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辉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 301900
糖尿病足是老年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下肢神经病变、下肢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所致,又名糖尿病足坏疽。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总结并分析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足坏疽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情况 本组34例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61~82岁,按照WHO标准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程2~31年,其中7例先有足坏疽后诊断糖尿病。既往有糖尿病肢端坏疽单侧截肢史3例。
1.2 诱因 外伤10例,皲裂、水疱7例,动脉血栓4例,静脉血栓3例,鸡眼3例,胼胝2例,烫伤3例,不明原因2例。
1.3 部位与伤情 右足17例,左足13例,双足4例。单病灶28例,多病灶6例。湿性坏疽18例,干性坏疽10例,混合坏疽6例。合并全身中毒症状11例。
1.4 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4.6~42.6mmol/L,其中8例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空腹血糖>13.9mmol/L,占41.2%(14例),合并酮症酸中毒2例,非酮症高渗性昏迷1例。经抗感染及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血糖下降31例,2例药物降血糖无效,截肢/趾手术术后血糖方下降。
1.5 合并症 合并神经病变18例,闭塞性动脉硬化13例,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脑梗死7例。
1.6 诊疗经过 新诊断糖尿病8例,初诊漏诊6例,其中3例空腹血糖正常,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漏诊时间1~3个月,平均1~2个月。34例患者住院后治疗:(1)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常规控制饮食、应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6.5~7.7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6.8~11mmol/L。(2)做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控制感染。(3)分期分次清创处理:把局部溃烂的组织和跖骨彻底清除后,用3%双氧水、0.9%氯化钠反复冲洗患足,外敷中药生肌膏。坚持每天清创换药1次,3周后改为隔日换药1次。(4)改善创面:清创后创面局部注射小剂量胰岛素和山莨菪碱,降低局部血糖浓度、抑制细菌繁殖及改善创口周围微循环。(5)并发症治疗:针对老年患者并发症多,给予降压、调脂、扩血管、营养神经、支持等治疗[2]。(6)足教育:本组34例患者中,仅3例对糖尿病足有认识,且均为轻症患者。因此做好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针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有了更高的认识,从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
1.7 转归 最多经过3个月的治疗,31例患者溃疡面完全愈合形成瘢痕,局部皮肤颜色正常,出院回家疗养。仅2例截肢/趾,1例行自体皮瓣修复治疗。
本组老年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特点:(1)近1/3患者足坏疽发生前未发现有血糖增高;(2)损伤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诱因;(3)重症病例多;(4)合并症多;(5)漏诊率高;(6)预后差;(7)糖尿病足病知识严重缺乏。糖尿病患者中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三个主要因素,合并神经病变使其足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在此基础上造成足损伤,故不定期进行足检查并有效足护理,可预防许多足溃疡。对血管病变,依其病变程度行血管重建手术或内科保守治疗,另外合并感染者依培养结果予敏感抗菌药物、局部换药等治疗。老年糖尿病以2型为主,餐后高血糖者多,且多数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空腹血糖增高也不明显,目前基层医院多以空腹血糖作为糖尿病筛选,故漏诊较多,特别是老年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亦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足综合预防的根本。老年糖尿病控制常处于治疗不达标水平,糖尿病并发症和伴发病多,足坏疽一旦发生,治疗手段有限,对人群致残率高、预后差,故应强调预防为主。本组患者对足病多无认识,对足病损伤或浅表开放性伤口未引起注意,待病灶扩展或迁延不愈方来就诊,平时就应严格控制血糖,绝不能让其长期处在一个高血糖状态中。另外要强调对糖尿病患者足部保护和护理进行指导,每日检查双足,使足部病变早期得到诊治,及时给予综合治疗[3]。因此,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大力开展足病知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1]吴雁翔,杨晓风,许忆峰.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处理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4):262.
[2]鲁刚,周慧英.23例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61.
[3]蔺金华,吴永新,林霖.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2):159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