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 杨丽萍
□ 江苏淮安 张华梅
□ 湖南宜章 李春环
□ 山东蒙阴 宋尚明
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奇葆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鲜明的群众观点、强烈的时代观念、正确的价值理念,打牢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采撷文化养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文艺精品,推出更多打动人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送去文化服务,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播撒文化种子,通过教、学、帮、带,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
刘奇葆强调,作家艺术家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踏踏实实走进群众、深入生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锤炼作风意志,提升创作水平,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宝鸡 杨丽萍
站在中国的版图前,
您就看见了我。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养育了浩浩长江、滔滔黄河。
纵横七州八省九十县,
驰骋广阔大地我中国。
有人笑着说:
中国的教育是条河。
千千万万的教师呵,
就是那浪花朵朵。
穿激流过险滩,
汇渠流集成湖泊。
捧起希望的水花,
心中荡漾幸福和快乐,
河流东去奔腾欢歌,
乘开放竞争的浪潮,
后浪推着前浪走,
神州大地更辽阔。
本刊讯 11月13日,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挂牌成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出席并讲话。任弼时之女任远芳、凯丰之子何明、冯文彬之女冯延曦等曾在延安工作过的13名革命老前辈子女等参加活动。团省委书记李豫琦主持仪式。
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团中央宣传部、团省委和延安市委共同联建。教育基地依托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现有资源,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形成了“历史的启示”、“精神的力量”、“领袖的智慧”、“延安的记忆”四大模块,设计了“西北革命线”、“长征落脚线”、“大生产运动线”、“转战陕北线”、“知青岁月线”等精品实践线路,开发了“吴家枣园毛岸英拜师学艺”、“梁家河知青岁月”、“西北局革命旧址”等现场教学点,把延安革命历史变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把延安的红色景点变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动态课堂,把教育基地建设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青年干部交流培训基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基地。(刘海波)
想起了岳母刺字
电影《黄克功案件》继定档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公映后,日前又曝光了9款人物海报,黄克功、报中无论是黄海冰版中年毛泽东,还是毛孩版的胡耀邦,抑或是由成泰燊、王凯担纲的雷经天和黄克功都让人眼前一亮。在此次曝光的9张人物海报中,黄海冰饰演的毛泽东尤为显眼,也是他继《开天辟地》之后又一次饰演毛泽东。在《黄克功案件》中雷经天、刘茜、毛泽东、胡耀邦、张闻天等主要人物一一登场,也让这一桩“尘封77年的案件”、这场“石破天惊的大审判”如一本怀旧的画册,一页一页在观众面前次第铺陈开来,海正值中年的毛泽东在处理黄克功案件上,给出了“一切共产党员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的指示,在一桩棘手的案件面前,表现出一代伟人的果敢坚决。(小 玲)
□ 江苏淮安 张华梅
故乡远在千里,又近在心中。故乡是脑海中随时描摹的画,或水墨,或油彩,或写意,或工笔,或山水,或人物,那是一缕魂牵梦萦的乡情,那是一生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秋天,沿着铺满黄叶的小径前行,会有一袭秋风相伴,那是儿时吹过发梢的清风,还带着老屋檐下拂响风铃的顽皮,仿若永远不老的敦厚乡邻。你会闻到故乡秋天的味道,瞬间回到久别亲人身旁。打谷场上稻草散发清香,更有谷物的阵阵醇香,大人们汗流浃背地忙碌,其中可有你可亲可敬的父母?成群孩子在奔跑玩耍,个个壮实得像饱满谷粒,其中可有你不知疲倦的身影?中秋之夜,母亲的土月饼出锅了,那个香啊,是你一生都摆脱不了的至爱,蒸笼里的小面兔白白胖胖,红红的眼睛是你亲手采摘的红小豆,眨巴眨巴看着你和天上的圆月。在秋天,在故乡,萝卜青菜,皆你喜爱,真想在菜园里躺下,把自己躺成圆圆的萝卜或碧绿的青菜,母亲浇园时,一下子畅饮个够。
在秋天,每一片落叶,都做着故乡的表情,每一片落叶,都朝着故乡的方向。所有的河流,都因为想家而瘦了;所有的落叶,都因为想家而黄了;所有的游子,都因为想家而放慢了脚步。如果沿着河流走,走到有渔歌的地方,走到有港湾的地方,走到有浮桥的地方,那就是你深深思念的家园。如果随着落叶飘,有风时快跑,无风时慢走,总有一天会走到亲人身边,尽管可能已经寒霜满地寒风劲吹,但亲人团聚的温暖自会驱散一切寒意。在秋天,每一年保存一片落叶,是否可以看出跋涉千里的艰辛;在秋天,每一年亲吻一片落叶,是否可以感受思念故乡的真情。也许,随着叶黄,母亲的头发白了,也许,随着叶落,故乡的老屋旧了,但那叶片上清晰的脉络,就像一条来自故乡的河流,总是传递着故乡的讯息。
在秋天,云在飘荡,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再没有如此惬意的云了,常想把故乡的云腌在酱缸中,就可以每天拿出一点佐餐,聊解思乡之苦。在秋天,骑着白云上班,牵着白云逛街,倚着白云恋爱,是不是真正的神仙都这样?每片云都跟故乡炊烟相连,每片云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眼神,待云烟散尽,你会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碌,父亲在倚门眺望。
在秋天,每个游子都像一只想家的鸟,只为故乡欢歌,只对亲人和鸣。
记者从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了解到,15日,由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版权年会”在北京召开,贾平凹被评为“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者”。
