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玲 曾凡义 邓长生 陈惠芳
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2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源于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2]。根据这一条例,临床型医学研究生入学初期,首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然后进入临床实践。理论课学习的效果对研究生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受到研究生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干扰,部分研究生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模式,轻视理论学习,使临床实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生自身特点、导师引导、学校教育、临床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1.1 医学研究生的四大特点 第一,理论扎实,实践薄弱。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后,一般都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但是在本科的实习阶段,由于考研和实习不能兼顾,往往因准备考研而敷衍实习,导致实践能力薄弱;第二,来源多样,能力各异。我国医学研究生招收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有本科毕业的应届生,也有具有数年临床经验的往届生,他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和掌握有很大区别;第三,背景不同,阅历迥异。背景和阅历不同的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有很大差异,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第四,交际狭窄,专业单一。研究生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导师和师兄师姐或师弟师妹,接触面窄,视野较局限,因此也会导致研究领域过于单一。
1.2 研究生在医学理论学习期间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忽视理论学习,沉迷于网络。部分医学研究生在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迷网络游戏;第二,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足,导致阅读文献、获取知识片面;第三,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临床型和科研型研究生的分家,导致许多学生误以为临床的专职学临床,科研型的专职于科研,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针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一般特点和上述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使医学研究生端正认识,顺利完成学业,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分别从导师引导、学校教育、临床培养、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导师引导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成长的重要成员之一,导师的言行举止、偏重喜好,对研究生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导师在研究生理论学习期间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
第一,导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研究生来说,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导师应该引导其在接受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倡研究型的学习模式,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学科热点和难点的探索热情[3]。
第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师应该重点关注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以下四种综合能力的培养:(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巩固理论基础,拓宽知识结构;(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4]。
第三,导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1)发挥表率作用,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2)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临床心态和习惯;(3)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德育责任制度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5~7]。
2.2 学校教育
2.2.1 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基本明确:(1)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而不仅仅是一种训练;(2)对专业的要求高,对探索研究精神的要求更高;(3)学习安排必须有利于研究精神的发扬和形成;(4)重视学习计划的制定。研究生教育不是一种大众教育,而是一种精英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和任务[8],这四大目标既是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也是学校制定培养研究生方案的依据。为了与这些目标一致,学校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案:(1)开设一些对研究生实践有用的课程,鼓励学生互动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2)在课程安排上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除了必修课,尽量多开展一些选修科目;(3)降低考试的难度,减少学生考试的压力;(4)及时通过互联网或者面对面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交流。
2.2.2 教师授课方式。教师授课时要把握的几点原则:(1)施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拓新性;(2)重视实际应用,淡化书本知识的灌输,无论是研究课题的设立还是研究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开发;(3)给学生提供方便的医学网络信息设备,使学生随时可以了解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随时调整研究内容,革新技术;(4)严谨的学风,学生如果在学习期间就能受到良好的学风影响,他们将终身受益[9]。具体授课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被实践证明了的良好方式:(1)问题引导:老师在授课时先把内容提纲及思考题讲述出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2)阅读自学:课前让研究生预习课堂内容,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3)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间讨论去发现真理、了解真理;(4)内容精讲: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尤其对于那些难于理解和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问题;(5)录像教学:适当结合一些教学视频,提高教学效果;(6)专题讲座:可通过对一些专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地去学习[10]。
2.2.3 考试的方式。要体现综合性。考试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设立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考试的方式也要尽量多样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同时严格控制试卷的难易程度,侧重综合能力的考察,让学生不为考试所累,也不单纯为考试而学,真正实现考试的考核功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2.2.4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一个人能否成材,不仅取决于其智商高低,还与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如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成功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去接受新的挑战,并能适应不同的竞争环境[11]。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精通专业知识外,还需具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然而,根据黄钧裕等对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6.96%的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这说明对医学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学校不可等闲视之。
2.2.5 重视循证医学意识的培养。对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而言,必须要熟练掌握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特点在于用“最佳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提高医生专业素质和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失误,促进临床医学发展,这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深远的影响[13]。
2.2.6 加强学术交流。随着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专业性明显增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越来越少,导致研究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为了促进医学研究生全面地发展,学校应当经常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参与和学习。
2.2.7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还可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综合能力,这对改变医学研究生生活圈子狭小、学术研究单一的现状大有裨益。
2.3 医院的培养 医院在培养临床型研究生时要重点培养他们以下三方面能力:(1)扎实的“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根基;(2)临床医学研究生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3)与医师职业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这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临床能力是评价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临床能力考核则是把握临床研究生质量的“出口审查关”,我们要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从而提升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4,15]。此外,管理是医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精髓,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根本保障。医院应加强对临床研究生的管理。附属医院要定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临床型研究生在病房值班,通过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4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作为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临床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1)培养个人信息素质;(2)提高文献阅读效率;(3)广泛涉猎,加强交流合作;(4)及时整理分析研究数据,注意知识积累。临床型医学研究生除了关注科研创新能力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丰富人文知识,为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提供基础;(2)掌握计算机常用知识,为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手段;(3)提高英语水平,与国际接轨;(4)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使创新意识不断强化;(5)积极向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16],明确标准,了解差距。
3 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教育[17],其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医疗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临床型研究生、导师、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方能造就临床英才,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正能量。
[1] 王旭霞,步捷,张君,等.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报,2006,8(4):445-447.
[2] 吕胜青,赵平,刘海鹏,等.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49-950.
[3] 沈雳,葛均波.论创新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6,5(6):580-581.
[4] 敖琳,何宇.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753-1754.
[5] 孟小平.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211-212.
[6] 王寒梅,田家玮.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00-902.
[7] 吴立娟,宋曼殳,王友信,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82-1183.
[8] 汪建新,卢慧铭.医学研究生教育思考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5-388.
[9] 吕俊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启示〔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3):37-39.
[10] 蔡永宁,郭照江,乔力东.努力开发医学研究生的智能〔J〕.医学与社会,1996,9(3):67-69.
[11] 费舟,章翔,王占祥.关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9(2):106-107.
[12] 钧裕,林爱华.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47-149.
[13] 石中英.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人民教育,2002,(1):24-26.
[14] 张为远,伍绍文,张力.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6):597-599.
[15] 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8-9.
[16] 白春学,王桂芳.构建交流平台,培养创新型医学研究生〔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793-794.
[17] 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