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综合征,按病因一般可归为5类,病因不同,防治策略亦有区别。隐源性卒中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病患群体的比率达20%~30%,其中50%以上与心源性栓子相关,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近年,国内逐渐开始了相关的临床工作,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它们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PFO相关性卒中的诊断过程一般由3个步骤组成:首先应疑诊,根据病史以及影像学资料考虑是否存在心源性脑梗死;若高度怀疑则应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确认存在PFO,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第一步要求医生熟悉脑梗死相关亚型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该患者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第三步容易被忽视。只有当隐源性卒中患者同时存在PFO和栓子来源时,才能确诊脑梗死的病因为PFO。新近由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表了3篇有关PFO封堵术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人们似乎觉得PFO相关性卒中的治疗已有定论,然而从3篇文章发表之后,争论就不断出现,主要是质疑试验的设计不够合理,因而怀疑其结论的正确性。实际上多数关于PFO与卒中的研究都存在着试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对此,本期PFO与卒中专刊将纳入PFO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PFO的解剖与检测技术、心源性卒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PFO相关性卒中的典型病例等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PFO相关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增加我们对隐源性卒中的认识,提高诊断脑梗死病因的水平。赵钢
专题主持人:赵钢 教授zhaogang@fmmu.edu.cn
专题主持人简介:
赵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西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解放军科委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疗法与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组长、卫生部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兼陕西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渐冻人关爱互助协会会长、Neuroimmunology & Neuroinf l ammation主编、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中文版)副主编、Stroke(中文版)副主编、《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卒中杂志》编委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