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2014-03-06 18:04宁彩芬
关键词:能量受众语言

宁彩芬

(延安市宜川县广播电视局,陕西延安 716200)

略论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宁彩芬

(延安市宜川县广播电视局,陕西延安 716200)

“正能量”包含着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动力和人生情感。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表达有着良好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有利于个体成长、社会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坚持内容为王,运用群众语言增强作品感染力,担当社会责任并忠于事实。

新闻作品;正能量;积聚;传播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他这样描述“正能量”,“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的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1]在新闻活动中,具体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作品的正能量是新闻作品传递出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推动个人和社会整体前进的一种力量。具体来说,“我们的媒体就是要传播这种正能量,在继承传统思想精髓基础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号召个体积极健康向上,营造社会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2],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弘扬主流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引导受众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崇尚科学、热爱劳动,为完成社会主义最高理想共同奋斗。

一、新闻作品正能量积聚的途径与方法

(一)报道原则:担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媒介理论。社会责任论强调,新闻媒介或从业人员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要求新闻工作者承担“自己良心的任务”,并诉诸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舆论约束。[3]作为一种新闻观念,社会责任是相对于新闻传媒与其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力而言的,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拉莫内甚至认为,在今天,媒体已经一跃成为继经济力量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支配力量。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报道越来越趋向庸俗、低俗、媚俗化;不仅有读者求俗,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信假,于是新闻失实、新闻夸大日益严重。同时色情、暴力新闻不断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广告新闻、新闻广告也有着愈演愈烈之势。新闻报道逐渐偏离了其本质,偏离了受众对新闻信息最基本的需求。新闻报道,亟待担起社会责任。

有一段时期,电视、娱乐明星统治了美国,纸媒时代之后的电视时代一度被认为只有“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美国著名主持人华莱士抨击到:“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上,这不仅是渎职,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受众有了解事实和真相的需求,大众传媒必须坚持严谨、真实的报道方式,始终对社会、对公众抱有强烈的责任感,担当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企业,在追求利益、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的同时,应肩负社会责任,弘扬正气,报道事实,传播科学,切忌“以丑为美”、“以对为错”,哗众取宠,误导大众,造成“《真理报》上没真理,《信息报》中没信息”。

坚守社会责任,是新闻作品积聚正能量的根本原则。在我国,新闻报道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包括: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至上、社会利益至上的报道目标,坚决奉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创作出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能满足受众的基本信息需求,还要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引导人们健康积极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内容为王:注入真情实感,传递主流价值观

1.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引导力

每个受众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是对同一事物,也有着不同观点。“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的取舍,即会赞成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4]

主流价值观一般是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倡导的,并具有一定价值导向作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强大的主流价值观,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着中流砥柱的意义。而混沌不清、涣散的主流价值观则会导致无政府主义,非理性怀疑主义。[5]社会需要主流价值观,大众媒体则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途径。

相对于主流价值观而言,一种另类的、不稳定的、价值取向被认为是边缘化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非中心、亚文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自由化和个性化程度的提高,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文化中的虚拟、消极的思想盛行,导致主流价值观出现了边缘化危机。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始终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新闻工作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表现。大众传媒应以此为指导,积极挖掘先进典型,不断的向社会传递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同时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6]还有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郭明义、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等,都是通过新闻作品将他们的高尚品质展现在受众面前,不断的补给着人们的精神饥渴,不断的激励着人们向前奋进,不断扩展着人性光辉,不断传播着正能量。

2.注入真情实感,增强感染力

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序时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十几年走过来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7]确实,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不仅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更是吸引读者阅读的磁石。追求感染力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责,也将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感染力是提高新闻作品正能量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新闻报道内容来说,无非是要注入更多的真情实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是因为有情,才容易被真情所感、为真情所动。我国早期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会议新闻等被称之为“硬新闻”,内容多为政治、经济方面,报道态度比较严肃、形式固定、语言生硬,读来不免要“正襟危坐”,缺少活波、缺乏情感,“繁采寡情,味必厌之”。后来的社会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大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形式灵活、感情真实,读来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所以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硬新闻”“软些软些在软些”。

第16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3.5万救命钱留给战友》,报道的是同为白血病患者的欧阳志成自己放弃了治疗,将3.5万元现金留给病友彭敦辉。消息开头就写到“……彭敦辉……看到病友欧阳志成留给他的3.5万元现金和两封信……顿时泪雨滂沱”读完全文,我们的眼睛也会湿润,会为欧阳志成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大爱感动、会为人间这种淳朴但却高贵的真情喜极而泣。正是作品饱含真情,在报道后才会感染千千万万的读者。

