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结“门罗主义”:变脸还是变招?

2014-03-05 18:26胡欣
现代军事 2014年1期
关键词:拉美地区拉美

胡欣

打开世界各国的任何一本历史书,对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最大的标签莫过于他提出的“门罗主义”了。近两百年来,全世界的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门罗主义”称之为美国对美洲尤其是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石。世界上其他大国在这个敏感区域向来也小心行事,避免刺激美国的神经,如此之成效,恐怕是门罗本人当年始料不及的辉煌一笔吧。不过,假使这位门罗总统地下有知,不知近来会有何感想,因为他的后辈正式宣布:“门罗主义”将就此终结!

“双面”克里终结“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其中包括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个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争夺殖民地,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以及“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就是著名的“门罗主义”。美国希望以此排挤欧洲国家在美洲的势力存在和长远影响,并将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一方面的确有利于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民族解放斗争,但另一方面,它也成为美国拉美政策的指导原则和扩张工具,为美国日后对拉美进行扩张、干涉和控制打下了基础。之后的美国领导人对这一政策进行了数次新的诠释和补充,但其基本内容始终保持不变,那就是美洲必须是美国的美洲。

不管后人认为“门罗主义”究竟是一种孤立主义的表现抑或是一种掩饰的扩张主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美国逐步从西半球霸权成长为世界霸主,拉丁美洲始终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之下,任何国家试图染指这一区域,势必将招致美国的强烈反击。下面就此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拉美地区在美国决定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到的作用。首先是“齐默曼电报”。1917年1月,英国情报机构将截获的德国外交部长齐默曼给墨西哥总统的电报转给美国人,电报内容是:为阻止美国参战,德皇鼓动墨西哥入侵美国,并承诺帮其夺回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州。当美国人得知此信息后,群情激奋,国会也于4月6日顺利通过参战决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故技重施,吩咐英国情报机构绘制了一幅以德国政府名义出版的中美洲地图,按照德国的意图重新划定了美洲十几个国家的版图和边界。阿根廷和巴西的领土大大增加,而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这几个或是资源丰富,或是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都被合并成一个听命于德国的所谓“新西班牙”。至于墨西哥,则干脆成了德国的石油供应基地。一直试图让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罗斯福将计就计,将其公之于众,对改变美国民情、舆论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随后不久,参众两院废除了《中立法案》,美国实际上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第二个例子则是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美国侦察机确认前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能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肯尼迪总统勃然大怒,派出由90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封锁了古巴海域,同时集结了登陆部队准备参战,甚至命令美军准备核战争。在美国的激烈反击之下,前苏联不得不退让,之后再不敢公然在拉美地区进行军事部署。

毫无疑问,“门罗主义”对于美国维持美洲地区秩序和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届美国政府也从不讳言此点。但是,美国始终是以居高临下的“帝国”姿态来对待拉美国家,不管是“大棒加胡萝卜”还是“睦邻政策”,实质都是要从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对拉美地区进行渗透和控制。这样的关系自然会不断引发摩擦和冲突。2013年4月,美国国务卿克里的一席话就在拉美掀起一片抗议指责声。当时他在美国国会的一个听证会上说,“西半球是我们的后院,对我们至关重要”。“后院”说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拉美国家纷纷表示强烈不满,并引发一场小规模的外交冲突。例如,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随即在5月1日宣布驱逐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玻利维亚的人员。尽管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出面解释,称美国的说法被误解,“美方仅是想表示我们是邻居和好朋友”,但已经给山姆大叔当了上百年“邻居和好伙伴”的拉美国家,当然知道个中含义究竟是什么。美国媒体也表示,虽然美国在拉美拥有巨大影响力,但合作关系并非一直顺利,后者的领导人经常抱怨被美国忽视或不公平对待。克里要求美国不要忽视对“后院”的关注,唤起了拉美各国对美国强力回归的担忧甚至害怕。

更糟糕的是,2013年7月,因怀疑斯诺登匿藏在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专机上,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政府一度拒绝莫拉莱斯的专机过境,迫使后者不得不在奥地利维也纳机场紧急降落,滞留长达14个小时。拉美国家感到遭受严重羞辱,引发新一轮来势汹汹的外交风波,如火上浇油般加剧了拉美国家的怒火。据知情人士披露,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于是,南美国家联盟7月4日在玻利维亚召开特别会议,对此予以强烈谴责,莫拉莱斯振臂高呼“要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并扬言要关闭美国大使馆作为报复。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也猛烈抨击说:“帝国主义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拉美人民应当齐声抗议,对莫拉莱斯的恐吓,就是对我们大家的恐吓!”美国政府对此非但不予以进一步解释,国内个别媒体还打出了“莫拉莱斯在挑战美国”的煽动性标题。

