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特约主持:邱正明
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在职博士,湖北园艺作物引进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行业专项“长江流域生态型高山蔬菜栽培及产业化示范”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外园艺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南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负责人,多个省县市蔬菜专家顾问。先后参与和主持省部级以上蔬菜课题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技项目8项;培育审(认)定瓜菜新品种16个,其中主持选育9个;发表文章、专著共40余篇(部),其中主编、主笔12篇(部);制订国家及地方技术标准17部;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
导读:高山蔬菜生产对调节平原蔬菜市场供应淡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何提高高山蔬菜生产效益,有效利用高地气候环境、地域优势,文中指出应明确适合生产的蔬菜品种,找准适宜蔬菜栽培的季节,确定合适的生产栽培模式,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实现山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具有深远的意义。
邓可成,湖北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农技水利水保服务中心,443000,
电话:18986761998,
E-mail:dkcsx@163.com
收稿日期:2013-08-21
近年来,宜昌市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居住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对以蔬菜为主的新鲜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桥边镇作为宜昌市多年来的城郊蔬菜基地,蔬菜生产面积不断萎缩,蔬菜供应量日益减少。探讨如何发展新区蔬菜生产,有效弥补市场供应显得日益紧迫和必要。
桥边镇的地貌基本划分为丘陵平地和半高山区域。主要的山区以上峰尖村为核心,包含朱家坪村和新村等3个村,其中上峰尖村是湖北省多年的贫困村。整个山区面积达35 km2,居住农户973户,总人口3 149人,劳动力1 608人,拥有耕地281 hm2。区域内年降水量1 300~1 600 mm,无霜期长达300天左右,土壤pH值为5.5~7.5,土层较为深厚。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就是广种薄收,没有鲜明的生产特色,农民增收来源有限,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蔬菜生产,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山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具有深远意义。
自2003年初就对桥边山区蔬菜生产模式开始了探讨,主要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明确适合生产的蔬菜品种,找准适宜蔬菜栽培的季节,确定合适的生产栽培模式。
1 基本栽培技术调查
上峰尖村的菜农对蔬菜种植技术基本掌握,而且由于当地气候条件优越,生产的蔬菜产品较丘陵地区的具有更高的商品价值。当地常年主栽的蔬菜种类有辣椒、番茄、茄子、豇豆、四季豆、萝卜、黄瓜、白菜、扁豆、榨菜等(表1),这些主栽品种在当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有效规避蔬菜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如辣椒病毒病、辣椒青枯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等,蔬菜产品的商品率可以达到90%。之所以在山区种植的蔬菜品质较好,是因为当地拥有丰富的农家肥(猪粪、牛粪、鸡粪),农户平均养殖牲猪4头,养鸡10只,能充分满足蔬菜生长过程中对有机养分的需求(表2);同时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助于蔬菜生长过程中养分的积累,从而有效提高产品品质;而且由于当地群众在蔬菜生产的全程基本不用化学农药,真正实现了产品的无害化。
2 栽培季节安排
上峰尖村的蔬菜栽培采用的是一年两熟,即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其茬口安排一般较为简单,基本是完全按照蔬菜品种的自有生长属性来安排生产。因此作为丘陵城郊蔬菜生产的补充,还有更深的潜力可挖。①适当增加蔬菜的栽培品种,根据实际条件,我们在春季栽培中增加了六个大类的蔬菜品种,如以收获鲜嫩子姜为主的生姜、青花菜、朝天椒、西芹、甜玉米、香瓜等;秋季增加了三个大类的蔬菜品种,如甘蓝、莴笋、红菜薹等。②积极改变原先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的栽培方式,增加复种指数,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收入,例如在玉米等高秆作物即将收获时,栽培耐热大白菜和耐热萝卜、种植生长期较短的青花菜等,可以有效弥补高温季节市场鲜嫩蔬菜供给不足的状况,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③对主栽品种及新增品种实现栽培季节的有效衔接,确保优质蔬菜产品的连续供应,建立品牌效应,如春季辣椒收获之后种植耐热萝卜、春季黄瓜采收后种植超甜玉米等(表3,4)。
3 优化高效栽培模式
生产模式的确定依赖当地菜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劳力等因素。作为山区非专业化生产区域,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模式简单,产品供给目标模糊。因此改进当地蔬菜生产模式、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商品化率,有助于转变群众生产观念,推动蔬菜栽培的规模化,可以迅速增加当地菜农的蔬菜产品销售收入,为实现脱贫奠定产业基础。通过连续几年的入户调查、宣传和技术指导,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前提下,按照各家的劳动力条件、土地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以实现商品蔬菜生产为目的,从2003年开始对当地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开展了探讨性的调整,重点是对套种模式进行了丰富,如实现玉米—蔬菜套种、小麦—蔬菜套种等,充分利用玉米秸秆来作豇豆、黄瓜的支撑,利用玉米叶的遮荫降低太阳对生姜、西芹的照射强度,确保蔬菜生长良好。通过栽培模式的调整,实现山区蔬菜的连续性生产和销售,提升生产效益(表3,4)。
通过对蔬菜栽培模式的改进,生产上的播次得到增加,基本实现一年三熟,丰富了蔬菜栽培品种,初步实现了规模效应的同时,更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的消费变化和需求,特别是以越夏栽培为特点的蔬菜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秋淡市场供给,实现了较高的销售效益,真正增加了菜农的现金收入,效益对比分析见表5。
通过表5 可以明显看出,通过品种的调整和栽培模式的改进,农民的生产效益得到显著的增加,其中种植青花菜的增收效益最为显著,比同期种植玉米增收达6倍以上,生产的甜玉米的效益也比种植普通玉米实现增收66.7%。对蔬菜生产模式的调整也得到菜农的认同,菜农开始自觉地进行蔬菜的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
4 发展高山蔬菜栽培应注意的问题
高山栽培蔬菜拥有优越的自然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交通条件优先,必需提前解决产品的交通运输问题,确保产品能迅速运出去、卖得掉;二是注重品种的选择,要以耐运输、高产、抗病为选择条件;三是要强化栽培技术指导,规模生产之后,必须要加强技术支撑,否则一旦菜农生产受损,极易挫伤菜农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后期发展;四是切实搞好销售服务工作,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实行农超对接、基地与销售公司对接,解决菜农生产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