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ra
伊朗有三宝,波斯猫,鱼子酱和地毯。
其中最具时间积淀和艺术价值的,当属地毯。尽管1935年后,国家已经更名伊朗,人们更愿意遵循旧俗,称它为波斯地毯。它珍贵、华丽,被当做最真诚的的外交礼物。也因其价值高昂,美誉为“铺在地板上的黄金”。
伊朗(旧称波斯)是世界上最早出产地毯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高原寒冷地区,游牧民族为了防寒防潮,就地取材将羊毛编成毯子。后来,这种生活用品发展为达官贵人的官邸装饰,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经济情况稍差的家庭,会选择机织毯,但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设法为自家添置至少一块手织毯。在伊朗人的心里,地毯已经和他们的文化紧紧相连,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波斯地毯,会被认为在精神层面上是贫瘠而没有灵魂的。
宗教束缚下的产物
在伊朗,地毯已经盛行了两千多年。
它之于手工毯的地位,正如瑞士之于手表,至高的工艺水准得到公认。迄今发现最悠久的波斯地毯,制作于公元前四五世纪,是一位波斯公主的陪葬品。上面的编织图案多达六层,从外向里分别是马、骑手、十字、麋鹿、骆驼和四瓣花。它可以作为我们对地毯文化的一个初识。而真正推动该地区装饰艺术发展的,源于宗教更迭。
公元7-8世纪,由于罗马和波斯常年互相征伐,国力大损,民心厌战。此时,阿拉伯的穆斯林军队开始向外扩张。他们打败了旧波斯的萨珊王朝军队,一鼓作气,继而征服了波斯全境。伴随着萨珊王朝的覆灭,曾经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走到了尽头。波斯地区进入了伊斯兰宗教统治的时期。伊斯兰教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反对偶像崇拜。他们认为企图对真主有任何形象描绘,都是对神性的亵渎;甚至绘画、雕塑人物动物也是不被允许的,那是妄图模仿造物主的行为,要受到严厉惩罚。
在严格的教宗下,当时的工匠只能将注意力从人物、动物转移到了无生命的植物,他们创造了各种抽象的图案和形状。最初的束缚,让艺术家不得不将心灵和生活剥离,却意外地引导他们进入了色彩和线条的世界。在这期间,波斯地区的装饰性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伊朗的艺术名片
走在伊朗的街巷中,最多的手工艺品店当属地毯商店。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里面摆着老式的木制编织机,棉线从房顶垂下,汇集在工匠的手中。有时,你还会在店中巧遇上了年纪的老织匠,在一丝不苟的工作。有很多编织者,从七八岁就开始从师,直到适婚年龄才将所有的技艺掌握。
波斯地毯之所以拥揽千年繁华,和这些兢兢业业的手艺人密切相关。他们将波斯的历史、文化,编入这块羊毛制成的图画中。
精选的质地
一块考究的波斯地毯,从取材开始就是严格的,其中羊毛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制作高级地毯的时候,伊朗人会选择当地一种称为“考克”的羊毛。这种羊毛出产于阴冷牧区8-14个月的羔羊身上,编织出来的毯子手感细腻、毯面滑而柔软。为了营造理想的效果,毯匠会利用不同材质的特性,加以调和。真丝,主要是利用其表面光滑反光的特质,来突出图案、花饰,让地毯更具美感;而金银丝,则在为皇室、贵族献礼时使用较多,突出豪华富贵之意,更是一种身份的说明。
丰富的图案
在伊斯兰教统治波斯的前期,受宗教限制,工匠只能将创作力集中在 几何图形和抽象花饰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分派,限制逐渐放松。凡是不为膜拜而造的人和动物形象,都是被允许的:不仅有自然景色,鸟兽、花草,也有与宗教无关的神话故事,美丽人物……波斯地毯的题材,至此,丰富起来。
由于地毯是一种立体织物,即使相同的图案,由于打结方法和织物结构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纹路。可以说每一块手工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传统波斯地毯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花纹不会随着地毯尺寸变化。如果毯子的尺寸加大,工匠就会增多图案重复的次数,而不会放大基本花样。这种特点,在几何图案的织毯中最为明显。
复杂的工艺
