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军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思想等方面偏离常态,不可避免地出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于是,他们就被教师和同学们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如品行差、智力低下、爱说谎、偷东西、多动症等,慢慢地变成了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
第一步,出现问题行为。学校规章制度中有着许多明确的行为要求,如上学不准迟到、上课不能随便说话、禁止踩踏草坪、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等。那么多的“不准、不能、必须、禁止”,但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圣人也难免出现问题,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呢,他们出现问题行为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第二步,被贴上标签。学生因为好奇心、易冲动、不良习惯等,出现了问题行为,有的没有引起注意,有的则引起教师和同学的“特别关注”,或是冷眼,或是议论,或是嘲讽,或是挖苦,或是批评,或是惩罚。由于教师的片面认识和轻易否定,再加上同学们的随声附和,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对号入座,贴上了各种标签。
第三步,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经常遭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贬损歧视,正常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少的学生会“知耻而后勇”,努力规范行为,改变自我形象。更多学生则慢慢接受标签内容的暗示,产生焦虑、失落、自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故意采用对抗方式,获得自我心理安慰,如你说我懒惰,我偏偏就不写作业,不值日,你能对我怎么样呢?久而久之,他们我行我素,行为表现越来越差,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并不断积累,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预防
为了预防问题学生的出现,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注意谨言慎行,不要因为学生一时一地的问题行为,随便给他们贴上标签。
1.不要心存偏见,要公平。子曰:有教无类。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切勿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每一名教育者应有的基本的工作态度。教学中,当任课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时,有的班主任因为心理倾向,首先想到的是某些学生在故意捣乱、起哄。他的想法往往左右了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很可能制造出“冤假错案”,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便是正确的,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也容易让他们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敌意。
2.不要令行禁止,要灵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整齐划一的,它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如有的学生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好玩,摘花折草是因为一时好奇。此时,教师不要如临大敌,一味地照章办事,给他贴上偷东西、破坏公物的标签。教师先心平气和地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看看他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无意的,不知者不怪,应该给予谅解;如果是有意的,就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教师注意就事论事,适可而止,既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上纲上线。
3.不在明处批评,在暗处。俗话说,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人人都有自尊心,都爱面子、要面子。教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让这些学生没面子,下不来台,会让他们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顶牛”。一位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还当众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忍无可忍,用手中的钢笔戳向教师的脸,使这位教师脸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实施批评最好悄悄地进行,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他们接受。学生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模仿,而且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往往是教师说谁好就认为谁好、说谁不好就认为谁不好。教师在公众场合批评,容易助推同学快速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即便有些问题行为必须公开处理,也需要全面考虑,三思而后行。
4.不要不以为意,要及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学生正处于人生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教师要谨记“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管大小轻重,教师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原委,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提醒劝诫,或者心理疏导,或者批评惩戒,避免学生重复问题行为。学生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有时候会因不知情而犯错误,此时,教师帮助他们澄清事实,避免因延迟滞后被同学误解而给他们贴上标签。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些学生已是问题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常常置若罔闻,甚至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故意惹是生非,进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这些学生屡教不改,令人头疼不已,为此,教师不要轻言放弃,听之任之,要勇于面对,用爱的阳光温暖他们,想方设法地转化他们,这是教师应有的良知、责任和职业操守。
1.不要歧视,提供正常的成长空间。一些班级中,问题学生常常被当作另类孤立起来,他们的座位居于偏远或偏近地带,要么在教室的角角落落,要么在讲台的附近。在教师看来,这么做一是便于得到自己的“特殊照顾”,二是避免对其他同学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严重的歧视行为,绝不可取,它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对立,根本无助于开展教育。另外,教育其他同学与他们友善交往,做到不疏远,不背后议论,不幸灾乐祸,不讽刺挖苦,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经常主动地走近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和被认可感。
2.因人而异,想办法帮助揭下标签。问题学生表面看似很强大,实际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教师要善于观察,从问题行为之中发现积极的因素,或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如一个学生经常上学迟到,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只要发现他按时进校,就及时表扬。表扬最好在公众场合下进行,这样做既能温暖心灵,培养他的信心,又能给其他同学一种正面暗示:他正在慢慢地改正,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已。如果他依然如故,不妨帮助他圆一个“善意的谎言”。教师先与这个学生达成秘密小协议,然后,在班级中帮他编造一个“合适的理由”,让其他同学信以为真,尽早地揭下标签。
3.利用偶像,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时下,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把偶像视为学习的榜样,问题学生也不例外。偶像一般是知名人物,如伟人、歌星、影星、科学家等,还有书籍、影视中的各种人物,他们虽然远离学生现实的生活,不能与学生直接互动交流,其影响力却非同小可。问题学生一般难以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教育,但偶像的经历和遭遇常常得到他们的心理认同和接纳,使得偶像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人物。教师有时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问题学生的偶像,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
4.善于留白,耐心地等待自我改变。留白,是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等待,也是一种成全。面对“顽固不化”的问题学生,教师不要期望一蹴而就,有时可以冷处理。只要他们的表现不过于放肆,就不要穷追不舍,不要急于决战,可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适当妥协,或者点到为止。这样,学生的厌烦心理、对抗心理就会随之减弱,教师也可以从中寻找教育的契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间,教师不妨采取“以面带点”,加强集体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集体的力量来影响、感召和激励这些学生上进。
当然,学生成为问题学生,还有可能是个人原因、家庭原因或者社会原因等。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教师,都要怀有一颗真挚的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因自己的教育失误造成问题学生,同时,尽力转化每一个问题学生,争取让他们早日回归健康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