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蒋巷村科技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2014-03-04 05:59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农村建设

常熟蒋巷村科技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常熟市从启动实施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以来,以蒋巷村为代表,围绕新农村建设中改变面貌、改善民生、提升产业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通过相关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为苏南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学得会、走得通的新路。

像欧洲的农村

蒋巷村位于常熟市东南部,紧邻沙家浜红色旅游景区。40年前,这里曾经是“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血吸虫横行的穷乡僻壤。改革开放洗礼下,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村民填洼地、办工厂、建旅游区,蒋巷村已然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景点,昔日的荒滩恶水成为一座“全面发展”的幸福村落。

穿梭在蒋巷村乡村旅游景区,大片绿色扑面而来,带来一丝凉爽之意。整洁的乡村水泥道旁,分布着千亩稻田、百座别墅,白鹭成群,垂柳倚岸,菜花飘香,稻苗青绿,和大家心中的农村景色大相径庭。仅3平方公里的景区中,分布着蒋巷新村别墅区、生态园、动物园、人民剧场、养老院、图书馆、民俗村、粮油生产基地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备,你会感叹“太不像农村了”。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介绍说,60年代的蒋巷村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仅206元,家家都住泥土墙、茅草房,寒冷的冬天仅能以稻草铺床,村民大多患有血吸虫病,全身肿胀发亮,“提起锄头都没有力气”。改革开放后,蒋巷村村民填补洼地,改善耕地质量。90年代起,蒋巷村逐渐发展起工业和旅游业,目前已建成全国第二大钢结构生产基地,吸纳全村大部分人口就业,全村年收入1800万元,全村总产值达15亿元。

科技改变农村面貌

蒋巷村以前产生的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道中有机物含量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绿化与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示范”项目实施后,不仅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到村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而且提高了河水的自然净化功能。蒋巷村是全国新农村科技综合示范村,通过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6大示范工程,创建了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的新模式。

蒋巷村新建的学生科技馆和宿舍楼,从建筑设计开始就执行节能50%标准,在建设中采用节能门窗和膨胀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保证了新建建筑节能50%。该村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运率达到100%。蒋巷宾馆和村民家中的有机垃圾分类收集后送往养殖场的沼气池,既为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又美化了农村环境。通过分类收集,蒋巷村生活垃圾明显减量化,不仅减少了转运成本,还使有用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蒋巷村有一处年出栏2000头的养猪场,村里建成了一座200立方米折流隧道式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收集后供养殖场生产生活使用,发酵后的粪便是无害化绿色肥料,真正满足了绿色蔬菜种植的要求。蒋巷村还采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其热源转换率在75%以上,实际热源利用率大于直接燃烧利用率的3倍以上。一系列科技示范工程,使蒋巷村由原来的穷山恶水、蚊蝇满天飞的景象,蜕变成了“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独具江南水乡农村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科技促进农业升级

科技示范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水稻、水产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项目,蒋巷村建立了1016亩的杂交粳稻机插高产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2009年水稻单产达738.5公斤/亩,每亩稻田经济效益较常规稻田新增经济效益230元以上。其中稻鸭共作生态种养115亩,实施期间建成水稻+鸭子-绿肥+畜禽的高效种养复合生态模式,稻鸭共作无公害稻谷亩产达505.1公斤,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还通过杀虫灯、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措施的应用,化学肥料用量较常规水稻生产减少30%~40%,化学农药较常规水稻生产减少40%~50%,在全市水稻产业中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

在蒋巷村的示范带动下,常熟在沙家浜现代农业(特种水产)科技园内建成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工程。通过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技术等多种技术后排出的水质达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一级水的要求。核心区生产示范带动辐射区内的芦荡、朗城、新湖、苏南四个村,全面推广该项技术,辐射总面积超过1.3万亩,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82%,水产养殖亩效益增收200元,养殖水体基本实现了富营养化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扩大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影响范围,提升了技术的水平,发挥出了农业科技园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与有关涉农高校及科研所展开结对合作,努力使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实用技术在常熟农村得到示范与推广。如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在董浜建成“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节水灌溉监控系统工程”,该项目通过物联网与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服务系统结合,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节水灌溉泵站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防盗报警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灌溉的使用效率,2人可实现监控38只泵站,覆盖面积达2.8万亩,实施后每年可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得常熟农产品产量提高10%以上,农田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水产病害发生率降低20%以上,蔬菜亩均效益提高了30%,据测算,平均每亩农田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150元以上,农民收入可增加30%以上。

科技改善农民生活

常熟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形成多套适用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极大改善了农民生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格局。

通过实施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常熟民生服务科技网络示范工程”,在蒋巷村率先建成民生服务科技网络平台,该平台就是以电信宽带网为网络通信,以常熟已有的医保、社保、低保、直补、计生及镇村资金、资产、资源等管理信息为数据资源,形成一套信息共享、安全高效的智能化民生服务网络信息系统,普通村民可以直观了解相关的医保等信息及镇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现状与流向,系统同时为农民提供健康、培训、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该系统工程已在全市镇、村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政府管理工作为农村、农民的民生服务目的,成为常熟农村民生服务的长期性信息化技术平台。

科学规划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低碳、生态、环境建设是村庄建设整治的重要内容。蒋巷村将村庄规划和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工业发展、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融入生态景观的理念,实现了集中居住区、农田生态良田与工业发展区互动良性发展的典范。温家宝在视察时称蒋巷村建设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

下一步,常熟将继续以蒋巷村为建设新农村重点试点村,组织实施好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项目,如省科技厅支撑计划蒋巷村新农村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应用先进装备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型绿色农业产业体系、集成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的集成示范,建立完善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及新技术体系,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常熟还将按照已出台的《关于实施村企挂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20个村级财力相对薄弱的村与20个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结对挂钩。依据各村农业资源特点,以蒋巷村发展为榜样,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纽带,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村、企共同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政策激励,进一步开创科技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常德盛把蒋巷村“荒草洼飞出金凤凰”的蜕变原因归结为三点:改革开放创造开放环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进取口号取代“以粮为纲”旧思维;党和政府对蒋巷村发展提供支持;村党组织创造性实践党的方针路线,依靠群众,艰苦创业奋斗。今天的蒋巷村,家家有别墅,大多村民收入达几十万,以“翻天覆地”形容绝不为过。

常德盛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农民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建设绿色家乡、优美家乡、整洁家乡、和谐家乡、幸福家乡。“有人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蒋巷村证明了,党可以将农村发展得像欧洲。”

猜你喜欢
科技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