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娟
(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 461000)
“师夷长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陈会娟
(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 461000)
“师夷长技以制夷”包括三个阶段:悉夷、师夷和制夷,其中悉夷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为找到“制夷”良方而将“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相调和的产物。其中,新文化运动及其之前是其排异调和期,虽积累了经验但并未找到彼此调和的法门;井冈山道路和“第二次结合”是其嫁接成功期,其不仅找到了二者调和的法门而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改革开放至今则是其成熟期,以中国实际为本位,终于找到了“和实生物”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师夷长技;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67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同时魏源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制夷—悉夷—师夷。其中制夷是目的,悉夷和师夷是手段,即:“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1]67“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1]18。后梁启超依据中国不同时段向西方学习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把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器物学习阶段、制度学习阶段和文化学习阶段。也就是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架构,此后我们即以“制夷”为目的,以悉夷、师夷为手段向西方学习,并在其指导下找到了“和实生物”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起点,探讨“师夷长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
“师夷长技以制夷”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的排异调和期,在此期间我们引入了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虽因不得其法而未成功,但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中国道路的走出提供了“巨人的肩膀”。
(一)洋务运动拉开了“师夷”的大幕。魏源虽然提出了“师夷”的思想和“长技”的内容,但并未将其实施。后1861年冯桂芬撰写了《校邠庐抗议》,在书中他不仅继承魏源“师夷”的思想提出了以“制洋器”、“采西学”为手段取得民族自强的主张,而且还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的思想,后被张之洞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此同时,面对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的内忧外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将“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施,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不动摇“中体”之本的前提下,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中国筹建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筹建了一支强大的中国海军,促进了中国近代陆海防的发展,同时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生的派出,正式拉开了中国悉夷、师夷的大幕。总体来看,以引进西方物质技术为“师夷长技”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正式向西方学习的开端,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是合乎时势的。因为在国门初开国内对西方抵触情绪较浓的情况下,其不动摇“中体”之本,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面临的阻力,同时又使“西用”在国内找到附着点,为西学在中国的先期立足提供了条件。但以物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师夷长技”并没有找到其与中国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更没有找到“制夷”之道。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的制度模仿。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属于制度学习的范围,其中戊戌变法欲引进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则模仿了民主共和政体,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却成功地把中国的“师夷”进程由器物之学推进到了制度之学。因为面对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的惨败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国运逆转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知先觉者都对器物之学的效果产生了质疑,如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废官制。”[3]孙中山亦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气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4]整体而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还属于“中体西用”的范畴,相对于新文化运动中激烈的“全盘西化”论,其不过是想借用资本主义的先进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促使中国由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挪移,而其整个过程都可见“师夷”与中国实践之间的纠结。
(三)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全盘西化”论。渐次深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未给中国带来新气象,于是新文化运动以更激进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荡涤。当时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激进派,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其中鲁迅指出:“汉文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5]将汉文的存废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而胡适在《请大家来照照镜子》一文中更公开表示中国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不如人,不但机械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6]并在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提出了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的主张。虽然六年后,在“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的激烈论战中,胡适把自己划归了“折衷派之一支流”,但他依然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而且直到1935年,鲁迅依然对汉文极尽攻击,甚至认为“汉文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7]当然,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主张也激起了王新命等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派的反击,因而1935年王新命等十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强调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存在性的强调,并提出一个原则,即: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但是,不论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激进派还是坚持“中国本位”的“守旧派”,其主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如激进派的鲁迅曾将不理性的“师夷长技”讥讽为“拿来主义”,而保守派也不否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只是强调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中国本位。相比较而言,激进派的论断虽非眉睫之论,但保守派的论断更合乎当时及此后中国的实际。
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及其之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师夷”与中国实践的排异调和期,虽然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师夷长技”的内容在不断发生着由表及里的变化,但当时的先知先觉者并没有找到二者的调和点,虽为后来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就民族救亡而言,它并不是成功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一次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调和的硕果,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仅探索到了“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调和的有效途径,而且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和建国初期“第二次结合”对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
(一)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指土地革命时期区别于城市中心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它是“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调和成功的先期成果,也是对排异调和期经验的批判继承。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自身经验缺乏、理论素养不高和共产国际的干预,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茫然的前途,源于马恩经典和苏联经验的“城市中心论”率先占据了优势,导致以其为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给党造成了难以企及的损害。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首的务实派则本着实事求是地态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并在土地革命及此后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整体而言,井冈山道路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师夷长技”之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实践的冲突与交融。正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8]从而给我们指出了“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调和的有效途径。
(二)建国初期“第二次结合”中对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建国初,由于缺少经验,毛泽东认为应先以苏联为师,“拜他们作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9]但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做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时期所犯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当时对苏联道路模式的迷信。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从而开启了对中国道路的探索进程,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八大’路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献中。其中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23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要善于向我们的先进者苏联学习,要善于向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各兄弟党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0]117也就是说,无论是《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大关系,还是“八大”路线以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都是在立足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师夷长技”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是“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调和的收获期,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挫折后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实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后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又对之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内涵补充,最终形成了今天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粉碎“四人帮”后,面对“两个凡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庸俗化,邓小平率先对全党的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同时把马克思主义解放生产力的思想与改革之初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打开国门,引进市场经济,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1]同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2]”“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3]65”同时认为:“我么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13]213总而言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奠基于对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批评的基础上的,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涵,是对“第二次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江泽民的“新三步走”战略和“三个代表”思想。面对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同时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形势的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即: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三步走”的战略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继承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形势结合的新成果。
(三)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战略。面对21世纪初中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2003年10月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又做了全面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理论。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5]从而把“中国梦”理论带入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他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说,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使之更加契合当下中国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主张至今已170多年,今后它还将存续于“中国梦”实现的全过程,而不管是前期的排异调和期、调和成功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收获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走出,其成功都离不开“师夷长技”与中国实践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调和。而正如梁漱溟所言“因为社会事实与意识要求逗合不到一块”[16],所以若要在“师夷”的历程中寻到“制夷”之道,我们就必须立足中国社会事实、立足中国本位,调和中西精神,使社会事实与社会意识彼此调和,这是今后中国梦实现的要诀所在。
[1]魏源.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11.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10.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8.
[5]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7.
[6]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3-28.
[7]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642-643.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15]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http://cpc.peop le.com.cn/n/2012/1129/c64094-19744088.htm l.
[1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35.
[责任编辑 高 锐]
“Barbarians Technology”and“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HEN Hui-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The University of Xuchang,Xuchang 461000,Henan)
Wei Yuan thought the idea of“beat someone by playing his game only better”includes three stages:knowing barbarians that is themethod,and razing that is the goal.“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is the result that the advocator and the pioneer reconciled the“barbarians technology”with the social fact of China,in order to find theway of the“razing”.Among them,the New Culture Movementand before is the rejection-harmonic phase,in thatwe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but did not find the way of harmonicmethod;theway of the Jing Gang Shang and the Second Combination is the successful period,in thatwe not only found the harmonicmethod and real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harvest period,in thatwe finally fou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barbarians technology;reconcil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616
A
1004-9975(2014)02-0018-04
2014-02-07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师夷长技以制夷’当代社会价值研究”(2013-ZC-038)
陈会娟(1979—),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