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颜志雄感受时尚

2014-03-04 06:31
大众摄影 2014年2期
关键词:土黄色摄影艺术个体

颜志雄

导演、摄影家,主要从事电影导演及当代影像艺术创作。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得主;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大展银奖得主。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艺术和技术不一定有100%的契合关系,无论是摄影史上还是当下,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尽管拍虚了、构图残缺、曝光不足……

在技术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作品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气质,给人带来强烈的个体感受。

所以,摄影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拍得清晰、曝光是否准确来判断优劣,摄影作品不能单纯强调它的技术性,更要有感染力。

摄影应该是一种观看方式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你看世界及看到什么样的世界,相机只是一种传达工具,把你看到的世界结合甚至强化后传递出来。

学校里教授得更多的是如何准确打蝴蝶光、打伦勃朗光,这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正确的创作导向,艺术与教条无关,每个摄影人都有自身的生活经历、视点和感受,通常我们缺的不是技术,1.8和8的光圈并没有本质区别,摄影重在感官及情感的抒发及个体表达,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开自己,让触角张开得尽可能地广阔,敏锐而细腻地感受、吸收、捕捉更多的外界信息。师法自然,充沛自我的感知力和表达力,而不是纠结如何打光、构图。

创作的第一步 看

主观地去看这个客观世界,应该是拍摄的第一步,而如何用相机拍下来则属于操作程序的事情。看世界与看见世界有本质区别,除盲人外,我们都可以看到世界,但只有感受并体悟你所看见的世界,才有表达的延伸,见即为现,才算是我们真正看见了世界。看更多的是依靠感知而非眼睛。

具象的看

面对拍摄对象,不要急于按快门,先投入到这个拍摄对象的世界中去看、去分析,对它的物理属性有全面了解,学会如何看你眼前的东西:他的构成因素、他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他在时空中的状态,找到能激发你兴趣的点。按快门属于机械动作,创作往往是在按快门之前就完成了,即见到。

认识的看

为什么不同的人看相同的事物会有差别?

创作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打个比方:你看到一个物体,感觉是土黄色,你就忠于自己的感受通过技术把它呈现为土黄色,而不受别人说是金黄或柠檬黄的干扰,也不要因别人对金黄与否的判断而左右自己的感知和表达。我们通过摄影的技术再现的是感知后的事物形象,而非客观事物本身。

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常常会影响人的个性表达,不尊重个体差异,创作亦是。当一种表达方式在特定时机被获得认可时,就会有一大批人来跟风模仿,甚至推成潮流和标杆,个体创作不再去忠于自身的认识进行表达或尝试新的可能性,而是用既定的标准去权衡自我的感知,这样创作出的东西往往千篇一律,缺失棱角和个性,当个体的差异化被削减甚至磨成统一性,何来作品的气质?当个体独有的感知都藏缝里了,又何来锋芒去照耀别人?

创作的第二步 做

将客观对象在自己感知后形成的面貌呈现出来,通过相机等工具来实施完成。

为什么手机一样能拍出大片?其实,无论是专业相机还是手机、卡片机都只是物理属性有差异的工具,它们的作用只是将眼睛看到并感知完成的事物进行载体呈现。

工作时,我常使用的机身是佳能EOS 5D MarkⅢ,镜头则涵盖了广角到长焦的全套,对于常规的拍摄,这些器材已经足够用了。

器材、题材、环境等都是外在的,摄影师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技术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相对完善、清晰以后,无论什么题材、什么状况都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即便拍摄条件有偏差,只要能因时、因地,有时也能拍出特有的味道。

猜你喜欢
土黄色摄影艺术个体
土黄色的肉包子
家乡那土黄色的豆天蛾
论摄影艺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