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何以有两位“包公”

2014-03-06 05:40:50张军
法人 2014年2期
关键词:宗皇帝王安石

一些历史人物过分闪耀的光环注定会让其同时代的另一些人物失去亮度,宋代的赵汴恰恰扮演了这类没有亮度的角色——“包青天”的盛誉几乎让“赵青天”被人遗忘

宋代的包青天包拯——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廉爱民形象早已名垂千古,然而与包拯同时代并且也有“青天”之称的另一位人物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宋史》中与包拯合传的、人称赵青天的赵汴。

赵汴(1008-1084),浙江衢州人。衢州悠久的历史和纯朴深厚的儒教传统,造就了这里人们耿介直诚的品性,也培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存天地正气的杰出人士,赵汴便是这方水土上滋养出来的最突出的一位。

赵汴字阅道,祖籍京兆奉天,到其祖父赵湘时才迁居衢州。他少失双亲,孤苦无依,却胸怀大志,常以名节自励。时族人见其聪颖异常,便助其读书进学,使其能在贫寒中遍读群书,并考中进士,获取功名。此后,他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因政声卓著,受到翰林学士也是著名历史学家曾公亮(与欧阳修等撰写了《新唐书》)的举荐,赵汴遂当上了殿中侍御史(相当于现在监察部的领导),从此走上了与包拯宦途几乎相同的为官之路。

直斥人过 弹劾权贵

赵汴是个正直坦荡的人,是非分明,黑白有辨,曲直清晰,观人察物从不含混,所以在当御史时,他认为这一岗位的重要职责即是分清君子和小人,且加以不同对待:“小人虽然犯的只是小过错,也应当处置他,远离他;君子如果无意中犯了错误,则应当保全他,爱惜他,并促成他建功立业。”

副枢密使(副宰相)陈升之为人圆滑,惯于底下搞小动作,且勾结宦官,内外通气,是赵汴认定的“小人”。赵汴遂上书仁宗皇帝,要求罢免朝中的这位小人,但仁宗皇帝是位出了名的老好人,他不置可否,还百般袒护陈升之。赵汴见一次上书不成,就一连上了二十多封奏章弹劾陈升之,并且联络唐介、吕诲(“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的孙子)、范师道等大臣一起来揭发他,最终迫使仁宗皇帝免了陈升之的相位。

宰相陈执中是靠恩萌当上官的。他的父亲刘恕是宋太宗时的名相,陈执中凭借这层关系起初担任秘书省正字(负责皇帝圣旨、国家法令等文稿的审校),后累迁至卫尉寺丞、梧州知府,并且在梧州知府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六年。宋真宗晚年,病恹恹的皇帝佬儿还没有确立储君,大臣们十分着急,但没人敢把这话说出口,远在广西梧州的陈执中,见这是个引人注意的好机会,遂给真宗上了《复古要道》三篇,《演要》三篇,要求皇帝尽早立储,以定天下。真宗大为感动,遂立寿春郡王赵祯为太子,此即后来的宋仁宗。因为有了这种“立储”之恩,所以仁宗皇帝即位后,陈执中受宠异常,先后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是名符其实的“身居室马三公位”的宰相。但他的办事能力却不能让人恭维,各地上奏给朝廷的折子,比如遭遇水旱虫灾,求赈告急的,转到他手里,三天五天也不见回音,实际上是一遇上这些要事急事,他就往往束手无策,或举措失当。

对这种依靠祖恩、皇恩而盘距高位却治国乏术的人,赵汴是很鄙视的。收集到陈执中的一些材料后,他专门给仁宗皇帝写了奏章,指斥陈执中玩忽职守,乐于游玩,怠于办事。不料仁宗皇帝见是弹劾宰相的奏章后,看也不看,就丢置一边,压下不议。

性急的赵汴一见几天奏章没有下文,就干脆在朝堂上当面质问皇上道:“陛下对陈枢密的事怎么看?”

“陈枢密尽心国事,体察民情,难道还有别的什么事吗?”仁宗皇帝心头一紧,稍作镇静后,他转而先给陈执中戴上两顶冠冕堂皇的大帽子,以封堵赵汴的口。

本来赵汴憋了多时的心头火,现在经仁宗皇帝一点着,就倏地冒了出来,他高声抗辩道:“皇上,您说陈昭誉(陈执中字昭兴誉)尽心国事,可他前些时还丢下政事,和一帮友人一起登嵩山,游少林,留恋禅房,吟诗唱和;您说他体察民情,可今年江淮水患,益州旱灾,灾民嗷嗷待哺,各地求赈奏章如雪片飞来,他作为宰辅,却一拖数日不理,这是什么官场作派!”

