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新思考

2014-03-06 23:02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伦理观伦理中医药

方 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团委,福建 福州 350122)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伦理观念,是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伟大“中国梦”进程中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之一。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人类文明再次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与升华[1]。中国古代医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许多观念折射出古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一系列举措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危害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新时期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健康等重要职责,其人才培养质量将决定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结合中国古代医学思想,融入生态伦理教育,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医学伦理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掌握“以人为本”治疗理念、改善医生与患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伦理教育与中国古代医学

1.1 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密切而不断深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自然的巨大威胁。现今这个世界,大范围雾霾、沙尘暴、全球极寒、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绿与黑”的抉择,关乎亿万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2]。生态伦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源自当代人类遭遇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其内涵是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学科。生态伦理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出发,既培养受教育者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形成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自然权利观和自然价值观,又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响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3]。

1.2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观

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原始社会初期,人类靠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对疾病诊疗进行判断,从而形成早期中医药知识。由此看出,中医学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这种内在的联系也是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4]。老子以“道”的宇宙观为基础,提出了“道、天、地、人”相互平衡、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平衡观,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生态伦理保护观。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表现为阴阳应象、人禀五常、人应时方等一系列中医理论。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观的重要体现:一是阴阳说。人体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重要部分,《老子·四十二章》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 病传》中记载,“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黄帝内经·素问 金匮真言论》中记载,“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中国古代医学根据自然阴阳的属性,总结并归纳出人体器官的阴阳分析,并提出自然界中的阴阳与人体的生理结构存在一致性。二是五行论。五行学说利用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模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解释宇宙万物起源的工具。在《黄帝内经·灵枢 通天》中记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具体表现为五脏、五官、五行、情志与五行的对应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5]。五行中相生相克的规律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思维方式。

2 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生态伦理观教育的积极意义

2.1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是党中央对全社会的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好诠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是要做好教育工作,而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中的担当义不容辞。将生态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氛围的形成,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2.2 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教育。中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中医学是研究因自然而引起人体疾病的变化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其本质属性就包涵人文性,中医学重视通识教育,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基于这两个方面因素考虑,决定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2.3 巩固专业思想、启发专业学习的必备良方

生态伦理教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顺应天时、因势而行,这与中医学中自然诊治不谋而合。中国古代医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它把人体与自然平衡作为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学生在两者联系中增强对中医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在生态伦理观的基础上构建中医思维。同时生态伦理观倡导生态污染治理通过环境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完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医学中推崇的自然疗法,通过人体自身机能调节来达到治疗病痛的功效,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

2.4 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

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移情。《黄帝内经》的阴阳应像大论中说到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这些情绪在人群中是能够传播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移情是对另一个人的内在状态的认知察觉。换句话说,移情是对另一个认知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当一个人的感受达到了与他人的感受相匹配的程度,则这个人就产生了移情。当人们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持不同环境伦理观的人,同时自觉地运用移情试图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说平等的沟通成为可能后,新的环境邻里观点就可能形成,同时这些观点能够得以在社会中推广。现如今,医学院校往往重视医学伦理教育,殊不知,医学伦理教育的实质与生态伦理教育相一致,甚至生态伦理涵盖的范畴超过医学伦理。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和谐,如果能合理充分利用移情法则,站在病患的角度看待患者,则是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

3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占学时比例较低。“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开始的,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多年的历史”[6]。“据统计,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有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我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在高校公共课程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没有把生态伦理教育列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甚至有些高校把以传授简单的环境保护知识为主的教育误认为是生态伦理教育”[7],开设生态伦理学课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更是微乎其微。

3.1 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不健全,授课方式单一

很多高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对于生态伦理学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认为实施生态伦理教育与中医学教育没有关联,没有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只是开设一些选修课作为补充。在课程类别受限、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简要介绍生态伦理理论知识,通过播放纪录片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生态伦理内涵的理解,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难以激发起兴趣,授课效果不佳。

3.2 中医学专业学生内在诉求的缺失

中医学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课程安排密集,主要以专业课学习为主,且毕业后去向较为明确,大部分将要从事医疗卫生相关工作。因此,学生将日常学习的大量时间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忽视生态伦理教育,忽视道德素养的修炼。有些学生认为生态伦理教育只不过是简单的开展环境保洁、清扫垃圾等活动,认识只停留在表明,对其内涵的研究远不如专业学习重要,造成对生态伦理教育内在要求的缺失。

4 运用方剂“君臣佐使”原则,对症下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

所谓“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剂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提高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再配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医院、家庭教育与影响,全方面、多角度进行统筹,将高等中医药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形成规模和体系。

4.1 “君药”——建立健全生态伦理教育体系

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大学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大量的知识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这也是学生接受正确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健全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开展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成为君药。高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根据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必修课、指定选修课等形式,开设诸如《生态伦理学概论》、《生态文明论》等课程,构建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

4.2 “臣药”——拓展生态伦理教育授课方式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是拓展生态伦理教育授课方式的理想途径,也是辅助课堂教学夯实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必要措施。一是通过专任教师、辅导员及本科生导师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医学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并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探讨如何树立生态伦理观。积极组织大学生阅读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相关著作,如《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沙乡年鉴》等,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生态伦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组织建立环保社团、爱鸟协会,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参加环保知识宣传,参与当地文明城市建设、考察当地污染问题、家乡生态环境现状,参观自然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同时鼓励大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调查报告、撰写论文,让大学生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这类生态问题的能力,提升生态伦理观。

4.3 “佐药”——构建生态校园平台

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治药,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大学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公共建设平台的完善与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态度。如果大学生能置身于植被覆盖率高、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水系充沛、动植物种类丰富的绿色生态校园中学习、生活,以正面作用引导大学生,可以消除或缓解由现实生活、网络世界带来的种种破坏环境、肆意污染的观点和现象,辅佐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基石。一是将中医文化、生态伦理观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环境保护和绿化覆盖力度,多种植绿色植被,对校园内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二是对校园教学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节能灯具,教学楼中设置分类垃圾回收箱,有条件情况下加装太阳能电池板,及时关闭教室电源。三是合理利用雨水,改造食堂设施,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尝试建设一批“绿色”办公楼、“绿色”教室、“绿色”宿舍。

4.4 “使药”——营造社会生态文明理念

使药,意义一是引进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要,即调和诸药的作用。相对于学校,社会是个大环境,社会中生态文明理念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建立,同时协调学校教育、生态伦理第二课堂建设、生态校园建设、附属医院、家庭生态伦理影响等各方面因素。一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绿色能源为载体,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倡导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提倡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伦理氛围。二是强调家庭对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引导、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家长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因此,家长要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三是加强附属医院生态伦理观建设。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其本科阶段的最后阶段将进入医院实习,这也是步入社会,走上医疗卫生岗位的关键一步。首先要深化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重视个体生命价值,提供充足适度的医疗服务,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其次以人文关怀体现行为文化,融生态美学之和善,以慈悲济世的职业美德固化个人道德,积极引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医院生态伦理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以影响在其中实习的中医学专业学生。

5 结语

生态伦理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祖国、人民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基层群众的重任,理应利用中国传统医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生态伦理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生态伦理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中医人。

[1]薛晓元,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19.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27-28.

[3]傅 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46.

[4]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3):123-125.

[5]张大钊.中医文化对谈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7-261.

[6]付玉凤.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25-27.

[7]魏彩霞.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19-220.

猜你喜欢
伦理观伦理中医药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