,岂不是将杭外的脸都丢尽了吗?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这位学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敢妄加评论,但为了图自己方便,却给每天为我们辛勤服务的保洁阿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种目中无人、心中更无别人的行为,至少不是善良的。

一只新篮球

高 远

班里的旧篮球破了之后,大家很久没打球。但我在教室外的矮树丛里发现了一个很新的球,我想把它据为己有,但为了减轻自己霸占行径的愧疚感,我让它在原位“晾”了三天,我确认没人认领后才拿的。小伙伴们又能一块儿打球了!

但几天后的一节体育课上,一个高三的同学跑来问我球是不是借的。我说,球是我自己的。他说前几天借球给一个高二的同学,结果弄丢了,球的型号和我手上的一模一样。“那你去找借球的同学赔嘛。”我故作镇定地给他出主意。他“哦”了一声,若有所思地走开了。

我转过身来,已是一身冷汗。意识到我不仅拿了人家的东西,还嫁祸于人,我不敢想象那两个同学之间会有怎样的不愉快。

投篮的手感差极了,球一直不往我想让它去的地方跑。最后还是没胆量承认错误,我决定躲避——把球扔在球场一边,然后头也不回地跑开。我没再见过那个球,但在我心中的树丛里,那只篮球又新又显眼,一直挥之不去……

可能别人会很介意

肖 枫

恶作剧就是恶,恶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践踏别人的自尊上。

我总喜欢在别人背上贴东西,轻则小贴纸,重则“征婚启事”。我从来不觉得这样的游戏有什么不妥,直至有一天……我的同桌换成了一个女生,成绩一般但很刻苦的那种。有一次我在她背上贴上了“征婚:年龄不限,男女皆可”的条子,并为此洋洋得意。谁知,在被同学告知了后,她竟然哭了。

当时我只是惊讶:玩玩而已,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啊,为什么哭成这样?事后我又是道歉又是赔笑脸,受了几个星期的冷脸,才得到原谅。

你不介意,但可能别人会很介意啊。

大家都这么做

蓝小星

西方有一句谚语:没有一滴雨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听惯了这样的抱怨:现在的人啊如何如何,现在的社会啊如何如何……可似乎没有人认为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家住农村,有一次周末回家,看到院子里多了好几盆花木。我问奶奶是从哪里买来的,她乐呵呵地说,不是买的,是从路边“捡”来的。路边怎么能捡到花,何况还是好几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村子边上新修的马路搞绿化,隔离带种上了花木,但是当晚就被村里的乡亲们纷纷“请”回自家了。我不满地说,怎么可以这样啊。奶奶仍然不以为意地说,怎么不可以,大家都这样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曾有一个毛贼到村里来行窃,被抓住后十几号人将其围殴得死去活来,还有人居然听闻消息后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来打小偷。更别提著名的“中国式过马路”了……

该不该哄抢公共财产,该不该把一个已经无力反抗的人往死里打,该不该闯红灯……我相信如果拿这些问题单独去问任何一个人,应该都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吧。但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就可以错得那么理直气壮?这大概也是小恶虽小,一旦汇成洪流却变得可悲又可怕的原因吧。

一场小雨拉近距离

杨一欣

“小的恶”很小,但如果任由它积累起来、聚集起来,无论对我们的心灵还是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足够大的破坏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首先努力“不做恶”,在这个基础上,学会把散发善的正能量变成一种习惯。

热心公益的“大慈善家”是正能量,“感动中国”大好人是正能量,但同时,别忘记“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细微平常的“举手之劳”,所有微不足道的“小的善”,汇聚起来便是浩浩荡荡的正能量。

周末,坐在阳台上翻着书,享受着阳光的温暖。

过了一会儿,天空竟然掉下几滴小雨点来。我赶忙跑下楼抱回晒出去的被子。咦,隔壁陈大婶家的被子还在外面,她家人呢?要不要我帮她呢?我犹豫了。我知道我家与陈大婶家由于平日积怨较深,素不往来。怎么办?马上要下大雨了。时间已不容我再多想,我敲了几下她家的门并接连喊了几声大婶,但没人应答。看样子,也只能先把她家的被子抱进来再说吧

晚上,竟然发生了奇迹。陈大婶回家知道事情之后登门道谢,还不停地夸我。我母亲应着“没事,这是举手之劳”之类的话。接着便是欢声笑语……陈大婶离开之时,竟然同我妈妈握手道别。

这一场意外的小雨,让我的心里一直很温暖。

“别急,我等着”

孙 婧

如今的小区,每幢楼都有防盗门,要进楼门先要掏钥匙开锁,不免耗费时间。进得楼内打开电梯门,如果这时后脚恰巧有人在开防盗门,你等还是不等?

