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勤”与“懒”

2014-03-04 02:59魏树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执行力校长制度

魏树明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玩耍中随手扔下几块废纸,看到此情此景的校长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做着教育工作,而在办公室门口,一名同学又随手丢下了一块废纸……

镜头二:校长在巡查环境区卫生时发现厕所拐角的垃圾没倒,亲自找到负责的班级,督促他们打扫。

镜头三:一位教师不愿意替一位同组请假的老师兼课,校长正在苦口婆心地与他讲道理……

镜头四: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刚刚离开课堂,教室和走廊立即噪声一片,校长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相应的班级说教制止……

……

在学校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管理细节,校长勤于事务,忙于救火,筋疲力尽,而学校中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一味地事事勤、处处勤,未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良好的效果,应该“勤”与“懒”张弛有度,井井有条。

一、勤于建设良好的制度,懒于以人管人

作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无人不知。一套符合校情的、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同的管理制度,能形成较好的行动参照系,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约束机制。因此,校长应勤于建设良好的制度,而不要想着完全依靠自己的权力、人格等因素来管理教师。形成的制度要具有可行性,要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像教师替他人上课、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工作,如果没有可以执行的好制度,遇事立刻解决,就无法使教师感受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让教师感受到每件事有固定的执行标准,教师无所依从,校长疲于应付。此时,应制订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如定出绩效考核制度、考勤管理办法、学生安全管理办法、高中级职称聘任办法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与落实,摆脱了学校管理的“口说无凭”,既到点又到面,可增强制度的持续性,体现出制度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有“法”可依,办事有“章”可循。“言必行,行必果”,表里如一,让制度来规范学校的常规工作,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制度才不会遭摧残,才不会自相矛盾而最终不了了之。维护制度的权威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构,这是权威得到充分体现的有力保障。在执行有关制度中,必须统一安排,逐一落实,赋予执行人员以权力和信任。学校的各项工作依制度执行,校长省力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勤于提高团队执行力,懒于事必躬亲

作为一校之长,学校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校长如果事必躬亲,事事亲历亲为,就不能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同时也使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滋生懒惰、推靠心理,整体执行力下降。ABB公司董事长巴巴维克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任何组织的成功都是5%正确的决策加上95%高效的执行,没有执行,一切等于零。”很多校长很辛苦,制度也很多,但学校工作就是没有大的起色,原因就在于校长没有把个人的执行力转化为团队执行力。校长要有部署,更要有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细节造成的差距》的作者汪中求也说:“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人之力难敌众人之力,当校长拖着疲惫的身躯,满脸倦容地看着学校依然不尽如人意时,可曾反思是自己累坏了自己?

三、勤于形成向上的文化,懒于陷身具体的事务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良好风气,即教师积极向上,学生勤奋好学。一旦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一位新进入学校的教师,受到感染,就会自觉地改正原有的不良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局面,而原有教师因后有追兵,也不断向前。这就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渗透力极强。校长应通过思想引领、共同规划、改革评价等方式勤于创建这种向上的文化,使制度和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要形成学校文化并使之成为师生的精神源泉,则需要校长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积淀。如果学校工作总是在“追星”,所做的工作总是追求时尚,而缺少精神的独立性和历史的传承、连续性,那么,看似繁花似锦的背后必定是缺乏文化支撑的苍白。校长如果使自己陷身于具体、琐碎的学校事务,就会无暇思考学校的未来、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也就不能真正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规划,更谈不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学校管理中要脑勤、身子懒。勤是基础,是前提,是学校良性发展的保障;然后要善于“懒”,懒是为了给班子成员和老师提供发展自身潜力的更大空间,懒是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懒是为了当校长不在岗时,学校依然能高效运转,健康发展。如果管理者使用好了这个辩证法,一定会使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

猜你喜欢
执行力校长制度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合理赞扬提高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