仁宗的脾气出奇的好,见赵汴越说越气,唾沫乱溅,他立马用手压了压,示意赵汴息怒。“哦,赵爱卿,你所说的事情,朕还没有听说呢,我问一问再说吧!”

既然皇上表示要过问这些事,赵汴也就憋着一肚子气,不再往下说了。

只是这样又过了十来天后,他见朝廷仍然没有什么动静,就又在朝会时忍不住了。

“皇上,上次您说过问陈枢密的事,现在这事了解清楚了吗?”

“哦,有些细节还在追问之中。”仁宗慢条斯理地说。

赵汴一听就明白,这是皇帝在敷衍他,他的心头之火又呼地一下子窜了上来:“陛下,莫非是因为他曾在先皇面前保您立为太子,您才这样庇护他吧?!其实,他什么也不说,那个太子之位也是您的,他有什么功劳可称道的呢?”

一向温和的仁宗皇帝这时脸上也浮起了一层恼色,他厉声对赵汴说:“赵爱卿,君子待人以诚,岂可信口胡说?我之看重陈爱卿,并非为了太子之故,实在是因为他公正无私、忠于国事的原因。你没听说他女婿托请求职也被他拒绝了的事吗?”

“我听说过,不过这只是他个人的私德而已,与他做宰相心怀天下苍生的公德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赵汴毫不示弱地说。

仁宗当然知道赵汴是个犟脖子,遇事直道而行,怕君臣这么一直僵持下去不好,他这个做皇帝的只得自找台阶道:“这样吧,赵爱卿,对你所奏报的情况,朕会很快查个明白的。”至此,这回君臣之争才算是暂时收场了。

不巧,几天后,作为集贤殿大学士,陈执中在主持大殿维修时,因排墙头的建筑不合礼制,又遭到礼部官员的弹劾,赵汴也奏了一本,仁宗皇帝见众怒难犯,只得罢免了陈执中。

此后,参知政事范祥、宣徽使王拱辰、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等,皆因工作失职或奉使不法等遭到赵汴的弹劾,都被罢了官职,赵汴也因此在京都汴梁得了个与包拯一样的“铁面御史”的称号。

为政宽和 处事有道

“刚正”和“宽和”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然而在赵汴的身上却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达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般人所谓的铁骨柔肠是也。

赵汴在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步,但在细节处理上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酌情就宽解决,能宽则宽,能柔则柔,许多棘手问题因此在他手上迎刃而解了。

他任武安军节度判官时,有犯人在皇帝大赦前伪造了宦府大印,并在赦免时用上了这方印,案发后,审判官判这犯人以死刑。赵汴干预说:“他在大赦前没有用印,大赦后又没有再造印,不应当判处他死刑。”这人终于免了一死。

虔州多土客籍矛盾,民风强悍。赵汴出任虔州知州时,召令各县视客家、土著情况,分别治理,总的以宽大和解为目标,不偏袒任何一方,以调和各方矛盾。各县遵令后,土客各方均高兴,多年仇怨一朝化解,原来人满为患的监狱竟为之一空。

当时岭南一带号为蛮荒,为官者多视为畏途,因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兼之费用不菲,许多为官岭南最终死在他乡的人,竟无力运回家乡安葬。赵汴所管辖的虔州与岭南接壤,深知这其中的辛酸,于是他下令造了百余艘木船,告之岭南各郡说:“官宦人家,有亡而难以归葬的,我们这里加以解决。”于是很多人来到虔州,虔州方面给他们提供木船,并给其路上盘缠,让其回家安葬,赵汴的善举受到了岭南一带边民的感戴!

王安石变法时,身为大学士的赵汴是持反对意见的。为什么?不是因为变法的内容,变法诸条款中,如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赵汴还是赞同的,他所反对的,是王安石急于求成,不顾实情的强硬推行做法,他认为这种“峻急”心理,造成了官民矛盾,引起了社会的不安,所以他主张要缓行渐进,宽和为政。当王安石推行新政之初,因反对的人太多而遭解职后,他开始还以为王安石会汲取教训,调整一些工作思路,因而他向神宗皇帝保荐王安石说:“新法都是王安石提出的,现在刚刚实行,如果现在半途而止,未免有欠妥当,不如请他出来,让他干着试试看。”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安石重新上台后,推行新法不仅未加调整、收敛,反而更加密集、强势,当然激起社会的反对声也更加猛烈,为此赵汴大为悔恨,上奏神宗皇帝说:“王安石强词夺理,把天下的公论斥为流俗之言,违逆百姓的意愿,文饰自己的过错。现在朝中那些敢说活的,多半都愤而辞职;司马光被授枢密使衔,竟拜辞不授。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赋为轻,民心为重;新法为小,群臣为大。现在去重取轻,失大得小,这恐怕不是国家的福祉了。”奏章递上的同时,他还请求免去一切职位,以期眼不见、心不烦,做一介激进变法的旁观者。