有意思的是,拉美民众对克里的批评硝烟尚未散尽,此君就马上来了个大“变脸”。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克里发表了演讲,语惊四座,因为他明确宣布:“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国将做出不同的选择,美洲国家间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之上”。克里表示,如今时机已经成熟,美国和拉美国家关系应开启以平等和团结为基础的新篇章。美国以后将不再发表声明,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干预其他美洲国家的事务,而是把其他国家看成平等的伙伴,共同分担责任,加强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以此推进价值观和共同利益。部分媒体和专家认为,这是美国官方正式宣布终结了实行近200年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国务卿克里一前一后两副面孔,变化之快,着实成了2013年外交界的一道独特风景。endprint

四大因素促使美国“变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负责对外政策的国务卿,克里可不会拿“老祖宗”的外交遗产随便开玩笑。从本质上来说,美国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对拉美地区的掌控和垄断,因为这是关系到美国在西半球霸权地位稳定与否、全球战略格局平衡与否的重大问题。美国在宣布终结“门罗主义”问题上的高姿态,绝不意味着其对拉美的政策要发生改弦易辙的“变脸”,充其量只是以柔克刚的“变招”。事实上,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从小布什的第二任期就开始初现端倪,到了奥巴马上台后,明显加速了这一进程,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塑美国形象。比如,奥巴马宣布解除对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探亲及向其在古巴亲属汇款的限制,并表示美国将帮助美洲开发银行提高借贷和调整资本结构,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总额1亿美元的小企业贷款成长基金,为美洲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帮助它们应对经济衰退等等。美国在拉美政策上的频频示好,甚至不惜用“门罗主义”来做筹码,都是从国家整体战略利益需求角度出发采取的行动,而在这样的变化背后隐藏着四个重要的战略考虑。

遏制拉美地区“去美国化”势头

自“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忙得焦头烂额,对拉美地区关注更少,甚至被称为采取了“忽视”政策。与此同时,该地区的独立发展势头则日趋明显,各国努力寻求实现对外关系的多元化和更强的独立性,进而出现令美国担忧的“去美国化”现象。

首先,“左翼风暴”横扫拉美。目前,拉美地区半数以上国家都是由左派掌控,总人口占了整个拉美地区的约70%。它们在对美政策上经常采取较以往更强硬的手段,以至于美国右翼思想库曾公开把反美立场坚决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称作西半球的“邪恶轴心”。

其次,拉美地区的政治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2004年12月8日,第三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库斯科声明》,宣告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它充分体现了南美人民一体化和团结的意愿。2007年4月,南美国家共同体更名为南美洲国家联盟。2008年5月23日,在南美洲国家联盟特别首脑会议上,1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签署《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明确了南美洲国家联盟是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地区组织。这一举措被认为能明显提高南美国家在美洲乃至世界上的发言权以及联合行动的能力。

再者,拉美国家谋求经济独立的步伐不断加快。例如,2007年底,由7个南美国家出资筹建的南方银行宣告成立,并在2009年正式签署协议,旨在促进南美国家间的金融和经济合作,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2008年10月,巴西和阿根廷开始在双边贸易中逐步弃用美元。

最后,拉美国家还在寻求独立的军事防务政策。2008年12月,南美洲国家联盟成立了南美防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南美国家的防务政策,促进成员国之间的防务合作、军事交流和装备训练等。此外,厄瓜多尔宣布今后将不再允许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其他一些国家也表达了类似想法。委内瑞拉等国还积极寻求从美洲之外国家引进先进武器装备。

