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刘慧
盘点 2013年的电视剧创作制作状况,离不开以下基本前提:首先是近年来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新媒体的崛起、电视综艺类节目的持续火爆、高票房电影等文艺形式都极大地分流了电视剧观众,极大地动摇电视剧一度的绝对优势地位,也影响着电视剧目标群体的定位及收视状况。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深受营销、宣传、传播平台等非艺术因素的制约,电视剧的胜出早已不再是作品质量的单一比拼,一些优秀电视剧因宣传营销乏力而反响平平。总的来看, 2013年电视剧荧屏仍不乏亮点,但无法改变整体上量高质低、创新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精品没收视、雷剧受众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较为突出,显示出荧屏文化粗鄙化与大众趣味不断滑坡二者彼此激发、互为因果的状态。如何扭转这种倒挂扭曲、过度娱乐化现象,改变电视剧质、量失衡,实现电视剧守正创新、良性发展确已刻不容缓。
2013年电视剧荧屏的亮点表现在以下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寻路》《刘伯承元帅》《陈云》等,虽然反响无法与前些年的《长征》《延安颂》等精品相颉颃,但不失为荧屏的重要收获。人物传记电视剧《徐悲鸿》在真实表现传主精神气质上亦可圈可点。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剧本扎实、制作精良,影响虽远逊于第一部《裂变》,但却代表着今年历史正剧的最高创作水准。还有如《花木兰传奇》这类走偶像化路线的古装剧也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显现出历史题材故事剧的另一种创作路径。现实题材剧中出现了《推拿》等艺术水准较高的精品,以及《抹布女也有春天》《咱们结婚吧》《老有所依》等传播正能量的都市情感剧。“育儿剧”如《小儿难养》《小爸爸》《辣妈正传》等热播剧贯穿全年,显示出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亚类型发育的生机和活力。下面从类型角度梳理 2013年电视剧的创作状况。
一、历史正剧边缘化、古装剧偶像化
2013年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总体状况表现为,历史正剧精品少,戏说化、稗史化现象比较突出,传奇类、演义类等历史故事剧在收视上占尽风头。宫斗热有所消退,年轻化、偶像化的古装剧引发收视热潮,制作虽然精良、精神内涵上稳妥正确,但在叙事上却陷入模式化窠臼。
2013年历史正剧创作整体上呈现萎缩之势,只有《大秦帝国之纵横》一枝独秀,但收视却很不乐观。该剧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史诗风格,讲述了商鞅变法之后秦惠文王嬴驷在张仪等能臣武将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奋发强国,以连横之策屡破六国合纵,一次次突破外交险境与困局,最终强势崛起。该剧在编剧功力、导演水准、表演水平、音乐、影像等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精品特色,服化道等环节细致考究,场景设计尤其是战争场面力求符合历史真实,视觉富冲击力。赢驷、张仪、公孙衍、魏王、楚怀王等众多人物贴近历史真实、丰满生动。该剧在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在尊重史实与艺术虚构之间都有上乘表现,堪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历史正剧精品。但是,该剧收视率却“创下央视一黄新低”,确实是令人痛心和需要反思的现象。在荧屏文化和大众趣味都亟待提升的当下状况下,越是优秀的作品为避免曲高和寡,越需要高度重视宣传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式的渠道,当然这样势必大幅增加成本,优秀之作的脱颖而出确实较以往更为困难。当然,“央视一黄”周末的中断播出也影响着观众对叙事衔接紧密的作品的接受,中断后很容易造成观众的流失。
相比之下,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把握上远不及《大秦帝国之纵横》的《楚汉传奇》,作为 2013年的开年之作,却赢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该剧号称“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导演试图以当代历史观去探寻历史深处的浪漫情怀,对楚汉历史作出全新解读。但不能回避的是,该剧在细节上硬伤处处,情节设置过于偶像化,对白则接近“琼瑶式”。然而,该剧却以紧迫的戏剧冲突、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宣传攻势最终胜出,该剧的网络点击率也相当可观。此二剧的创作面貌和市场接受显示出历史剧创作愈演愈烈的戏说化、稗史化趋势,历史“正说”不断遭遇边缘化,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偶像化路线势必大行其道。