材料选择,花形设计,是一块地毯的前期工作。
而实现这种设计,要靠富有经验的手工艺人。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令人敬佩的耐心。
【纺线】
在波斯地毯中,除丝线多为进口,基本材料的羊毛线,从选材、纺织、染色均为本地制作。
羊毛摘下后,首先经过的是漂洗,晒干的过程。然后将干净的羊毛,收卷成纺线状。
【染色】
在波斯人的审美中,色彩对于一块地毯的美丽至关重要。一块地毯上,颜色的丰富直接影响它的价值:展品级的地毯上,往往会出现多达250多种颜色。它除了以色彩艳丽著称,还有经久不衰的特点。秘诀就在于:它的染料几乎是全天然的。大部分取自于农田或山区生长的植物,如从石榴皮提取淡黄色,从核桃皮提取赭色;有的甚至是从昆虫体内提取而成。
工匠将调好的染料放入染缸煮沸,将纺好的毛线缓慢浸没。而后,反复、数次挑起毛线,令染料均匀渗透。这是一项耐心的工作。而如何根据所需颜色的不同,来控制毛线的停留时间,就是一项仰仗经验的工作了。这种分寸,只有老工匠才能做得恰到好处。
染好色的毛线,会放在阳光下晒干并加工至粗细均匀,分成线束。
【编织】
打结,是手工织毯的精髓,也是最考验工匠耐力的部分。
它是继色彩后的另一项判定品级的标准。通常,在单位面积内打结数量越多,花纹越精致、细密。endprint
正宗波斯地毯的要求是:最低密度为每分米30结,即每平方米90000结。而最高品质的地毯,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000000结。要完成这些工序,需要熟练的手上功夫和极大的耐心。这也是很多地毯要花上14-18个月才能完成的原因。
有业内人士根据学习过程,和操作的复杂程度推测,一名优秀的编织工,一生也只能编织两条做工极细的波斯地毯。
世界上最大的地毯,铺设于阿布扎比大清真寺内,由1200伊朗工人在现场编织,共耗时一年半,耗材38吨羊毛。造价约为580万美金。
【割绒】
在织毯后,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割绒。
在波斯语中,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作“美容”。是将织好的毯子上颜色不同、长短不匀的线头用电动割刀反复推割。这样完成的地毯均匀、整齐、 精美的图案会完整显现。
在地毯的制作过程中,还有更多细小的分步我们并未详解。但我们知道这些繁琐的工序,都是必要的。唯有在这样的严格流程下,才能制作出极品,也才会有一块地毯寿命百年的惊喜。
地毯博物馆
随着现代技术的介入,机织毯变得越来越普遍、廉价,使得普通的家庭也能拥有这种美丽的家居饰品。但是它在易得的同时,也失去了珍贵的属性。只有历史悠久,饱含文化底蕴的手工毯,才真正具有收藏价值。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有这样一座地毯博物馆。它的外形是八角形建筑,看起来像一个手织地毯架。建筑建成于1977年,占地2.4万平方米,收藏了16世纪至20世纪伊朗各地生产的地毯珍品千余件。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战争、人物和花木等生活内容。
在正厅中陈列着该馆的镇馆之宝—— 一条产自大布里士的古老真丝地毯。据考证,这块地毯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却依然色泽艳丽。你还能够在馆内看到为地毯染色的原料和手工编织所用的工具。博物馆的一层用来展示珍贵的地毯藏品,二层则不定期进行临时展览。博物馆有专门的地毯师负责对藏品保养和休整,有时,一件地毯的修复工作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实际上,波斯地毯早已不限于作为保暖的日用品和装饰品。它和红酒,陶瓷,彩蛋一样成为这个地区艺术上的名片,双面地毯,镂空地毯,立体地毯……伊朗人将色彩、光线、造型合理地安排其中,并依靠优质的原材料和精到的手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审美和惊人才华。伦敦佳士得的地毯专家曾经介绍:“一些三四百年历史的毯子,尽管已几易其主,依然不影响使用。你尊重它,善待它,只需要进行必要的清理和修补”。古董毯选用的优质羊毛,内部的油质会随着时间上升到表面,而更添一种天鹅绒般的光泽。
在一个机器无往不利的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似乎并不向往。他们延续着千百年传下来的方法,一步步谨慎而行,制作出来的成品仿佛带着旧时代的味道。而一块道地的手工织毯,让人们唤起对那个古老而神奇的波斯古国的怀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