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杨绛从社科院下放到河南息县的干校。从社科院一同下放的人中有个绰号叫“刺儿头”的年轻人,家境贫寒,曾经批斗过杨绛。杨绛全然不在乎他曾经侮辱过自己。下放不久,“刺儿头”的妻子病重,“刺儿头”想回家探亲,却没有盘缠,杨绛便借给他一百元。
“刺儿头”从老家回来后,杨绛出于关心,几次想上前询问。可“刺儿头”见了杨绛就躲,他以为杨绛要他还钱。杨绛说:“我不是要你还钱,我是想再给你40元寄回去,让她吃药补养。”听了这话,“刺儿头”深感惭愧。过了几天,“刺儿头”从同杨绛住一起的人那里了解到,其实杨绛手头也只有50元了,但仍拿出了40元给他。
多年以后,“刺儿头”写了一个很大的“人”字压在办公桌的玻璃下。他说:“从杨绛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人,怎么做人。”而杨绛自己在回忆那个荒唐年代时,这样感慨:“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她把人性比作“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她相信“乌云不会永远占据天空”,人性不会泯灭。所以,就算身处逆境,就算饱受摧残,就算忍辱负重,爱、同情、友善……也始终充盈着杨绛的世界。
【素材分析】爱,是消除仇怨的最好方法。面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杨绛先生用宽容、大度、慈爱予以回敬,化解了隔膜。有时一个人的过错,并不是故意造成的。以德报怨,既能使人卸下沉重的包袱,又能赢得友情与欢乐。
【速用名言】
1.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法国作家 雨果
2.宽恕给予我们再度去爱的机会,又帮助我们敞开心怀,既能给予爱,又能接受爱。——美国教育家 约翰·格雷
(特约教师 杨卫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