人因为有真情而高大,人生因为有真情而丰富,人间因为有真情而温暖。新闻作品因为有真情,受众才愿意读、喜欢看,从而感动受众、感染社会。正如穆青所说:“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

新闻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包罗着人们的七情六欲。人都是情感动物,都是感性的,因此,新闻报道内容要抓住一切能使受众感动的内容,并把人的感情,喜、怒、哀、乐、爱、憎等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这样,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增强,有真情实感、有感染力,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就水到渠成了。

(三)转变作风:深入基层

央视“走转改”活动开卷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坐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精确地阐释了怎样深入基层和深入基层为了谁、依靠谁,将群众路线落实到了实处。

新闻就是迅速准确的反映现实。现实在人民群众中,现实在实际生活里——要深入基层;新闻界有句话“百里挑一,以一当十”,强调的是占据大量丰富材料——须深入基层;没有调查权,就没有报道权——我们得深入基层。

然而现在有些记者却热衷于追求“大领导”、“重要人士”、“明星”的一些所谓的重大事件,报道时往往大而空,虚且假,“曲高和寡”。还有些记者习惯于“上面出点子”然后“下去找例子”,采访时走马观花,“转一转、看一看”,最终只得“关起门来写稿子”。深入基层少、接触群众少,作品难免让读者生厌。这时不妨深入基层,在“吃透上头”的时候,更好、更深的“吃透下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基层是根,深入基层,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深入基层,就是要贴近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是金矿,记者要深入到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记者只有亲身体验生活,才能想人民之所想,感人民之所感,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活气息、才会充满生活色彩,才能“掘出金子”,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第22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的采访就是深入基层的最好例子。2010年扬州为缓解“用工荒”,在劳动用工单位展开了横跨五省大招工计划。记者主动随同,先后赶赴滇、皖、晋、豫、鲁等地,采访中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副局长陈家顺隐去官职,在扬州开发区一企业“打工”,记者进一步展开调查,对话当事人,深入采访其“工友”,揭示出“潜伏局长”的故事,引发了“干部怎样做官”、“企业怎样用工”等深刻的社会思考。

不深入基层,眼睛是模糊的,思考是浅薄的,感情是虚假的。正如延安时期时任《解放日报》社长的博古所比喻的,记者到地方去采访,不要学公鸡跳到墙头上,只咯咯咯地高啼几声就拍拍翅膀跑掉了。而是要像母鸡那样,每到一个地方就下蛋孵鸡。只有脚步实了,才能逮到活鱼,只有心里充实了,笔下才会有内容,才能写出带有露珠的新闻。只有记者下去了,好新闻才能上来,才能积聚正能量。

(四)报道方式:科学策划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说的就是预测、策划。策划,是指借助一定的信息材料,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筹划,以为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提供创意、思想、方法与对策。[8]新闻策划,就是以现有的新闻材料为基础,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着眼现实,发掘已知,整合信息、从而制定、实施相应的策略、方案,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

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能提升和扩展新闻价值、为新闻报道增彩,而且对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也有着很好的效果。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十几年来,评选出了不少感动大众、震撼人心的人物:勇敢用残缺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的火炬手金晶,左手敬军礼的独臂英雄丁晓兵……集小善成大善,中国人的坚韧、勇敢、智慧,不断展示着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新华社“中国网事”组织策划评选网络年度感动人物。“大美震撼心灵,大爱感动网络”,这是“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的主题词,坚持8年烤羊肉串资助上百名学生的阿里木、勇救落水工人的“最美90后”铁飞燕、带领“山里娃”圆了“世博之梦”的支教老师蔡加芹等“草根英雄”,在中国互联网的舞台上,绽放着人间有爱,大美无言的璀璨光芒。

“从加强媒介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的角度来看,活动策划确实能够弥补单纯新闻报道的不足,使活动与报道形成张力,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9]美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表现美的能力。以事实为基础,主动发挥媒体的积极性、参与性、互动性,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使策划有谋略、有设计的介入新闻,对报道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实现新闻增值、实现最佳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是我们表现美、积聚正能量的有力途径。

新闻报道活动可以策划,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违反客观事实、违反新闻传播规律。不少人将新闻策划等同于蓄意制造假新闻而“策划新闻”。他们否定新闻事实,或是“闭门造车”,或是夸大某些细节,过于追求形式而牺牲新闻事实,企图获得社会轰动的效益。这样制造、导演新闻往往会适得其反,媒体的公信力会大大下降。新闻策划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有机结合,需要媒体适当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事实为前提。实事求是,方能锦上添花。