与历史正剧萎缩相对应,大量传奇类、演义类历史题材剧极大地挤占了荧屏,如《赵氏孤儿案》《隋唐演义》《新洛神》《花木兰传奇》《陆贞传奇》《兰陵王》等纷纷登陆 2013年电视荧屏。这些历史题材剧虽然都定位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但都不以历史正剧的创作模式去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是侧重于对个性人物、传奇故事的讲述。该类创作大多走青春偶像派路线,像《花木兰传奇》《陆贞传奇》《兰陵王》等直接被称为“古装青春偶像剧”。《花木兰传奇》以《木兰辞》为依据,在情节上创新地增加了花木兰作为织女织造“和亲图”的曲折情节,又设置了花木兰与柔然王子的爱情故事,并选择了当下偶像剧中流行的“虐恋情深”模式。该剧突出了忠心为国、历经磨难、百炼成钢等积极的主旋律意识,花木兰成为年轻人的励志偶像。此外,作品制作精良、服装讲究,战争场面的实景拍摄,以及台湾偶像明星与内地新人组合的演员阵容等众多因素都让该剧成为一部好看的大制作古装偶像剧。然而,该类作品的叙事桥段明显带有杂糅拼贴痕迹,好看却不耐看。如何突破叙事模式窠臼、加强艺术个性仍然是这类偶像剧创作的难题。
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不乏精品、收视堪忧
2013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主要有三部——《刘伯承元帅》《寻路》《陈云》,相继在“央视一黄”播出。其中,王朝柱编剧的《寻路》是继《长征》《延安颂》之后的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该剧展示了自 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至 1932年宁都会议这段最为复杂艰难的革命史,第一次把党内不同路线的交锋和斗争作为主线加以表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信仰、探索革命道路、不畏牺牲的宝贵精神。当下如何实现“中国梦”,“寻路”无疑提供了追本溯源的思想注解。此外, 2013年的重大革命历史创作还聚焦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元帅》第一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完整地表现了刘伯承元帅的传奇一生,以人物心路历程为主线,塑造其品格、魅力、才华和胆魄,突破了编年史式的叙事手法,通过经典战例和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生阶段及轨迹,再现了刘伯承的卓越才能和为国家民族征战沙场的传奇人生。同样作为人物传记片的《陈云》则以质朴、纪实的手法生动展现了陈云同志的革命生涯,并艺术地再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这部电视剧对于人物的表现不放在戏剧冲突强烈的事件中,而是从人物的心路历程、思想情感、行为细节入手,进而折射出特定的历史背景。
此外,人物传记剧《徐悲鸿》虽然不是表现革命家的故事,但亦能严格尊重历史史实,表现了绘画大师徐悲鸿坎坷曲折、追求艺术、痴心爱国的一生。实力派演员吴刚、刘晓庆的表演较好地表现了人物气质、灵魂,然而该剧在收视上也没有获得对等的关注。
三、“抗战神剧”余风犹在,平民叙事创新中“度的把握”是关键
离今天较近的抗战史,一直是创作者乐于采掘的历史富矿,出现过《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优秀电视剧作品。但近年来“抗战神剧”的风行却让该类创作一度误入歧途。过度的传奇化、浪漫化让抗战剧远离历史,夸张、魔幻情节、爱情、偶像元素等一时甚嚣尘上。事实上,这股余风在 2013年的荧屏上仍不时闪现。如《箭在弦上》《一个鬼子都不留》《天狼星行动》等即属此类。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大都身怀绝技,英雄总能绝处逢生,但大都夸张过度,完全“经不起成年人现实感的考量”。