“第七届中国版权年会”包括以“跨界、融合、创新、共赢——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与版权”为主题的年会论坛和2014年中国版权协会会员大会暨年度评选颁奖大会。为弘扬版权从业人员(企业)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版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并从中升华出促进中国版权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有益思路。年会组委会在国家版权局的指导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开展了2014年中国版权年度评选推荐活动。经过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的评选,本届年会评选出“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者”、“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三个奖项,并举行了颁奖大会。其中,贾平凹、杨红樱等11人荣获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者奖,组委会给贾平凹的颁奖辞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极大的关注,被称为最具版权价值的文学作品。《废都》、《古炉》、《带灯》与他的名字一起被永久写入了中国文学史,他也成为当代中国能够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夏明勤)
□ 湖南宜章 李春环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愿是绝壁中的一棵。
在寂静的星空下,
独自感受大自然的风;
在岁月的凋谢下,
依然耸立山腰。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愿是群草中的一株。
在暴风雨的袭击下,
重新崭露头角;
在寒霜的威胁下,
依然紧抱大地。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愿是浪花中的一朵。
在澎湃的波涛下,
与风浪共舞;
在烈日的照射下,
依然齐头并进。
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中,有一块石碑默默矗立。自明天启五年(1625年)出土后,它就引起一些西方人的关注和觊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有丹麦人企图以复制碑换走原碑,再将原碑偷运出中国,但最终被地方官府制止。以此为契机,原碑被移入西安碑林保护。
这块石碑就是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些西方学者将之与埃及的“罗赛塔石碑”、约旦的“摩押石碑”和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授时石刻”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
此碑刻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额题“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题“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螭首龟趺,高280厘米,宽99厘米,景教僧侣景净撰写碑文。碑文有序有颂,刻文32行,行62字,书体为楷书。碑额上方刻着一个由莲花台烘托的“十”字,碑文下方和碑左右两侧还刻有古叙利亚文。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谓,“景教”是早期基督教派别——聂斯脱利派于唐代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景教”之名最早出现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详尽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聂斯脱利派传教士阿罗从波斯到长安传教,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郑重接待,迎其入宫,讨论教义。从此,景教开始了在唐代近150年的传播历史。此碑系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中国基督教文献,对研究宗教史及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碑文最后提及书写者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苍劲有力、饱满浑厚又不失秀雅的楷书,气贯于字里行间,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体现出蓬勃雄健的大唐气象,堪为习书典范。
据新华社东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马 峥 沈红辉)据日本媒体18日报道,日本著名男演员高仓健本月10日因恶性淋巴瘤去世,享年83岁。
高仓健以沉默寡言的“男子汉”形象而闻名,从影半个多世纪,他拍摄200余部影片,获奖数十次,迄今在日本电影界无人能比,极具号召力。
□ 山东蒙阴 宋尚明
我不像古人那样,随着草木的摇落而悲秋,只是每当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时光的紧迫,秋风秋雨的出现像沙漏般督促着我,去完成一个个春天不曾完成的任务,以期达到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把厚厚的一摞书放在枕畔,本想在睡意未浓时翻上一翻,然而耳边总有一种声音干扰着我,使我翻不了也不能看上一眼。于是很兴奋地想,应该出门走上一走,看看是什么声音在干扰。我开始了一种愉快的心灵旅行。
首先我抬头看见了月亮,很清澈明亮的那种,一弯如眉地远远挂在天上,让人感到眉眼里深含着某种浅浅的渴望,好像等待女娲将缺失未满的一半补上。那月亮的目光凝视着大地,世间所有的景物被这明净如水的眸子涤荡有如透明的水晶,它的表现是在比往常更加安谧的情况下,与此同时使某些移动的物体变化起来,万籁感动得沸腾起来,细微的声音就在这时候闪身登场了。
我发现,那是从野地里传来的声音,我这才知道,在不远的地方就是一片大豆的农场,豆秧的水分已经干枯,叶子有一半现出苍黄,是这苍黄的叶们在风中微微地颤动,颤动着颤动着,沙沙之声就涌流出来了。在大豆的农场边上,那尚没砍倒的玉米秸叶也舞蹈起来。暗夜里看不清玉米的颜色,月光没有专门为它们设计出白天的金黄,但能看出它们在叶片的袖囊里饱满的鼓胀。“沙沙”,“沙沙”,这是叶片们交头接耳的声音,它们仿佛在喊,“收获了……”,一边喊,一边兴奋得摩拳擦掌。
在黄昏的草丛里行走,不经意就掠起一种声响:“嚓啦——”,这个声音响得干脆,既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影响别人,就像绅士的一个优雅旋转,披风曳起的长长的声音。过了好久我才明白,这原来就是蚱蜢的声音,是它在黄昏的草丛里隐匿,躲得不耐烦了的时候,偶尔也出来飞翔。入秋后的蚱蜢已不再那么精神,慵懒地躲在叶子底下或草棵里,单等风吹草动的时刻,找个地方把籽下到土里,直到它们身形空空,像被什么抽空了的魂灵,这才用它头部下方不规则的口器,饮下一顿最后的竹露,在深秋的时节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还听到过夜风钻我窗棂的声音,听到过小动物低叫着踩着房瓦掠过我的屋顶,墙上的山里红果子掉落的声音,“啪”的一声,再一声,然后沿着路面的斜坡咕噜噜滚落。我终于想起,眼下我是生活在山上啊,我的任务是在山上写作,或者读书。在这深沉的晴夜或者雨夜里,竟然都有着这么美好的秋的繁声,这是城里听不见也感受不到的。能够在空旷的山野里听听秋声,谁说不是人生难得的机缘和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