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

2014-03-04 10:52韩宗胜
中国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阶段家庭

韩宗胜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最重要的影响。孩子出生后面对的首位学习对象就是父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指导者,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理想、最自然的环境。而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却存在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缺位的问题。

一、文献梳理

虽然学界对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家庭功能弱化对留守儿童性格、价值观形成的严重影响。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个人性格、生活技能、人生目标、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规则的习得上。

学者肖富群认为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王秋香认为,留守儿童群体出现感情淡漠,学业不佳,劳动习惯缺乏,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人格不健全等普遍表征。陈慎辉则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人际交往、生活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留守儿童自身特点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要解决、改善这些问题应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才行。

进一步分析这些文献会发现,为了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大多学者采用调查和个案研究,观察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会侧重后两者。

二、理论探索

社会化,即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日渐形成的性格特征和习惯。儿童与他人相处,逐步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不断学习和增长知识,以适应社会生活。此间,儿童若在父母的教导和指引下成长,其行为则能不断健全、完善地发展;若丧失父母的教导和指引,则有可能畸形发展,养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儿童社会化的科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以后)。每个阶段的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家里进行的,可见家庭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父母是最早、最基本的执行者。

60年代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将儿童社会化研究以环境、影响因素、问题、对策等结合热点进行研究,将儿童社会化研究推向了新阶段。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社会化发展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行为习惯大多是在模仿他人中形成的,而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是首要的学习、模仿对象,父母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有着权威的导向、指引作用。

由于社会包括众多方面,社会化的内容也就非常广泛。主要包括:(1)形成个性和自我。(2)获得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3)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4)掌握个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5)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研究者们往往根据研究的需求,对社会化各维度有所取舍地进行研究,本文根据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和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在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活能力、行为规范、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成果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分析讨论

儿童的成长环境有好有坏,家庭成员缺失是不良家庭的一大症结,而留守儿童就是在父母不在身边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下成长。好一点的孩子,能自己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健康成长,而大多孩子却因缺失家庭成员而心理发展不健全,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法正常获取社会信息,很难融入社会。

1.生活能力

一方面,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在生活上有更多的锻炼和提升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更强。农村的孩子本就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娇生惯养,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事情,自理能力则更强一些。例如一部分留守儿童都自己洗衣服、做菜,甚至照顾老人。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少了父母的呵护,要承担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生活压力,这样很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同时,许多留守儿童放学后活动单一,范围狭窄,没有父母陪伴,极容易学到不良习惯。

2.行为规范

对于孩子而言,道德观念、性格习惯、意志力等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而教导者就是父母。一般家庭,父母通过自身行为习惯、教育惩罚方式来规范孩子的习惯、价值观,然而留守儿童却没有父母的引导。虽然他们有监护人,但是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其他间接亲属,之间有一定的隔阂。大多监护人关注的是孩子的温饱,而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规范关心则相对较少,且把这些责任推给了学校。很多留守儿童在校外无人管束和教养,做事全凭自己意愿,不受他人规劝,很容易沾染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为了孩子能健康发展,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避免其学到不良习惯,步入歧途。

3.心理发展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有一个形成期和稳定期,儿童在学习期间的心理变化即为形成期,心理经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发展后便会步向稳定期。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积极主动的观察、模仿、认同而实现成长。幼年时期正是人性格、行为等的萌芽阶段,儿童要从父母身上学习接人待物,学习情感互动。而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则导致了留守儿童日常亲情互动的缺失或不足。儿童生来本该是天真活泼、爱说好动,但这些留守儿童受委屈后,绝大部分选择闷在心里。由于长期不与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关爱,他们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甚至心理发生扭曲,性格变得孤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四、结语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留守儿童家长没有看重家庭教育,导致亲子之间关系失调。这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很严重,与外出务工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淡漠。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童年时期最珍贵的亲子共享的时光被剥夺了,合群、归属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孤独、寂寞、忧愁时刻侵袭着他们的心灵,是当前亟待改善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张迿)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化阶段家庭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