另外,以平民视角讲述个体小人物的抗战史,展现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民间众生态仍是今年抗战剧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并进行了新的开掘。表现出与“抗战神剧”完全不同的艺术水准和风格。 2012年底播出的《民兵葛二蛋》堪称该类创作的代表作品,它以轻喜剧的方式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喜乐与觉醒成长过程。今年播出的《火线三兄弟》《上阵父子兵》延续了这一创作风格。前者侧重表现父子亲情,对特殊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和人生选择进行深入挖掘,《火线三兄弟》则将抗战背景下的国家命运与家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兄弟情、母子情以及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普通家庭的情感变化和命运沉浮。此外,《零炮楼》表现普通村落的抗战史,折射非常时期的生存状态和人物命运,《战火大金脉》刻画抗战时期淘金者这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抗战中展现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民俗文化。近期热播的《打狗棍》在“热河”这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环境中去表现两个家族在抗战背景下的历史变迁,并将“丐帮”这一特殊群体引入抗战史,这类作品虽没有宏观叙事下的正剧风格,却以平民视角从普通人物、家庭的情感与命运发展、民间文化、地域色彩中发掘民族大义,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当然,该类创作在展现平民草根抗日情怀时,也往往伴随着某些江湖化、庸俗化、娱乐化气息,正是大众文化负面品质的体现。如《火线三兄弟》的老三身上就带有浓浓的痞气,《打狗棍》也存在过度传奇化、历史反思薄弱的创作症结。艺术创作中,“度”的把握从来都是关键,过度追求浪漫主义或自然主义就必将背离真正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今年的谍战剧创作不丰,《错伏》设置机巧,但表现平平。期待制作了《潜伏》的东阳青雨影视制作公司年末推出的《渗透》能有上好表现。
四、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剧延续话题性,表现内容有所拓展
2013年的该类创作在表现内容上有所拓展,人物的年龄、代际的跨越较以往更宽、更大,对都市人家庭伦理关系、情感命运的表现充满新意,保持着可喜的创新活力。其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剧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先后有《我的父亲母亲》《正阳门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作品;还出现了以八零后年轻夫妇养育孩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亚类型“育儿剧”,如《小儿难养》《宝贝》《小爸爸》《辣妈正传》等;以及延续着话题性、轻喜剧风格的都市情感剧,如《咱们结婚吧》《抹布女也有春天》等;还有以表现老年人爱情婚姻生活、养老问题的《岳母的幸福生活》《妈妈的花样年华》《老有所依》等一类作品。总的来看,该类创作表现内容的焦点显示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实观照意识。同时,这种即时反映的快捷也难免造成开掘不够的局限。
《推拿》不是单纯的都市情感剧,它突破了家庭小格局,也超越了单纯表现年轻人婚恋生活的都市情感剧的内容。它将目光聚焦在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的群体,并辐射到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涉及到盲人创作、商业合作中的诚信与友情、伦理与经济的冲突等深层问题。残疾人的自尊自爱、爱情的占有与给予,更揭示了当下社会乱象中,虽是健全人,却受贪欲、野蛮、无赖、偏见所控制,造成心灵的蒙蔽与残缺,沦为更为可悲的 “心盲”。剧中那些命运多舛、生活艰辛的推拿师傅恰恰是用他们的自尊坚毅与阳光给人们进行了一次精神“推拿”。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毕宇飞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植根于作者多年对盲人群体、情感与命运的深刻体察,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自尊自强的盲人推拿师形象。该剧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以平等关爱之心表现了盲人群体的精神世界,他们对美与丑的特殊感受,强烈的自尊心与平等诉求。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等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绎,康洪雷导演对影调、音乐、节奏等的艺术把握都让该剧成为 2013年独具个性的精品之作。
