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课教学的三个境界

2014-03-06 11:59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课程

章 莉

(西安交通大学 附设卫校,陕西 西安 710061)

近年来一些中高职教育炒作所谓的“订单式培养”概念,说到底是还是具有教育功利化的包装嫌疑。既然自视教育为“加工厂”,也就怨不得被视为产业中的“小作坊”,也就怨不得订货方“挑肥拣瘦,来料每况愈下”。这些学校搞不懂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管,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社会抱怨学的知识不实用,学生抱怨教师课教得没意思。

面对当前一些教育观念的偏离现象,包括对基本教学活动的偏见,今天的教师必须为自身价值而奋战,必须在短短的一门课教学当中解决积习深重的厌学情绪,在中高职学校上好一门课尤为艰难。然而,这些年不断的教学方法调整和学生心理研究发现,学生和社会其实对教育有着完全非功利的需求。深入思考这些更深层需求的本质,升华了对教育的认识境界,不仅使教学活动变得从心所欲,自身的成就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归纳词、艺和人生为三个境界,作者觉得自己从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也体验到类似的三个认识境界提升:从课堂教学到课程教学,从专业知识传授到学习能力培养,从技能培训到做人匡扶。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带给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同仁些许启发。

1 从课堂教学到课程教学

笔者教的课是大中专生物化学,历来被学生认为较难的课程。多年来,作者的精力一直在教学方法改善方面,然而中高职教育体制的转变和生源的巨大变化,使原先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全失效,甚至迫使常常反思教学大纲和教学原则的合理性: “是让学生接受一些粗浅甚至含糊的概念,还是宁肯让他没懂也不能含糊?”问题的答案当然很明确,教育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思路都是:学生为本。理论上讲,解决人的问题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传授的效率可以随之提高。道理简单,可具体到课程,大家能想到的还是改善课堂讲授,使之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不少学校所谓授课竞赛,电视上各种讲坛,其导向都非常明显,那就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效果。

热闹的课堂真的是灵丹妙药吗?有教师在讲解血液的成分时将白细胞、血小板等生动地比喻为“汤里的青菜、丸子”,没承想学生在考试中竟然就有“青菜、丸子”的答案。可以想见教师生动比喻的课堂气氛一定够热闹,内容也够难忘,他也一定强调了重点在白细胞、血小板等,可热闹的课堂却是如此效果是值得反思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热闹有时是必要的,可以提起注意或调节关注度,但如果学生只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热闹反倒干扰了教学效果。重要的不是课堂气氛,也不是一堂课的效果,而是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课程最终的效果。

视角从课堂教学转变到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的追求就完全不同了。任何课程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的,都要求学生参与判断、分析、归纳、记忆和举一反三的运用。合理的教学应当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效果,因此大多数课堂教学并不追求热闹,只有针对门外汉的绪论课适合上成热闹的“课堂秀”。即便是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课程教学最终还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体会到知识内在的乐趣和求知的乐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一味的“课堂秀”很可能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很高兴,最后脑袋里没留下该留下的东西。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很容易导致以学生为本蜕变为“任学生摆布”,教学内容减少,知识深度降低。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的起点降得更低,关键是教学进度的调整,课程内容应调整为前松后紧。而这个“领进门”的关键,不仅仅是领进“前院”了事,关键是调动学生为其后的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的棘手程度,远远超出“秀”一场热闹课的难度。作者具体的做法包括,在课堂上运用各种课堂或非课堂手段,课程或非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群随机变化的情况,利用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微妙心理,实现让学生不仅想学好,有信心学好,而且肯为这门课刻苦的教学效果。

美国电影ThePaperChase非常细致地介绍哈佛大学法学院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那位教授使用的是所谓“苏格拉底教学法”,即最传统的提问回答方式贯穿整学期。在他的课堂上,非但没有愉悦的气氛,相反学生体会到的是巨大的压力。整学期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被逼得濒临崩溃,该教授在40多年从教是因为被学生“痛恨”而闻名,而很多学生慕此“恶名”来读哈佛法学院。关键是教学效果如何?学生为这门课的学习费尽心力,最后受益良多。

当然,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教师特点,不同的学生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等等,决定了教学方式是不能完全模仿套用的。但课堂教学是热闹还是压抑,专注大纲还是偏离大纲,诱导还是逼迫,幽默还是刻板,学生夸还是学生骂,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学生是否学到了什么。现在很多学校打着学生为本的旗号让学生对教师评价,以此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甚至报酬等级。哈佛大学如果这样搞,那位教授恐怕一学期课上不完就会被学生炒鱿鱼了。

2 从知识传授到方法培养

说到教学计划,前松后紧则必需调整,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时刻重复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因此必须迫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生化课。问题是,所有人都意识到学生应投入,也有措施,学生也努力了,可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其实问题还是人们对学生和对教学活动的固定思维局限。

作者偶然注意到学生埋头记课堂笔记而忽视了听课的做法,于是特别强调上课听讲的重要性,尝试让学生课堂不做笔记,下课回忆课堂内容结合读课本整理笔记的做法。这时作者才意识到,这些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调教,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包括如何读课本,做笔记,甚至如何背诵概念公式,你都必须手把手教,反反复复地盯着练。以整理笔记为例,作者在每节课回顾前一节课内容的环节当中,适量加入了学生笔记点评和样板传阅的活动。实践证明,这类最琐碎的训练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部分。

