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俊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是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家长和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呢?我既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也是一群孩子的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关于孩子爱的教育的几点看法。
走出爱的误区
给予孩子爱只是爱的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爱的教育的全部。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母亲心情沉重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平时,她把儿子视若珍宝,有求必应,好吃的好玩的都满足他,让他享尽了“独占”的满足感。一次带儿子去朋友家吃饭,仅仅由于夹了一筷平日儿子最喜欢的菜,儿子便怒发脾气,尖声大叫:“不许你吃,这是我的!这些通通是我一个人的!”当场又哭又闹,弄得好尴尬。这位母亲伤心地说:“陌生人尚能知恩图报,我那么爱儿子,尽心尽力为他付出,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口菜肴,为何儿子会如此冷漠?”其实,孩子的薄情“病”在自身,“根”在教育者。“爱的教育”存在两个误区:
其一,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总是喜欢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的教条,忽视了从身边小事中对孩子进行爱的启蒙。当孩子用手抚摸小草时,我们总赶紧拉开他们说:“别弄脏了手。”当孩子想照顾受伤的小动物时,我们冷漠地说:“快放下,有很多细菌。”就这样,丰厚的教育资源从家长和老师的身边流失,孩子的感情逐渐被打磨得单一、贫瘠,只知道一味地保护自己,而不知道关爱他人。
其二,家长的溺爱和老师过分的关爱压抑了孩子心中爱的自然成长,让孩子生活在自我幸福、自我陶醉之中,偏离了正确认识的轨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只懂得接受爱,却缺乏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丧失了辨别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懂得珍惜别人的爱,更不懂得给予他人爱。
走进爱的方法
爱子有度,教子有方。孩子的爱心不是家长和老师强行灌输的,不是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家长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和老师无原则的关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家长和老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读懂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从小要让孩子明白并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关爱”,并把这列为平时对孩子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家长就是由于错误的付出方式,让孩子误以为“别人对我的好”是客观而非主观的,都是应该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回报的,于是便坦然安享,不去思考隐藏在爱的行为背后那浓浓的舐犊之情。长此以往,爱当然只会从上往下地单一流动。家长和老师应该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告诉孩子哪些表现是爱、为什么亲情可贵、如何向他人表达爱……把“爱”这一寓意深远的字眼以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教给孩子,孩子自然会产生心理共鸣,懂得珍惜、感激别人的爱。
其次,让孩子学会给予爱,掌握爱的付出方式。让孩子学会给予爱,即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家长和老师平日要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成长为具有同情心、爱心的人。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进行教育,如饲养小动物、照顾生病的亲人和同学、让位给年迈的老人等,让孩子知道“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和模糊的概念,而是环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在自己身边;爱也不仅仅局限于亲人之间,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网络中。
再次,家长和老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总喜欢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言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终生老师。孩子在家,与父母最亲近,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其影响也最大。来到学校,受老师的行为影响最大,如果孩子的老师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那么他的孩子就绝对不可能有爱心。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家长在家要孝敬父母,关爱子女;老师在学校要关爱同事、爱护学生,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殊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第四,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情风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民情风俗,积淀了丰富的爱心,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等。这些民情风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博爱精神,是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这些节日又与孩子的生活实际最贴近,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和老师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爱心教育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带孩子给长辈拜年时,要告诉孩子拜年就是让长辈体验到晚辈们的关爱;中秋节团圆的意义在于家庭成员间互相感受到亲人们的爱。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必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尊重、孝敬、感恩、回报等爱的熏陶。
第五,经典诵读,领悟爱心。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关爱心的经典诵读的内容:低年级以《论语》、《三字经》为主,中年级为《千字文》、《唐诗》为主,高年级以《宋词》、《名人名言》为主,带领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诵读并联系实际付诸行动,从“学而知”入手——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爱,逐步达到“知而行”——懂得爱而付诸于行动,给与别人爱,从而完成“行更知”——在给与别人爱的行动中升华对爱的理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以后便再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了。”爱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社会的基石,它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正如同家长们对孩子千方百计地施予爱的出发点一样,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同样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爱的教育联系着孩子的情商发展,联系着对幸福的体会,还联系着对未来的把握;爱的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最真诚真挚的付出。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一起来引导孩子走向爱的正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