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亮
论评锐新
日前业内曝出中国移动将把旗下的中国铁通整体入资到国家基站公司的消息,尽管中移动方面未予证实,但此消息如果最终成真的话,对于铁通和国家基站公司将意味着什么呢?
日前业界传闻中国移动将把旗下的中国铁通整体入资到国家基站公司,尽管中国移动官方对此“不予置评”,但业界仍然对此高度关切。中国铁通整体进入基站公司是否真的有利于各方?基站公司是否是中国铁通的“最佳归宿”?笔者认为不能简单论断。
从运营商国内完成重组与融合之后,中国铁通便成为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下属公司。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中国铁通并没有一下子成为“土豪”或是“高富帅”,反而是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成了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特殊存在,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内外部两方面的因素所致。首先从外因看,中国铁通对中国移动的整体战略帮助有限。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的初期,正值三大电信运营商完成各自并购与融合、开始高举全业务与ICT的大旗、大张旗鼓多线作战的时期。对于在移动通信市场占据明显主导地位的中国移动而言,固定通信网络和业务的薄弱一直是挥之不去的“痛”。一方面移动通信业务的资费逐渐走低,中国移动的利润增长率也告别了高速增长期,急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借助的固定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交叉营销”、“融合营销”频频奏效,使得中国移动需要更全面的产品线来应对和牵制对手,甚至期望对竞争对手利润回报较为丰厚的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反戈一击。
但实际上,中国铁通对中国移动的全业务战略发展的帮助作用颇为有限。由于中国铁通的出身和发展历程,决定了中国铁通在固定网络方面的管道线路资源、号码资源、社会渠道资源、累积客户资源方面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差距明显,所以中国移动发现与中国铁通在固定通信业务方面的“弱弱联合”还不如借助自身的基站传输网络进行业务扩展来得可靠,于是中国铁通只能成为中国移动规避“686号文”的“招牌”,许多地方的铁通公司甚至成为中国移动的“业务代理”。
从内因看,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纠结难解。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科班出身”相比,中国铁通出身的“成分问题”就注定了其纠结难解的命运。由于早期中国铁通的定位和电信运营商有差异,使得中国铁通的人员来源、素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尽管中国铁通的队伍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如何接收与融合却是微妙的难题,如果缺少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基本上是没有人愿意担风险进行改革的。因此,中国铁通虽然名义上并入了中国移动,但一直以来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外,由于中国铁通的管理、运营方式和中国移动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即便真正开展融合,也必将面临机构与制度的重整、界面与流程的梳理、人员与职责的交叉融合等问题,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由于中国铁通原有的用户规模小,管线覆盖范围有限,使得客户市场对中国铁通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难及对手,加上连年来投资规模没有扩大,使得中国铁通只能是谨守原有市场,难以大刀阔斧地开辟新战场。如果传闻属实,中国铁通得以整体进入基站公司,对中国铁通不见得是重大利好的转折,理由有三。
首先是基站公司依然充满不确定因素。虽然基站公司已经挂牌成立,出资比例、股权构成、大致的业务范围等也已经明确,但具体的业务流程、共享规则、收益分配等最关键、最重要、最影响基站公司未来发展的规范却还没出台。这些关键因素都将影响中国铁通等参与各方的定位与策略。
其次是中国铁通自身实力薄弱,难以影响格局。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基站和管道线路资源比例来看,中国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基站资源,而中国铁通所拥有的基本上都是管道和线路资源,而且这些管线资源的公里数和覆盖范围都难以影响固定通信业务市场的格局。
最后是加入基站公司之后,中国铁通要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困难重重。首先,如果中国铁通整体顺利进入基站公司之后,究竟要从事何种工作、承担何种任务、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员工如何协调,都是未知数。由于中国铁通的侧重点一直都在固定通信业务,也拥有多年经验的运营团队和人员,但由于融合进中国移动之后依然无缘涉足移动通信业务部分,因此,中国铁通即便注入基站公司,按照目前的业务能力也只能覆盖基站公司的固定管线业务部分。再者,中国铁通整体注入基站公司之后,其业务性质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固定通信业务运营转为网络资源维护与服务),因此,整体的机构和职能都面临根本性的重组,人员和团队也需要重新构建新的能力模型,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综上所述,中国铁通整体注入基站公司不失为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但实现起来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但对于中国铁通而言,其实也未必不是一次推倒重来的机会,毕竟,中国铁通在整体通信市场上已经沉寂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