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刘梧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578.40个基点至13.44%;12月,货币市场利率再次快速攀升,尽管央行采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释放了流动性,但市场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率继续沿着自有的轨道攀升,钱荒开始变得常态化。货币市场的震荡引起了各方注意,有分析指出,“钱荒”的原因是部分银行利用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资金支撑长期投资,杠杆太高。
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作为未来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反映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最重要参考——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是否会导致中国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呢?基于此,对银行间隔夜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
国外关于市场化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方面的研究较多。Diaz-Alejandro(1985)[1]研究了以拉美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引起的银行危机,发现市场化利率会改变一些银行的风险承担,造成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银行破产倒闭,最终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Hübler等(2008)[2]研究了1992-1996年的泰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发现银行倾向配置更多的风险资产并减少抵押性借贷,以缓冲违约损失;Maddaloni等 (2011)[3]利用欧元区和美国银行业的数据,研究发现低利率会降低银行对家庭和企业的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于证券化的抵押贷款影响更大,同时发现,随着利率的降低,银行贷款的信贷标准有显著的放松。
国内对市场化利率与银行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杜婷 (2012)[4]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有着在短期内提高中小企业业务的冲动,从而造成银行为争夺市场而降低信贷标准。周颖辉 (2013)[5]认为利率市场化加速势必会对现有的商业银行格局、监管体制乃至宏观经济造成冲击,同时他对国际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演变路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进行了梳理,并对利率市场化可能给商业银行的利润、行为以及监管体制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整体而言,国内关于市场化利率对于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文献非常少,现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资本监管、市场约束、宏观审慎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笔者拟利用中国2004-2012年87家商业银行数据来研究中国银行间隔夜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管理提供帮助。
借鉴 Delis and Kouretas(2011)[6]的模型设定方法,在解释变量中引入银行风险承担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建立GMM一阶差分动态面板估计模型。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有效减轻内生性问题和残差的异方差性。因此,基本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Risk为银行风险测度指标,Riskt-1为风险测度指标的一阶滞后一期值;MPi,t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Xi,b,t为其他相关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银行特征变量。如果α2的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市场化的利率对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在变量选择方面,目前关于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主要有预期违约频率 (简称为EDF)、Z_score[Z=(ROA+CAP)/ROA]、风险加权资产比以及不良贷款率。EDF数据尽管可以代表银行的风险承担,但是由于当前中国的信用评级相对落后,连续、准确的EDF数据几乎不可得,而银行Z_score值仅仅能够反映银行的破产风险,并不能准确的衡量银行的风险承担。因此,笔者借鉴Delis and Kouretas(2011)[6]、方意、赵胜民、谢晓闻 (2012)[7]所使用的将银行风险承担以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作为主要代理变量来衡量的经验,用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率 (RWAR)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
易纲 (2009)[8]研究发现短端SHIBOR充分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隔夜SHIBOR与拆借、质押式回购利率的相关系数大于0.99;同时,柳欣、刘磊、吕元祥 (2013)[9]研究认为SHIBOR的认可度加强,但目前仅能在隔夜利率市场中显示优势。另外,借鉴前人经验,笔者在最终的数据处理中选择上海银行间隔夜利率的标准差 (SHIBOR)作为利率变量。
笔者将控制变量分为银行特征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其中银行特征变量包括资产规模(ASCIZE)、资本充足率 (CAP)、资产收益率(ROA)以及杠杠率 (LR),宏观经济变量取GDP增长率。模型主要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符号及定义
根据模型设定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 ui为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鉴于徐明东、陈学彬 (2012)[10]用利率的代理变量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交叉项来识别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依赖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经验,笔者构建交叉项SHIBOR·CAP来识别隔夜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是否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构建交叉项SHIBOR·ROA来识别隔夜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是否依赖于银行的盈利能力。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对于模型(2)、模型(3),重点关注 β2、β3、β4与 μ2、μ3、μ4的符号及其显著性。例如,如果 β2显著为正、β4显著为负,且他们的交互项系数β3显著为负,则说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波动较大或者频繁时会增加RWAR的值(增大风险承担),但是隔夜拆借利率波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CAP值的大小,CAP值越大时银行风险承担受隔夜拆借利率波动的影响就越小,反之亦然。
研究样本选取2004-2012年期间87家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年度平衡面板数据(剔除数据少于4年的银行和3家政策性银行,对于部分银行数据不完整的情况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根据中国银行业各项财务指标不断增长的情况,引入回归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样本包括16家股份制上市银行、71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银行相关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利率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实际GDP增速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风险加权资产比率(RWAR)最大值为3.41519(兰州银行2005年)、最小值为0.0420772(渤海银行2005年);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在不断上升,其最大值为62.62%(渤海银行2005年),最小值为3.2%;ROA最小值为-0.01385(渤海银行2006年)、最大值为0.02999(富滇银行2009年)。由于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波动趋于频繁,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SHIBO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2 描述性统计