这些趋势都对美国继续保持对拉美的影响和控制构成了挑战。

平衡外部势力在拉美地区影响的扩大

“门罗主义”的一大核心精神,就是组织排除外部势力在拉美同美国进行竞争,因此美国对当前外部力量在拉美影响的扩大极为警惕。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近几年,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进展迅速,交流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涉及贸易、投资、航空、旅游、教育、能源、文化等多个领域。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首次设立了拉美分论坛。2013年5月31日~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拉美,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在拉美地区掀起了新的一轮“中国热”。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曾做了一个民调,拉美受访者中有63%认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介于“积极”和“非常积极”之间,而16%的受访者支持本国学习中国模式,可以说,中国-拉美互惠合作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美国固执地认为中国试图在拉美地区建立势力范围,支持反美势力,削弱美国的控制,以从全球力量对比上制衡美国。不少美国高层和智库都将中国在拉丁美洲拓展影响力视为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美国的一家媒体把习主席对拉美的访问比喻成“如同美国进入缅甸一样,都是进入对方的后院”。美国甚至担心中国试图借助拉美国家,从军事上给拉美染上鲜艳的红色。比如,早在2006年,时任南方司令部司令克拉多克将军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强调说:“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军事互动越来越频繁。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越来越多的拉美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官前往中国接受教育和训练,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抵达拉美地区”。克拉多克告诫说:“我非常担心再这样发展下去,拉美各国的军事高层会被烙上深深的‘中国印,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后院会被中国军事势力占领,从而让我们‘不战而屈!”。此外,在2013年6月,香港-尼加拉瓜运河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尼加拉瓜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准备修建第二条连接加勒比和太平洋的大运河。据称尼加拉瓜大运河全长将达286千米,出资承建方拥有运河的运营许可有效期将长达50年,并有权再续约50年,同时拥有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并管理运河及其他潜在项目(包括港口、自由贸易区、国际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的排他权。这条运河的出现势必将削弱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美国认为中国正是这一项目的真正操盘手,目的在于以此掌握拉美的战略通道,提升对该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借此操控拉美,这也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除此之外,美国还对俄罗斯和伊朗在拉美的存在心生不安。俄罗斯希望通过与拉美国家开展军事、能源、经贸等合作,对美国实施反制。2008年9月,俄罗斯空军2架“图-160”型战略轰炸机在委内瑞拉降落,这也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第一次在西半球着陆。之后,两国还曾在委内瑞拉附近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同样也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美国本土附近举行的第一次类似演习。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相互欣赏早就不是秘密了,两国近年来在包括基础工业、矿业、农业和土地、能源和石油、科学与技术、政治外交等领域签订了一系列协议。美国军方甚至认为,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卷入到了哥伦比亚的毒品走私活动中,前国防部长盖茨还曾指责伊朗在拉美数个地区参与“颠覆性活动”,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而美国盟友以色列也声称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正向伊朗出口铀。endprint

治疗“斯诺登”后遗症

“棱镜”计划的外泄,搅得世界风起云涌,美国至今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怒。在拉美,斯诺登事件引发的后遗症使得奥巴马前几年的苦心经营几乎全泡了汤。一方面,根据斯诺登的爆料,美国对大部分拉美国家都实行了监控,拉美国家对自己成为美国情报活动的目标,无不怒不可遏。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美国为了抓捕斯诺登,狗急跳墙,引发了美国和拉美国家间的外交风波,更让拉美民众在对美国的愤怒面前团结了起来。据悉,斯诺登已向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多个拉美国家提交避难申请,其中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国都表示愿意庇护斯诺登。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斯诺登事件在不同地区引起不同联想……在拉美,触及了人们对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和美国实力的怨恨”。眼看拉美与自己渐行渐远,后院不保,美国必须对症下药,避免出现失去对这一地区控制的局面。

取悦国内拉美裔选民

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对国内政治生态的考虑。目前拉美裔人群已经成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2010年的人口普查,拉美裔人口突破了5000万,占了美国总人口的16.3%,是美国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少数族群,这使得美国国内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早在2000年,克林顿总统就曾说:“我十分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不能讲西班牙语的总统。”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位教授曾预言,到了2080年左右,美国西南部各州与墨西哥的北部各省将会组建“北部共和国”。现在已有人把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并称为 “美墨”地区(Amexica)或“墨西福尼亚”(Mexifornia)。已故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也将这样的趋势称为对美国认同感的重大挑战。如今,人们相信,美国既然有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再出现一位拉美后裔总统也是迟早的事。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为了赢得选举,都必须对这一群体予以充分的重视。这些拉美裔人口大多有着浓厚的祖国情结,对美国和拉美关系历史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看法和感受。由于和母国还有着难以分割的情感、文化、经济等联系,他们都希望美国和拉美国家能建立正常的、平等的关系,也能加快自身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速度。相反,美国不平等地对待拉美国家,反过来也对他们在美国国内的地位造成负面影响。“门罗主义”正是一个代表了历史和屈辱的符号,也是拉美后裔历史情结中最沉重的枷锁之一。克里此举,也包含着赢取国内拉美族裔人群好感、为民主党赢得宝贵的政治资本之意。

“后门罗主义”的疑问

如今,美国的话已经说出来了,那么在所谓的“后门罗主义”时代,这一政策又给人们留下哪些疑问呢?

