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变化趋势与启示

2014-03-04 23:32张海霞蒲艳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金融监管金融危机

张海霞+蒲艳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论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变化趋势,指出新自由主义何以在某些领域遭到削弱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得到修正和加强的表现与原因。最后提出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想。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因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面临严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得以盛行开来。新自由主义坚持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类目标时市场优先于政府的原则,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结果酿制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鉴于此,危机过后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得到加强还是遭到削弱,有什么样的表现和启示就值得关注。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有关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在会上达成“华盛顿共识”,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演变为国际资本主义经济范式的标志。新自由主义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和接触管制,造成一系列的漏洞和问题,引发2008年的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放松或缺位。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新的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并允许政府机构私有化后涉足更多的业务。美国还在2000年通过解除对许多复杂金融衍生品管制的法案,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从事投机性业务追逐最大利润,造成金融衍生品泛滥,金融风险机率大大增加。二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新自由主义政策倡导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推行自由化政策,要求世界各国解除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制,加速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开放化。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美元收入,又重新流入发达国家,推动发达国家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虚拟资本的膨胀,加剧金融危机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放松管制和资本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本身并不参与生产活动的金融资本分得的利润比例越来越高,而产业资本分得的利润相对下降,引致更多财富投入分配性的金融市场,而不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过程,致使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最终形成金融危机。三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使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明显削弱,造成相对严重的贫富分化。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在与资本进行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工人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利润的增长幅度,造成工薪阶层相对收入停滞,不得不采用借贷消费的方式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危机初显时,政府遵循新自由主义原则,未及时给予充分有效的调控,工薪阶层难以再靠收入进行正常借贷,形成恶性循环,虚假的消费繁荣破灭,经济衰退开始。

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变化趋势

(一)金融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削弱

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盘市场化、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削弱,开始出现一定的衰退,主要表现有:

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采取降息、注资、国有化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应对危机,打破新自由主义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的教条。

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监管。监管缺位和失误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一大原因。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就曾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误”。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为贯彻一直倡导的分权和制约精神,采取“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由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所等近10个机构和部门承担监管职责。这样的监管体制曾是美国金融业发展繁荣的坚实根基,但却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缝隙,其中最为突出的“缝隙”就是各部门、各产品的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机构太多,权限互有重叠,监管空白也不鲜见。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2010年7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最终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其内容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被认为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改革范围最广泛、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这是政府加强经济监管的最好证明。

加强政府的社会责任。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失灵,认为让市场自行发挥作用更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危机爆发带来的经济衰退迫使政府重新审视自己与市场的关系,并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为防止大规模的债务链断裂和居民的挤兑行为,避免整个信贷市场的崩溃,政府对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实施全部或部分担保。美联储还对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推出救助措施,缓解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和以住房抵押贷款为资产的债券的违约率上升,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或直接购买企业的商业票据,或对无力发行债券或票据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就业和经济。瑞典政府所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更是体现“充分就业”、“社会平等”和“完善福利”等模式,日本的危机治理措施也包括对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和个人消费方面的投资。

(二)金融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部分领域得到加强

一是作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新自由主义思想最大的获益集团,金融业的巨型企业在危机后变得更加强大。新自由主义政策坚持金融自由化,对寡头垄断企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培育了众多的大型银行,危机爆发后一些神话般的金融机构不复存在,但幸存的银行却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利可图。与此同时,政府却大力削减财政预算和公共服务开支,使公共服务业的境况变得更糟,银行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是巨型企业的政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在社会民主时期,政府规制、强大的再分配税收体系和强大的工会逐渐缩小财富差距。但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市场的空前繁荣使财富和权力不平等加剧,政治家和企业又利用金融市场形成的大规模借贷消费体系制造了虚假繁荣的局面。这种日渐依赖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使巨型企业的政治力量逐步加强。巨型机构通过游说活动,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的企业更是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些幸存者就产生于2008年政府救市计划主导的银行兼并行为。尽管政府为救市而购买银行的股份,但由于大银行跨国经营的需要,并不适合长期国有化,但也不可能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实行私有化。最大的可能就是分售给少数现存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或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一旦如此,几家银行业的大型企业主导人们的经济生活,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共利益的局面将会再次出现。endprint

启示与建议

(一)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美国经济模式的最终失败证明,一国实体经济的强弱永远决定着该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战略出发点和战略目标放在实体经济的成长之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经济的科技水平和核心能力。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孕育而生的,它一方面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对市场经济的社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它就会以泡沫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形式破坏正常运行的价值系统,使整个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其次要记住决定一国消费能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本国国民拥有的财富和资源,并非恶意的透支和提取。所以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夯实经济基础,绝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二)尽快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对金融业采取分业监管模式,严重割裂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利于当下的金融业发展,也不适合金融创新。改变我国目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格局,成立跨部门的协调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的协调监管必将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已有“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作为协调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该机构更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我国还应建立协调监管机构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并明确划分与其他监管部门监管权责界限,避免重复监管、多头监管或监管过程中的推诿扯皮。

鉴于各监管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采集成绩成本,建立微观监管机构之间建立顺畅的、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势在必行,这样可以避免忽略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政府应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并完善和提升平台的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准。政府还应尽快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相关的数据库,适时采集和整理宏观经济层面和各类金融机构所反馈和采集的信息,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三)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新自由主义主张金融自由化,要求世界各国解除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自由兑换,特别要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全对国外资本开放。新自由主义政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我国于2001加入“WTO”,2006年保护期满全面开放银行业。为提高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应坚持审慎原则,积极采取措施确保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继续保持对国有金融机构的绝对控股权,取消对外资银行的优惠政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与此同时,对保险市场开放实施审慎监管,全面防范保险风险等。这些都是健全保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宏观经济中“助推器”与“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开发和创新保险产品方面,建议保障产品与投资产品并举、延伸产品价值链和提升保险产品内涵、优化保险业的机构准入和股权等。此外,在复杂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还应注意防范保险业重大罪犯风险,建立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等。

(四)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自由主义不仅被视为西方国家的经济范式,还被视为政治纲领和适应其政治需要的意识形态。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过度的享乐主义的社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个人的生活信条,个人欲望上的贪得无厌和生活方式上的自由放纵成为社会上的合理追求,危机在所难免。所以,应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弘扬社会主义的利他精神与责任意识,在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把树立利他精神作为个体自觉的责任和选择,实现个人对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奉献和尊重;弘扬社会主义的劳动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与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2.杨承训.实践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三大危机与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对比研究[J].经济纵横,2009(3)

3.陈华森等.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国际金融危机渊源[J].商业研究,2010(10)

4.张新平等.美国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破灭[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

5.谢春红等.金融危机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困境及其现实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6.丁冰.略论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7.左品.金融危机以来拉美新兴经济体发展模式调整与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金融监管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