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闻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南花园街道湖边社区辽宁抚顺 113008)
从出壳至3月龄的鸵鸟称为雏鸟。育雏是养殖鸵鸟成败的关键,雏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鸵鸟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到鸵鸟的生产性能,雏鸟的培育是鸵鸟养殖中难度最大的一环。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和依据其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决定其具体的管理方法,为雏鸟创造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关键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初生雏鸟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既怕冷,又怕热,对温度较敏感。因此,育雏期要求育雏室保温性能好。出雏的第一周要求温度33℃ , 第 二 周 降 低 至 27~30℃ ,3~8 周 再 降 至21~26℃。相对湿度以70%为宜。60天的鸵鸟可以脱温,脱温以后的鸵鸟可到室外运动场活动。
初生雏鸟消化系统不健全,其营养来源于体内的卵黄,可以满足48~72小时的营养需要。所以,刚出壳的雏鸟并不饥饿,也不采食,不应强迫其采食。在卵黄基本吸收后雏鸟才有饥饿感,试图采食。过早开食有害于消化器官。应在雏鸟孵出2~3天开食。开食前先饮水,水温应在24℃左右,在水中加维生素B族、葡萄糖等配制的营养液,效果更好。开食时先喂混合饲料,要湿喂,用水把粉料拌成湿料,1周后可喂给干而破碎的颗粒饲料,要定时、定量,不能让其自由采食,否则会诱发疾病(便秘或腹泻)。一般喂量应占体重的1.6%~2.0%,以后逐步增加,每天喂3次,每次喂量为全天喂量的1/3。要结合喂些青饲料,但要洗净切碎。
雏鸟对外界环境敏感,胆小,自卫能力差,如遇环境干扰便精神不安,甚至奔叫不止。所以,在雏鸟饲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防止外界不良刺激和干扰,影响雏鸟的正常发育生长。
雏鸟娇嫩,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对各种疾病抗病能力也弱,所以,造成雏鸟育成率普遍不高。育雏阶段死亡率占鸵鸟养殖总数的90%以上,尤其是育雏期前9周,是疾病高发时期,死亡率超过50%。死亡的原因主要有雏鸟腹泻、出血性肠炎、曲霉菌病、肠胃梗阻和因营养缺乏或不平衡造成的腿部疾病致残等。因此,为了防止乃至消灭疾病,将其危害控制在较低限度,在饲养管理雏鸟期间,必须切实抓好“饲喂、预防、消毒、治疗”4项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注意饲料要干净,无霉烂变质。定时、定量喂,防止饥饱不匀。饮水要无污染,不要饮不清洁的水。这是防病的基础,也是保证雏鸟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
通常是指防疫和检疫。是防止病原引入的基本措施。经疫苗接种可防止雏鸟某些多发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如新城疫、禽痘和马立克氏病等。有些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可用。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免疫接种的方法,来预防某种疾病的发生就显得特别重要。
消毒就是消除和杀灭雏鸟所在生活环境中的病原体,达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的目的。所以,做好消毒工作十分重要。其方法包括:①物理消毒。如采取清扫、洗刷和日晒等手段达到消除病原的目的。②化学消毒。如利用各种消毒剂如漂白粉、来苏儿和碘制剂等对雏舍活动场所进行定期喷洒,杀灭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和寄生虫。
如发生疫情后,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雏鸟进行治疗,以减少损失和促进病鸟早日康复,同时对受威胁的雏鸟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