事情当然不可能按照赵汴设想的那样来运行。就在王安石大力推进变法之举时,成都方面发生了戍卒骚乱,赵汴以前曾任成都知府,在当地卓有政声,深孚人望,这次成都有难,朝廷自然首先想到了他。于是他临危受命,再次被神宗皇帝派到成都任知府,临行前,神宗召见他说:“赵爱卿,按惯例,是没有安排大学士到地方任知府的,你能代替我到那里去一趟吗?”赵汴说:“陛下您的话就是国家的法令,还说什么先例呢?你只让我到那里处事就行了。”得到神宗的谕旨后,赵汴来到了成都。在了解到这些人是因为戍边多年,退伍回家后两手空空,生计无着而闹事的原由后,他把为首的卒长叫到衙门,温言相劝道:“我与你年岁相当,我只身入川,为皇上安抚一方;你呢,既是朝廷的军官,就应谨慎任职,抚慰众人,等到各人戍期结束,圆满还家之时,各自按职分、年限发一些钱财回去,养家糊口如何?”这卒长一听新来的知府如此体察人心,当即满口答应,众人听说后也欢呼雀跃,一场风波就此化解,全川就此安定了下来。宋英宗后来评价赵汴治川时的表现说:“赵某为成都,中和之政也。”他要求赵汴的继任者都要以赵汴为榜样,在为政时学会“因俗施设,猛宽不同。”

为政以宽,处事以情的同时,赵汴在急难问题的处置上也体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夏天,吴越地区发生大旱。在成都平定戍卒骚乱后,赵汴又被指派到越州任知府,负责吴越地区的救灾赈民工作。赵汴到任后,面对无情的天灾,他多方筹备,精心擘画,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抗灾斗争。

首先,他叮嘱属员进行灾情调查,摸清受灾地区、灾民人数、国库钱粮、富人存粮等基本数据,以便于制定具体办法。

其次,他颁布了几项救灾举措:平抑粮价、救济无粮者、以工代赈、实行政府担保的借贷法、收养弃婴等,以保证灾民有吃的,有事做,有活法。

再次,他制定办法,医治病者,埋葬死者,以做到生者有保障,死者有尊严。

在这个过程中,赵汴巨细无遗,事必亲躬,日夜尽心,不懈不怠,终于使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也终使越州的抗灾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灾民大部活了下来,秋后的生产也得以逐渐恢复起来。

事后,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感于赵汴的救灾谋略,专门写了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叙其事略,供人借鉴。该文以紧凑文笔,精当结构,状写了赵汴在越州抗灾的概况,赞扬了赵汴杰出的理政才华,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不可多得的历史实录资料。

作风俭朴 低调清廉

赵汴三任知县,七任知府、知州,两任转运使,累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多次主政一方,受贿纳财的机会随时都有,但他认为,“良田万顷,日食两升;广厦千间,夜卧八尺”,所以他始终以清廉自律,一生不治产业,不蓄声伎。

他第一次任成都知府时,面对难如上青天的千里蜀道,他不带任何随从,不携任何多余物品,仅一琴一鹤,匹马入川!倘使不是历史史迹所载,后人恐怕真以为这是某部评书中演义出来的故事!

他写有许多诗词,其中关于廉政的有《廉泉》等,《廉泉》有诗句云:“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贪人一饮无!”这当然只是他的理想而已,其实对那些贪官来说,饮“廉泉”哪能真的能治他们的贪心呢?如是这样,历朝历代治贪惩贪用一眼“廉泉”即可,还需要制定那么多的法律条文干什么?!但就此也可看出他心中的愿望和节操!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十二岁的赵汴一身萧然,告老还乡。五年后,这位刚直、干练、廉洁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他七十七载的人生历程。才华绝代的苏轼感慨之余,破例为赵汴墓写了《赵清献(赵汴逝后谥清献)神道碑》,并赋诗赞曰:“请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直到九百多年后的今天,衢州每年都举办“赵汴廉政文化节”活动,以纪念这位乡贤可歌可赞的品行修养和清廉作风。

猜你喜欢
宗皇帝王安石
初夏即事
元日
慢半拍儿见皇上
故事会(2022年21期)2022-11-06 05:18:38
张俭旧袍三十年
小读者之友(2022年6期)2022-07-15 09:36:32
神童与诚童
神童与诚童
王安石的坏习惯
快乐语文(2018年15期)2018-06-05 01:34:05
两个神童
两个神童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