(五)改变文风:提倡“短”、“实”、“新”

早在1942年2月,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其中就有反对党八股的整顿文风运动,可见文风问题从来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党风建设的集中反映。文风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作品的质量、功效,还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影响着党的执政效果。因此,文风建设不仅对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有着重大意义,更是我党进行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旧身体力行,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新闻写作文风的改变,势在必行。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学院开学典礼上指出,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一是短、二是实、三是新。“短”、“实”、“新”,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改变文风指明了方向。

著名报人赵超构早就提出新闻写作“短些短些在短些”。“短”就是排除冗长、追求简短。鲁迅在文学写作方面也提倡短,“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无用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新闻写作也要短小精悍、力求做到没用的话不说、重复的话只说一次。语言表达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同时保证作品重点突出、观点鲜明、立场明确。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不到100字,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的消息共998字……不少网友评论:简短精炼,连开头的天气都省了……

“实”,即实话实说,讲符合实际、有用、有真情实感的话。2013年1月8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向网友征集“你最方案的官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等新闻作品中屡屡出现的官话套话被网友无情但却客观的指出。这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真话”揭露了新闻语言的“媒体话语病”,要治此病,唯有“实”。新闻语言的“实”,就是不讲脱离实际、无用、虚情假意的话;不照本宣科、不模式化、规律化,不晦涩难懂、不故作深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闻工作者尤其要老老实实的宣传、原原本本的报道、踏踏实实的工作。

“新”,既包括采访的材料新鲜、报道角度新颖,还要求新闻语言表达新的话,表达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2010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就是新闻语言与时俱进、用新词有新意的一个表率。2012年9月新华日报刊登《走的深转的真改的实》一文不仅讲述了“走转改”的真谛,在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走基层”不能“走中层”。

语言精炼了,文章变短了,内容实用了,道理出来了。文风变好了,作品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是新闻工作者改革的方向,也是新闻作品正能量积聚的有力手段。

三、新闻作品正能量传播的方式与技巧

(一)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用

新闻作品正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取长补短,集中各种媒介的优势进行报道。印刷媒介传播范围广易于携带收藏,可重复阅读。广播媒介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手中可别听别做其他事情。电视媒介集声画一体,节目丰富可选择性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和普及运用,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上升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媒介。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传播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操作,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评论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即“全民皆记者”,以个人为中心进行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等。通过微博献爱心、发号召、捐善款,自媒体在反映社情民意、传播正能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辽宁鞍山采访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时,记者们用微博第一时间以“直播”的方式记录感动瞬间。郭明义本人的微博,采访记者的微博也同时与网友见面。实现了网友、记者和新闻人物的及时、全面的互动,对新闻作品典型人物的报道增加了色彩。

浙江报道了“最美妈妈”事迹后,举行第二届杭州市“动·漫”行业技能竞赛,并以“最美妈妈爱心爸爸”为主题。“最美妈妈”吴菊萍成为参赛选手的动漫人物参选形象。新闻报道与动漫结合,“最美妈妈”更加深入人心。

第22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一给一付间热热的烤地瓜“交易”者暖暖的爱》系列报道与微电影相结合,将温暖进行到底。

多种传播媒介的运用,尤其是新媒体的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各自的优点都为一个主题服务,“神散而心不散”,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宣传报道力度、效果也将大为提升。

(二)增强表现形式

1.运用群众语言,增强作品的亲和力

新闻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一系列组织安排,最后都要通过新闻语言表现出来。新闻语言是工具又是武器,丢了武器,在生动的材料,在丰富的情感也无从表达,因此,新闻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

新闻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新闻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10]这些特点则是准确、清晰、生动。

当然在保证新闻语言规范的同时,为了使新闻作品更有亲和力,在新闻写作时,可以适当的改进新闻语言,“改进新闻语言就是要善于应用鲜活的语言,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11]

群众语言,顾名思义,是指来直接源于生活,或是老百姓的未经加工的原汁原味的话。群众语言首先富有形象性,铁路工人形容只讲空话、不干实事的干部像“进站的火车,吼得凶、走得慢”;群众的语言往往十分简洁,“一桌菜不能碗碗都是肉”、“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寓意丰富。这样的话言如果用在新闻写作中,真可字字珠玑。