图1 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变动趋势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表示隔夜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的估计结果,各模型在10%显著性水平上,Sargan检验和二阶序列相关检验结果均不能拒绝零假设,表明GMM估计量模型的干扰项基本不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说明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
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SHIBOR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说明在其他条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率每增加1%,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将增加4.1662%,即中国当前银行的风险承担与隔夜拆借利率的水平同方向变动,市场化水平越高或隔夜拆借利率变化幅度越大、越频繁,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越大。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资本充足率显著为正说明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可能拥有更加谨慎的行为,资本充足率不足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相比资本充足银行更为激进和冒险。银行的资本回报率系数ROA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显著为负,反映了盈利能力较弱的银行为改善盈利指标而更倾向于采取高风险承担的策略。银行的资产规模系数ASCIZE显著为负,表明规模越大的银行其受隔夜拆借利率变动的不良影响越小,会降低其风险承担。规模变量系数显著为负,这可能反映了大银行因为规模大对整个银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更容易受到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造成规模越大其经营策略越谨慎;也可能因为规模大的银行资产分布较广泛,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较合理,受市场化的影响比小规模的银行小;另外,银行资产规模大,其融资渠道也就更多、融资也就更容易,这就会降低其对同业市场的依赖。
实际GDP增速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宏观经济情况越好、经济快速增长,贷款者的财务状况会趋好、违约风险降低,银行贷款损失风险下降,因而银行风险承担也会下降。
模型 (2)的回归结果得出交叉项系数SHIBOR·CAP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其他变量的系数与模型 (1)相似,这表明隔夜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资本越充足、规模越大并且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其抵抗利率波动的能力越强,隔夜利率的变动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弱。
模型 (3)给出交叉项系数SHIBOR·ROA显著为正 (5%显著性水平下)并且资产规模系数、杠杆比率系数也同时显著为正 (1%显著性水平下),这表明高收益率并且杠杆率较大的银行其风险承担倾向越明显,抵抗隔夜拆借利率波动的能力越弱,风险承担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三个模型中风险承担代理变量的滞后一期系数值都显著为正,这也表明银行的前一期风险承担倾向会对后一期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正向影响。
利用中国87家银行2004至2012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资本充足率、银行盈利能力在市场化利率情况下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实证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负面影响会变得越明显。但是,对于资本充足率较高和盈利能力较强的大银行而言,市场化利率波动的影响被大大削弱,高资本充足率、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抵消利率波动带来的过度风险承担。另外,研究发现,银行的杠杆率在利率波动时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较强的助推作用,高杠杆率会加重银行的风险承担。银行一味的追求高收益、高回报也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
对于货币当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11]。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控,重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变化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要始终坚持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原则来推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防止货币市场出现大起大落,进而影响金融稳定情况的产生。
对于银行业监管当局,要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严格监管要求。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能够抑制银行的风险过度承担。同时,监管当局也要加强对银行高风险资产的监管,避免银行为追求高回报而过度承担风险。另外,监管当局应考虑支持有条件的优质银行兼并相对弱小的银行来更好地实现规模经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优化资产配置、减小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实现收入的多元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对于其中的风险需要格外重视,银行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利率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资产配置,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1]Diaz-Alejandro.Good-bye financial repression,hello financial cras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1):1-24.
[2]Hübler O,Menkhoff L,Suwanaporn C.Financial liberalis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How does bank lending change?[J].The World Economy,2008,(3):393-415.
[3]Maddaloni A,Peydró J L.Bank risk-taking,securitization,supervision,and low interest rates:Evidence from the Euro-area and the US lending standards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1,(6):2121-2165.
[4]杜 婷.“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银行业影响及策略选择[J].金融发展评论,2012,(4):149-154.
[5]周颖辉.利率市场化演变路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东南学术,2013,(4):130-138.
[6]Delis M D,Kouretas G.P.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11,(4):840-855.
[7]方 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
[8]易 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9]柳 欣,刘 磊,吕元祥.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比较研究 [J].经济学家,2013,(5):65-74.
[10]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微观银行特征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J].管理世界,2011,(5):24—30.
[11]梁雅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4):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