较为传统的家庭伦理剧中,《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父亲母亲 30年的共同生活,最终他们之间“良心胜过爱情”的婚姻以离婚方式收场。创作者旨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婚姻价值观 ,有意识地对《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等作品中常见的大团圆模式加以反拨和超越,确有其新意。然而,该剧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归宿又刻上了阶层固化的烙印和浓重的宿命感,显示出另一种保守意味,从而大大抵消了这种反大团圆的突破价值。《正阳门下》讲述了几位北京返城知青的爱情故事和奋斗史,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展现了京城文化和北京爷们儿的精神风貌。但故事的硬伤较多,开头较好,但叙事逐渐松散,情理、事理逻辑上、情节节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场景有人物但叙事动力不足,有东拉西扯、耍贫嘴的感觉,消弱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上世纪 80年代为背景,展现三对不被祝福的夫妻在时代变革中婚姻关系的变化和人性的挣扎。但剧中人物性格比较定型化,缺乏发展变化,老二黎阳就是不断和老婆闹矛盾,小舅子就是老找姐夫的茬儿,老三黎山就是不断惹事倒霉,老大黎妮十几年就在跟继女北北斗嘴,使得原本可以深入挖掘的人物失却深刻而流于平淡;叙事上也多靠小冲突、小误会推进情节,主题表达上试图揭示官场,实际只是挠痒痒式的,缺乏开掘生活的洞察力和揭示社会矛盾的勇气,使它的现实意义被削弱甚至消解。
老年人的生活在《妈妈的花样年华》《岳母的幸福生活》与《老有所依》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如《妈妈的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位熬到退休却被告知只剩半年时间的母亲的生活感悟——母亲与儿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彼此理解支持,作品表现了孝亲的可贵与浓浓的生命意识。《老有所依》则是赵宝刚导演的“后青春之作”,是一部全面深入表现老龄化问题的力作。该剧很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几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的养老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子女辈如江木兰、雷颂华,“作妈”离休干部方琼,恶儿媳田咪、贾幸梅,忍气吞声的亚芝、不争气的儿子余淼,等等。
“育儿剧”亚类型是 2013年都市情感剧在类型创新上的主要表现,代表作品有《小儿难养》《宝贝》《小爸爸》《辣妈正传》《孩奴》等。电视剧表现内容的拓展正是现实生活中八零后年轻一代成长的折射,也是核心表现内容代际下移的反映,即以年轻父母与孩子的小家庭关系取代了家庭伦理剧中一度泛滥的大家庭婆媳关系。该类创作以年轻人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孩子是其中重要的角色,尤其像《小爸爸》中的儿子夏天单纯可爱、常有惊人之举 ,让全剧洋溢着淳朴的童真童趣,风格清新活泼。育儿剧的父母角色大都由娱乐圈当红明星担纲,他们初为父母,演绎起来得心应手、表演自然。随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 “育儿热”仍在持续,成为荧屏新的热点。但是,这些电视剧大多主题表浅,格局狭小,育儿剧也只能停留在“有趣味”却上升不到“有思考”的层面。
话题性与轻喜剧风格在 2013年都市情感剧创作中仍在延续,如《抹布女也有春天》中,人物的情感追求、美丑对比等就是通过一种轻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爱情中一味付出的“抹布女”罗小葱,怀才不遇的文艺男吴桐,攀高枝的张华、那洋,势利眼吴向红等莫不带有一种喜剧意味。人物引发的笑不是毫无意义的搞笑,而是自然清新,又掺杂了几许心酸、尴尬或讽刺。临近年尾热播的《咱们结婚吧》中,“恐婚男”、“恨嫁女”都是都市大龄男女中的敏感话题,剧中果然与杨桃从偶遇交恶、误会升级到逐渐了解、精神认同以至于最终陷入热恋走向婚姻殿堂都被表现得丝丝入扣,其中对都市大龄女及家长的焦虑与压力都有深入表现,全剧的话题性与轻喜剧风格彼此交融、借力,形成了妙趣横生、清新自然的风格特色。当然,这类电视剧也同样存在开掘不深的问题,像对“抹布女”生活的艰辛等表现比较表面,剧尾罗小葱对夫妻间差距拉大而产生自卑感,本可以从人物的精神成长层面进行深入开掘,但全剧却浅尝辄止。另外,话题人物虽然性格鲜明、容易辨识,但却局限了人物的变化和成长,性格趋向定型化。另外,该类创作大多依赖明星及表演出彩,以提升收视率,也不乏“情节稀松、表演弥补”之弊。