“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因为我们还要回来!”、“红军到,千人笑!”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王端端曾到遵义采访时,对在当地看到的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念念不忘。“这是多么鲜活生动的语言啊!”王端端说,“当我们有时候用晦涩、一般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播报新闻时,这种书面语言离老百姓多么远。”[12]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整顿党的作风》中也直接引用了老百姓的话,比如将个人利益至上者的心里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讥笑本地干部,却将自己可笑的思想表露无遗“本地的懂什么,土包子!”等。还有当代人民的“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等,都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群众语言的运用,体现在电视新闻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新闻文稿时,应通俗易懂、浅显直白,多用同期声。若解说词与同期声重复,则删去解说词重复的部分,保留同期声,拉近受众与电视新闻距离,增强亲和力。

群众中间蕴藏着大量经典语言,是语言大师。弯下腰、与老百姓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敏锐捕捉老百姓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老百姓怎么说,新闻就怎么写,使群众语言的魅力在新闻宣传中大放光彩。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增强可信度,新闻作品也会更加有亲和力。

2.放低视角,凸显“受众本位”

马克思充分认识了报纸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曾精辟地指出:“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回地陷入绝境。”[13]

早在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时,就非常重视民意,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民报、国民、民呼、民吁。他们认为党报应该反映民意、代表平民利益,是“社会公器”“国民代表”,“记者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著名报人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之初也提出,刊物要成为读者“极好的朋友”,尔后多次强调这一主张。同广大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关心读者的需要、真诚努力为读者服务,立志做一个“永远立足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

然而这些理念并没有持续下来,我国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传者为本位的,1956年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提出“读者需要论”,一度被当作资产阶级观念,进行批判打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报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体的“衣食父母”。20世纪90年代,都市报一跃成为传媒界横空出世的“黑马”,他们能够从当时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从过去的“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取舍上强调“我想过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转向“读者喜欢什么”、“想知道什么”。

“受众本位则是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新闻传播活动应随受众的意志为转移。传媒则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14]简而言之,受众本位就是以受众为中心来给媒介定位以及制定传播原则。

1995年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份都市报,首创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由于定位准确,1996年年底,华西都市报发行量就攀至26万份。“采缤纷天下事、人寻常百姓家”的《大河报》诞生一年后日发行量便突破了45万份。明确市民定位、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的《楚天都市报》创刊不久便开始在武汉新闻界“呼风唤雨”……

受众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者。受众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决定着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影响着新闻媒体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众的思想水平不同,他们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他们的兴趣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以受众为本位,不能片面追求“眼球”效应,不应当迎合受众不合理不健康的需求,而对于健康合理的要求,应千方百计的给与满足。这样才是有质量、有高度的信息传递。

总而言之,社会如果缺乏正能量将举步维艰。新闻作为社会的传感器,在传播正能量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作品正能量的传递,须始终担当社会责任、坚持以内容为王,深入基层,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合理运用群众语言,以强大的感染力、清新朴实的文风源源不断的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1]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

[2]王梅,吕玉梅,王舒荧.多元时代广电媒体传递正能量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97-98.

[3]威尔伯施拉姆,西奥多·彼得森.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14.

[4]丁守和.中华文化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869.

[5]高颖.人物通讯传播体现主流价值观之我见[J].语文学刊,2010(4):126.

[6]邓京荆,董淼.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EB/01].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60nian/content_8624724.htm. 2009-08-27.

[7]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5.

[8]刘保全.感染力: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J].新闻爱好者,2007(2):34.

[9]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7.

[11]雅言.改进党报文风之我见[N].新余日报,2012-12-31.

[12]黄小希.“一头汗两腿泥”写出好新闻[N].中国青年报,2011-08-1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14]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4.

[责任编辑 王俊虎]

On the Positive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sem ination of News Reports

NING Cai-fen
(Yichuan Radio and Television Bureau of Yanan,Yanan 716000,Shaanxi)

“Positive energy”is a healthy optimism,positivemotivation and emotion.News reports positive energy is conducive to personal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The newsmedia as a social instrumenthas a huge impacton society,the accumulation of positive energy and expression of theworks of journalism has a good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spread.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itive energy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news reports,analyzes news reports positive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ays and means.Accumu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s reports positive energy,requires journalists to change style,turn style,news reports should be based on content is king,the language of themasses,and enhance the appeal,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y,loyalty to the facts,adhere to the spirit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news works;positive energy;accumulate;spread

G212

A

1004-9975(2014)02-0107-06

2013-12-12

宁彩芬(1968—),女,陕西宜川人,延安市宜川县广播电视局编辑。

猜你喜欢
能量受众语言
语言是刀
能量之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有我语言
开年就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