爹妈一向不太愿意等,除非是极相熟的怕面子上过不去,否则总是当没看到,径直关门走人。事实上,整幢楼大多数人都是来去匆匆,唯恐他人耽搁自己一分钟。

有一次我回家,在防盗门前摸索钥匙就摸了半天,此时瞥见楼内的电梯门一直开着,我们楼上的那个七八岁样子的小姑娘站在里面。显然她是在等我。我心一慌,手一抖,又是好久才成功开锁。进了电梯,小姑娘冲我笑了笑,说了句:“别急,我等着呢。”

等,还是不等?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怎么递剪刀

范思远

爸爸每次把剪刀递给我的时候,都会把剪刀的把手对着我。当我注意到这个“规律”的时候,觉得好奇,便问他为什么。他皱着眉头回忆了一番,然后笑着说:“有吗?可能是习惯吧。”于是我便按自己的想法,把它理解为“方便”。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忽然明白了:当我接过剪刀把手的同时,握在爸爸手里的是刀刃,冲着爸爸的是刀尖。他是把方便给予了别人,把潜在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你知道怎么递剪刀吗?我已经学会了,我会学着将这小小的善,带着浓浓的爱,一直传递下去。

多为别人想一想

陈国俊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看书,对面是个空位子。不久,一位中年人走了过来,在我对面停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拉开椅子,轻手轻脚地坐了下来,生怕碰到桌子而发出太大的响声。我觉得这个人真会为他人着想。他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做法,轻轻推上椅子,把书放在书架上,还顺便理了理那排书。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穿的是一双皮鞋,走起路来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声响,而边上穿着运动鞋的人却随意地迈着步子,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所谓“素质”,可能归根到底就是愿不愿意多为别人想一想吧。这位普通的中年人,用他充满善意的举动,在我的心里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一句话一粒糖

王靖怡

早上去借公共自行车,遇到一个年纪蛮大的老奶奶来还车。当我还在观察哪辆车完好无损时,听见一个温和的声音,一抬头,看见老奶奶笑眯眯地招呼我过去:“小姑娘,我这辆车很好骑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当时的心情,她就像所有小学生作文里那个慈祥的老奶奶留在我心中的印象一样,有种不真实的亲切感。

当我骑着车,风吹过发梢的时候,我笑着,开心得像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

肩膀与微笑

安 琳

妹妹的学校离我的学校有点远,我要乘30多分钟的车去接她。经过一天的学习,我不免疲惫,坐在车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小妹妹!”我被惊醒了,揉揉眼睛,是旁边的中年大叔,我竟然靠在他的肩膀上……他又说了一句“我要下车了,所以提醒你一下啊,免得你摔着。”我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他已经下车了。

又一次去接妹妹,坐在我旁边的小女孩似乎睡着了,不一会,她失去平衡,自然地靠在我的肩膀上。我不想吵醒她,于是尽量保持着让她舒服的姿势,不一会儿,肩膀、脖子和腰都开始感到酸痛。我现在明白那个大叔的感受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该下车了。我叫了一声“小妹妹”,她醒了过来。“我要下车了,所以提醒你一下,免得你摔着。”我刚要下车,赶上了她的一句“谢谢”。我一扭头,看到她正对我微笑。

被人惦念的温暖

缪嘉煜

那天是清华大学夏令营结束之日。最后深情地看了一眼美丽的清华园后便转身钻进了地铁站,半个多小时候后顺利抵达北京南站。离发车尚早,我掏出手机,一则新闻触目惊心:北京一名清洁工在工作时不幸被雷击身亡,时间就在约一小时之前……

晚上9点半,终于回到了杭州。这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喂?”一听声音,是这次夏令营的辅导员。他急切地询问我是否已经平安到家,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的声音明显轻松了许多。原来,就在我离开北京时,北京下起了大暴雨,大部分小伙伴们都滞留在京,于是辅导员不放心,一个一个地打电话确认营员们的安全。那一瞬间,我发现,原来被人惦念是这么温暖……

阳光下,细数着这些小的善,说着说着,心变得柔软,眼睛变得明亮,双手变得温暖,浮华和喧嚣慢慢远去,这些不经意间包围着我们的善与爱,润物细无声地让人安静下来。爱,就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善,是自动流淌而出的暖意。美,只是等待着你的发现。

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共同发现身边点点滴滴的美好?用短短的文字记录小小的善?

3月,“第三届善文化微散文大赛”即将登场,传播善文化,弘扬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因善而美丽。大赛详情,敬请关注锐角网(www.ray-joy.com)或关注@新浪浙江。期待你的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