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学视角“备学生”,强化沟通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2014-03-04 08:41陈玉玲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传播学选择性

陈玉玲,邢 鸰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思政教研室,海南海口570208)

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实施教育的一方需要准备教材、准备教法和准备学生,俗称:“三备”。“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前工作,因为,教材和教法最终落脚点就是受教育者本人。

从传播学视角看,课堂教学是传播活动,是传播者(教师)传递信息给受众(学生),学生经过人内传播感知信息、再认识信息、理解信息,最终反馈信息、运用信息。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多少,取决于知识传播者之前对传播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这就是所谓的“备学生”。

传播学中著名选择性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接受者的知觉选择性,暨受众对信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使得学生对教师所传播信息依据自己喜好开放自己的感官。如果学生的感官不对你所讲授内容开放,再优秀的教师也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即便是他接受了教师的知识,还要再次选择,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掌握知识,最后,他记下了的只是教师授课内容的10%——20%,其中还要加上自己认知。所以,备学生在传播过程中,十分重要。

一 通过“点”与“面”备学生

从课堂教学传播两个阶段来看,课堂教学先是一场人际传播,一般是教师的“点”对学生的“面”,以及教师的“点”对学生的“点”;然后是一场人内传播,即为学生个体内部信息选择,两个阶段交叉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大量同一信息之后第一步就是选择性接受,听进去个人认为有用的信息,排除个人认为无用的信息;第二步再对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第三步再进行选择性记忆,最终根植于大脑。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先是将大量同一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个“面”,再对某些信息单独列出传递给某些学生这个“点”。整个过程中,教学关系有些类似买卖关系:市场上“买”多少决定“卖”多少;教学中是学生“买”多少决定教师“教”多少①John Dewey:How We Think,Dover Publication,1997。。那么“备学生”就是要准备什么样的东西、何种质量的东西才能满足学生的“各取所需”,如何摆放才能便于学生装进“口袋”“买”走。

克拉伯认为:选择性因素,是传播过程中主要干扰因素,传播者要想提高传播效果,就必须设法减少选择因素的干扰②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如何减少选择因素干扰,笔者认为可以从“备学生”这一环节着手。

二 备学生社会属性找准知识切入点

根据人内传播理念,影响学生选择信息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我印象、学生人格结构、学生所处群体、社会环境等方面;因此“备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属性,才能准备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

在普通高校,大学生虽然从学校到学校,但从未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耳濡目染加上积极主动探索,让他们虽未正式步入社会却同样感受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普通高校如此,更何况像电大这类成人院校,电大学生早已步入社会,校园只是驿站,他们普遍存在缺乏内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观念不强;学习基础薄弱,网络学习能力较弱;时间安排不科学,学习策略不够有效;与教师缺少互动交流,与同学缺乏协作学习等问题③邓春,张先琪,李灿:《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海南电大为例》,《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其社会属性更为凸显,他们的身份更多时候是社会在岗人员,而非学生。他们的不同岗位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习性,包括他们选择事物的原则。

备学生的社会属性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特征,包括已有知识结构、学习途径、心理特征、情感表现等各个方面,这样有助于教师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情感上沟壑、理论与实际脱节;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点,明确学生学习困难点;在课堂上传播学生普遍喜欢或者普遍愿意选择的知识,即“畅销”知识,减少因选择性因素影响而带来的知识流失。

三 备个体属性加深知识渗透性

备课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要让学生吸收信息,因此,有了“畅销“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地选择性注意了,下一步就要加强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吸收信息,将“水果”吃进去。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具有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也总是根据自己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个人解释,使之与自己固有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最终根据各自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

我们不仅要找准兴趣点,明确学习重点与难点,更要“点”对“点”地把知识“敲”进学生脑袋。例如电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为在岗幼儿园教师,他们已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更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实践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因此这类课程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本地区幼儿园现状有一定了解,并对现有幼师知识结构有所掌握,以便在备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理论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预期。

选择性定律使课堂上每一个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不尽相同,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不同之处尽可能缩小,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因此,备学生环节中了解不同个体需要和意愿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对个体可能出现的选择、侧重、甚至曲解进行事先准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缩小个体之间差异性,提高课堂信息传播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 强化传播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基本形式之一,从结构要素要看,它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传播者)讲解,学生(受众)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传播媒介)。

在课堂教学这个活动中,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受众,教学内容是信息,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传播媒介,学生的问与答是反馈,其传播过程如下图: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内容、采用有效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课堂授课方式传递信息主动作用于学生。学生是一个群体,因共同学习需求而形成一个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并不意味着受众被动接收信息,他可以采用“问和答”方式进行反馈活动,进而影响传播者。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信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目的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内容即为信息,包括教师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媒介是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是信息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讲解、副语言(包括语气、语速、字体等)辅助、肢体语言强化语境等传播媒介表达信息、传达信息,引发思考。反馈是受众接收信息的反应或回应,是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受众能动性,也是传播者传递信息的意图和目的;因此,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 以系统思维组织课堂教学

把传播作为一个系统,是因为传播不仅仅是某种具体传播过程,还包涵各种传播过程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例如选择性定律对传播的影响。

选择性定律是传播学中一个著名定律。选择性定律主要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这条定律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信息同自己固有价值体系和既定思维方式尽量协调一致。因此,对于来自不同社会属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着共同学习需求,但他们的知识结构、自我印象、社会属性等存在一定不同,这也就导致课堂教学这个传播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下图:

在课堂教学这个复杂系统中,教师大量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学生选择而不尽相同。学生不可能把教师所传递信息完全接收,更何况接受。这是课堂教学一个不争的事实。

总之,对学生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以传播学原理进行“点”与“面”剖析;以系统思维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强化传播过程,最大限度减少知识传播过程中干扰因素,让知识无碍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流淌。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John Dewey.How We Think[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1997。

[3] 邓春,张先琪,李灿.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海南电大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传播者传播学选择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选择性听力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