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河南艺术家陈天然的版画,不懂艺术的我很快被版画所描绘的内容吸引了:桃花春水诗意盎然,碧草间休憩的牛儿悠然自得,田间聊天的农人熟悉亲切,积雪覆盖的乡间小路似曾相识,春风春种,夏云夏收,秋叶秋藏,冬雪冬播在艺术家的画笔之下是那么亲切自然,又是那么美不可言。在艺术家的视角之下,我才发现自己所熟悉的那些草木河流,田间农人,羊肠小道,这些平日里被自己视若空气一样呼吸的东西都是妙不可言的风景。我再次去打量,去审视这片生养自己的,有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
画家的家在豫西巩义的一个小山村里,在中岳、伏牛、太行群山环抱中,静卧着连绵裸露的黄土脊背,黄河蜿蜒东驰,这里属于黄河中游东部。再往东走百余里,过荥阳桃花峪,就进入了黄河下游地段。这里地势比较复杂,有丘陵也有高原,有沃土也有荒山。在窑洞棋布的大山深处,聚居着与黄土疙瘩相依为命的山民。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黄河冲积而成的这片土地有着举世闻名的奇异与丰饶:河图洛书、北魏石窟、杜甫故里、宋王朝的七帝八陵、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址等都在这里诞生。 据《竹书纪年》所载,黄帝东巡至此,受龙马负图于黄河,并有神龟驮书出洛水,洛口是河图洛书显迹的地方。附近洛口村畔的八卦台,传说伏羲在此仰观俯察,受黄河、洛河清浊相激的水纹启示而制太极八卦。这里是上古帝王祭天的圣地,尧、舜、禹的禅让大典,成汤伐夏桀的誓师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沿着波光如镜的洛河西行数里,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里,一孔寒窑,诞育了一代诗圣。再往西,就是连绵一片的宋代皇陵。在距画家的家10里开外的邙山南麓,露出地外的面积不大的石壁上,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就雕出艺术水平很高的巩县石窟,它和云冈、龙门年代蝉联,一脉相承,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现存北魏最完整的礼佛图浮雕。
这片黄土高原,远观如斧削峭石,摩天直劈而下;临近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皆厚实细腻的黄土凝聚的立土,任凭风吹雨打,永不颓败。从地质历史上来说,黄土高原泥沙下泻,多少万年一直在自然演变着。在画家住的小山村,村民习惯在山墙上开大门,进去挖成天井院,打一圈窑洞。然后,在院内外和窑洞周围,栽下许多树,有枣树、杏树、桃树、石榴、核桃、沙果、槐树、桐树、椿树和榆树。大门外,路壕两边地堰高处,长满柿树,春天的柿林,嫩芽点染,生机勃勃;盛夏,是浓郁密蔽的绿色长廊;阴历八九月,红叶夹道,硕果欲坠;严冬季节,寒林傲霜于绿色的原野麦地上,这些四季景色后来都出现在了画家的版画里。
豫西平原有祭祀月仙奶奶的习俗,小孩跟着大人敬仰神仙,虔诚地祈祷,要慈悲为怀、济困扶危,让我们丰衣足食,合家平安,吉庆有余。为着同样的目的,逢年过节,敬神是头等大事,对木版年画上的灶王、财神、玉皇大帝、火帝真君,都要竭尽绵薄,敬献诚意。两扇大门,贴上秦琼、敬德的威武画像,门后再敬个钟馗,门卫森严,紧防魔鬼的破坏捣乱。那些时俗年画多数却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都是北宋年间已位居我国年画要津的开封朱仙镇所刻的民间木版年画,构图紧凑、形象生动、线条粗犷、手法简练、色彩单纯浑厚、风格朴实古拙,深受群众喜爱,后来成为了农村必不可缺的家庭生活装饰品。这些习俗也都给画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画家画的最多的是塬上景色,单纯、朴厚、宏伟而神秘的黄土高原是他画不尽的对象。他说:“我平时随手画出来的,多是故乡的山川土地、人物动态、牲畜农具以及窑洞和柿树,等等。播种小麦季节的山地秋色,抗旱抢种的山坳水潭,打谷场边的累累草垛,旷野饱卧的集体牛群,深壑回音的电力提灌,画不完我神魂萦绕的景象,掂起画笔,就想到故乡。如果没有土地,就感觉画面没精打彩;如果撇开土地,往往不知构图该如何下笔。”
故乡总是能给人最丰富的滋养,也最能让人魂牵梦绕,豫西的这片高原黄牵绊着画家的心。平日里人们司空见惯的乡村风景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每一笔都饱含着画家对于家乡最真挚的情感。画家多次讲到自己在家乡看黄河的经历,这条穿境而过的大河给了这片土地太多的滋养,也出现在太多人的梦里。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李凖的小说《黄河东流去》,书中描述黄河的雄伟、浩瀚与决口时的咆哮、凶险,三门峡行船时的险恶,关帝庙大庙会,白马寺的状况,洛阳城市的变迁及各种娱乐生活,洛阳人民居住的窑洞和坚固的防洞,豫东平原的气候和农作物的耕种,中原人民的饮食习惯、起名根据、婚丧嫁娶、求雨祈祷和处事经验等。当时看的时候对于很多风俗和生活状况不是很了解,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作家是在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故乡的牵挂和热爱,他的文字描述同样达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故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乡愁,乡恋出现在不同类型的作品里。一首歌曲,几句短诗,一幅画面,一句乡音都可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也能让人忆起自己家乡的独特之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