学生在课程反馈上这样总结:①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学会了如何抓住重点,将知识点吃透弄懂,在课堂的几十分钟内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快就可以将知识点概括起来。我真正体会到了,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可以将一门课学好、学懂,感觉好有成就感。②我知道了应该怎样学习,即使老师不曾讲过的课本,我也会学了。

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成绩全面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笔者对中高职学生的本质认识。他们当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学习不得其法,刻苦努力的付出与成绩的收获不成正比,于是不断受挫,学习成为负担,即便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也早被成绩的打击完全抵消了。因此,从头纠正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我自己这门课的角度考虑,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在作者的生化课上,你可能会看到教师带着学生一句句读课本,划重点,传阅学生笔记,限时背诵等“低级”的课堂活动。这是任何授课竞赛都不会得到好评的教学活动,但是这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解决了课程前松后紧的时间问题。由此带来的学习兴趣提升,不仅体现在对这门课内容,更体现在学习方法上。方法的掌握带来学生对其它课程学习的兴趣、效率和成绩提升,导致意想不到的良性循环。

从注重课堂教学回归课程教学,从知识传授到方法培养,作者并不是在讲什么理论上的大道理,而是面对变化了的学生,针对一门很多学生头疼的课,摸索切切实实上好课的做法。

3 从技能培训到做人匡扶

作为生化课教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掌握知识并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笔者似乎已经做到心满意足了。可是每每与已经走入社会的学生相遇交谈,不由地常常思考,自己的课到底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最有用的知识?尤其对那些在这里完成人生轨迹重大改变的孩子,该做点什么呢?

如果是“订单式”培养,学生就是产品,教育是加工过程,学校是车间,教师是加工工具。可“订单式”培养是用人单位功利化的需求和社会功利化的偏见,学生不是产品,教师也不是工具。学生有情感、有理想,教师有思想,有责任感。人生是充满变数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仍处在认识自我价值,尝试人生道路的阶段,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有这样一位学生让笔者认识到,一门只有30多个学时的课程到底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个熟人的孩子,家长在孩子来上卫校之初就提出多多关照的请求。笔者并没有只关照考试成绩,其它放任自流,而是在其的课上经常指名道姓的提问“关照”。这个孩子渐渐成了全年级学习的佼佼者,不仅生化课,其它功课门门优异。翌日碰到家长,说自己孩子在初中时被认为不可救药才来上卫校,现在学得这么好,真有点后悔没让他读高中考大学了。笔者说:“如果不是在这里找到自信,激活了潜能,你认为他能在原来的环境里从不可救药转变成出类拔萃吗?”

这个学生的实例让人反思,其实课堂效果,课程内容甚至学习方法的掌握,最大的意义也许在于能帮助一个孩子找到一些自信,积极塑造自我。这让人深究家长们送子女来读大中专的动机,他们清楚不包分配,可为什么他们还非送孩子来呢?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反问:这些孩子不来上中高职又能怎样呢?绝大多数孩子是眼瞅着上高中考大学无望,直接放到社会上不放心也不甘心。因此家长送孩子来读中高职学校的动机反倒变得最为纯洁:让孩子再在温室里多扶持栽培几年,长大一些再步入社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几乎没有功利心的需求其实回到了教育的本质,而又只有中高职教育有了这样的机遇。

假如成绩和学业不是这些孩子最重要的期许,不是社会对他们的真正期许,教师还能做什么呢?前述学生的例子说明,这些孩子来学校需要的是成长的匡扶,而匡扶不是正能量报告,心理辅导能解决的,恰恰通过专业课孩子们才能得到更多。因为这些学生普遍的问题是自信心遭受了挫折,而自信心的培养还得回到严肃的、有难度的、有意义的课程学习。笔者所教的学生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参加西安市越野赛名列前茅,有的写一手好字,有的善写诗作画,写小说的,但那些如果不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成绩差最终还会让这些学生信心受挫。学生心理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他认可的是课程有好成绩,他认可的是老师的夸奖,可以转化成生活的动力。当笔者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时,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如果你所作的就是探索各种新鲜不同的方法夸奖学生,那又何必吝惜呢?你不需要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不需要考试“放水”,因为难度越大他们能找到的自信越多。而且,当你为学生找到了提升自信的空间之后,他们可以接受你在各方面的约束。常常有同事会打招呼说所谓最难缠的学生,可当这些难缠的学生由衷明白在为他好,还有什么好纠缠的?即便他做不好也不会埋怨,更不好意思影响其他很多学生看重的课业和教师。

其实教书育人这个概念如今已经被分解、对立理解和对待了,当学生体会到约束带来的好处,责任能维护自身利益,教书育人完全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反思古今中外,教育的本质都是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与传艺或授业结合才有效果。

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这样写道:①通过本学期生化课的学习,我觉得我在学习上变勤劳了,上课我总能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也学会了生活上的很多东西,脑子也不像以前那样笨拙了,做什么事也细心多了,学习也显得积极了,效率也提高了。②以前的我认为自己是个笨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但当我上了生化课后,我不再认为自己是个笨孩子了。

作者至今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能对学生的自信、自强和自立有积极影响,也不知道哪句话会有多大影响,但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为此努力,这使其找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自信。这就是其感受到的并仍在为之努力奋斗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高职课堂教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