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都被视为全国两会的预热,透露着各地新的发展讯息。盘点今年地方两会热词,不少群众关心的问题有了推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转变职能,要成为改革排头兵
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5年间增长了71倍。遗憾的是,改革发展带来的GDP增长未能有效转换为百姓的幸福感,这使得“改革”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名词。
在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数约在50次左右,许多地方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单列出来,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地纷纷对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绘就的改革蓝本谋划着“地方版”,改革举措也更具创新突破性:上海把“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四川提出“支持成都创建区域性金融改革实验区”,广东要求“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试点”……
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有了许多新招、实招。浙江提出,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研究制定省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不再直接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费的具体办法。北京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上海则将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行政审批涉及的评估评审清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
90%居家养老,要社区支撑
近来“失业”“社保”等问题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是“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又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设计的“9064”养老新模式,要求在2020年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另外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四川、广东的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
各地代表委员都认为,中国式居家养老模式,必须基于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尤其是有力的社区支持系统。山西省人大代表胡贵云“关于继续全面推进基层居家养老工作”的建议提到,政府应加强对惠民资金用于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最大限度、最大范围让老年人享受到关爱。四川省政协委员赵英则认为,政府更应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家政服务、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让更专业的队伍来照顾老人。河南省工商联在一份集体提案中也表示,建议探索通过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和补贴房租、水、电、煤气费等形式,引导鼓励子女或亲属与老人就近居住,为自家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深化医改,需先破行业垄断
“锯腿自医”“破腹自救”等悲剧直指“看病难看病贵”,而“以药养医”这个顽疾让不少百姓“小病拖、大病扛”。解决“医疗问题”也就成了最容易拨动老百姓心弦的一把钥匙。
1月9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各省区市对深化医疗改革等方面普遍都有涉及。
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药品、医疗事业的价格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同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医疗、养老、健康等服务业。
青海省提出,制定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创办养老院和老年公寓,推动医疗护理、康复理疗、保健养生等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
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为市民健康服务,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铁腕治霾,军令状要兑现
空气质量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增多,已经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头顶的蓝天白云,身边的青山绿水已经成为群众期盼的东西。
雾霾,已经成为今年地方两会反映最为集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省份不约而同立下军令状:北京全年计划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PM2.5浓度在2014年全年将严格调控下降5%。上海提出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国重污染地区之一的河北更是背水一战,“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因地制宜,控制大城市病
无论是投奔北上广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务工者,一直被诸如医疗、保险、住房、户籍等问题缠绕,形成“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家乡”的尴尬局面,造成了多少空巢老人。纵观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提出的城镇化目标,因地制宜是最大特色。北京和上海都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纳入今年的工作任务。四川等地提出“突出生态、宜居、绿色、低碳城市理念,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们看到了改变“千城一面”的希望。贵州等农民工输出大省要求重视在县城和小城镇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就地创业、安居乐业创造条件,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