欢迎还是怀疑? 作为美国在拉美推行帝国式政策的受害者,美国的举动,拉美国家是否买账呢,它们又是如何看待美国这次的“慷慨”之举呢?当前的美国和拉美关系正处于风口浪尖,甚至说是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也不为过。刚刚体验到美国霸权手腕的拉美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经验中,恐怕难以对美国的说辞感到信服。19世纪的墨西哥政治强人波菲里奥·迪亚兹曾说过一句名言:“可怜的墨西哥,离天堂很远,离美国却很近。”数百年的历史证明,美国难以真正平等对待拉美邻国,美国也从来不会容忍这一地区出现与美步伐不一致的政权。美国曾先后参与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巴西古拉特政府、智利阿连德政府等被认为触犯了美国权益的政权,还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武装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等。2008年4月,美国宣布重建美国第四舰队,负责美国海军在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的行动,旨在加强对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威慑和影响,这一举动被拉美国家批评为“炮舰外交”的死灰复燃或“第四干预舰队”。

2009年,美国以打击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的名义,同哥伦比亚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建立军事基地,试图加大对这一地区的军事影响。据报道,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军事基地实际已多达40个以上,是美国在“关键”时候对所在国政府实施干预的前沿阵地。美国的行为早已加剧了拉美国家对美国的顾忌和不满,2009年6月洪都拉斯发生右翼军事政变,一些国家相信是美国在背后起了重要影响。如今,大部分拉美国家领导人和民众都对克里的讲话持谨慎和怀疑态度,更多的人认为这不过是美国在重新调整对拉美的干预政策,而远非结束。美国的目的在于试图用怀柔、仁慈的手法离间拉美国家,防止出现较强的反美阵营。但是,一些国家也从中看到了由于其自身实力的提高,促使美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学着同新兴的拉美打交道,从这一角度来说,美国的帝国做派在短期内将可能不得不有所收敛。

开放还是固守?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选择宣称放弃一大外交原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探索之举。当前的国际政治发展给拉美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提高了这一地区在全球力量天平上的分量。全球化促使拉美的开放、外部势力的进入更为广阔和深入,这点绝不是美国的区域排外主义能完全阻挡的。美国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承认和支持拉美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平等发展合作关系的现实,抱着开放的姿态,以一个在拉美地区有着传统优势和强大影响的参与者身份融入到新环境之中,要么则是固守帝国思想,用冷战思维和霸权之道来判断和应对发生在拉美地区的各种变化。可以说,如果选择了后者,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将不断遭遇“礁石”,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反美运动。事实证明,再依靠强力甚至武力干涉手段来控制他国,只会导致“失道寡助”的结局。用何种思路来处理与拉美的关系,这也将是未来美国政策走向值得关注的内容。

收缩还是蓄势? 在国际社会眼里,美国公开表示要调整拉美政策无疑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信号,人们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这一信号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主义”,当时美国在美苏对抗中处于不利局面,从而选择战略性收缩,引发一系列外交调整。现在的美国不仅国内经济形势不太乐观,还要在世界范围内承担各种义务,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发展势头对美国的一家独大地位造成巨大冲击,迫使美国不得不再度进行某种战略收缩。而缓和与拉美国家关系,正是这一进程的一部分,它从一个侧面也印证着美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当然,还有人对此有着另一种解读,认为美国此举乃是蓄势,旨在巩固后方,排斥外来势力对拉美的影响,从而能集中各种资源以对付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确保全球力量格局不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结语

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霸权国家,美国外交政策往往能体现出成熟的手腕和丰富的技巧。美国清楚地知道,它的霸权起步于西半球,这里也必须是它最稳固的“后方”。美国不可能轻易地将“门罗主义”束之高阁,它是要通过“变招”,用“新瓶装旧酒”的老手法,淡化拉美的反美情绪,软化拉美国家的对美政策立场,逐步夺回对该地区的主导权,美国的帝国面孔不会改变,它只是准备换一套招式再度登场而已。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美地区拉美
拉美地区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谈拉美油气投资环境以及存在的风险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文学在拉美西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浅析拉美过度城市化问题
美国对拉美这个“后院”没松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