五、军旅剧:表现内容有新意,艺术水准待提高
2013年荧屏上虽不缺少军旅剧,但绝非亮点。《战雷》首次反映了中国拆弹部队的军旅生活,剧中,年轻士兵在雷场挑战生死、在军营历练成长,延续了近年军旅剧年轻化、偶像化风格,又佐以武侠味浓重的故事情节和武侠式人物塑造,虽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是《我是特种兵》系列的第三部,这部剧的关注点转移到女特种兵群体,表现了她们的非凡身手与精神成长,该剧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但故事情节相对模式化、套路化,众女兵的形象气质较为接近,整体艺术水平较前两部也有所下降,军旅题材剧亟需真正的创新之作。
六、青春偶像剧:“泛偶像化”时代到来,偶像剧创新乏力
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从整体上逐步走向“泛偶像化”时代,即偶像剧的表达方式已全面渗透到其他多种电视剧类型创作中,显示出电视剧“走向年轻”的市场意识。然而,这种偶像化的全面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偶像元素简单地嫁接到传统类型剧中,收视效果差强人意,不仅没有抓住预期的年轻观众群,还因刻意的偶像化失去了固有类型剧的中老年观众群,多少有些得不偿失,也是偶像化发展过“度”、适得其反的结果。
“泛偶像化”趋势看起来预示着偶像剧类型的成熟及强势地位,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2013年的偶像剧创作仍是千篇一律的,狗血剧情和雷人情节随处可见,单纯地依赖明星效应,很难产生好的效果。湖南卫视仍是偶像剧播出的重要平台,如《花非花雾非雾》《璀璨人生》《因为爱情有多美》《因为爱情有晴天》《华丽一族》《胜女的代价》等,其中《花非花雾非雾》是琼瑶力推的新作,虽然借助琼瑶的名气和年轻演员的粉丝效应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制作上也是大投入、精制作,但剧情太过夸张,实际上无法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此外,安徽卫视推出了自己的自制偶像剧《爱情自有天意》,浙江卫视推出了《幸福的面条》,两部作品都引入了美食元素,但故事内核仍然陈旧,延续了三角恋、身世之谜等套路,反响微弱。《新恋爱时代》被称为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电视剧版,但作品中加入的电视相亲片段完全脱离叙事和人物表现,没有挖掘出电视相亲现象的深层社会原因及这种全新的认识方式对恋爱婚姻的影响。
七、情景喜剧:搞笑讽刺过于夸张,期待全新作品
情景喜剧对剧本创意、导演现场调度及演员的表演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创作难度大却营利微薄,所以虽时有优秀之作问世,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始终比较匮乏,创作现状不尽如人意。 2013年《爱情公寓》续集仍有较好表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年轻观众群,但在接受上已难产生最初的热播效应。宁财神的新作《龙门镖局》和郑晓龙的《新编辑部的故事》成为 2013年该类创作的双峰,尤其是前者一度热播,表现出情景喜剧的一些新特点。
《龙门镖局》号称《武林外传》的续集,剧中人物也确实与《武林外传》人物有所联系,并延续了《武林外传》的后现代风格,嬉笑怒骂之间抨击讽刺各种社会乱象及问题。但是它与《武林外传》又有着极大的不同。相较之下,《武林外传》明显高于《龙门镖局》,前者更为含蓄、节制,后者则更加直白,以强烈的跳脱感直面现实,更不乏赤裸裸的说教。剧中,“富二代”、 “小三”、舆论暴力、网络话题人物、职场等各种现实问题都有所表现,人物都带有价值观缺陷,并直指现实,虽犀利,却摆脱不了“太恶搞”、“太说教”的“失度”症结。《新编辑部的故事》则是老版《编辑部的故事》的翻拍,它完全颠覆了王朔式的调侃幽默,引入各种搞笑手法,但表演过于夸张,段子也缺乏新意,远不及老版《编辑部的故事》温馨、幽默,而失之肤浅、单薄。
由此也促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走向,如何从“泛偶像化”、“过度娱乐化”的泥淖中重拾创新动力与信心,重建创作与接受的良性互动,无疑都是未来电视剧创作必须面对和郑重思考的问题。
戴 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刘 慧: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电视剧史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