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微宫考

2014-03-03 17:41雷小虎
关键词:翠微太宗太极

雷小虎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9)

为了应对长安夏季的酷热,历朝统治者定都长安时,都会在周边选择地势较高,植被较好的地方修建夏宫。例如秦朝的林光宫,以及承接林光宫而来的汉朝甘泉宫,隋朝的仁寿宫、仙游宫等。唐朝也在长安城四周修建了不少夏宫,比较著名的有九成宫、翠微宫和玉华宫。九成宫和玉华宫规模较大,使用时间较长,史料记载也比较多,因此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系统。而同为三大夏宫之一的翠微宫,由于史料记载较少,过去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本文将对翠微宫的兴衰沿革、出入路线以及后续发展做一个相对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一、唐朝初期,兴修夏宫的原因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中心城区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8°、北纬34°,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冬季较为寒冷。因此夏季炎热是长安气候的一个特点。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1],他认为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由于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性,竺可桢只是对隋唐三百多年的气候做了一个大致勾勒,而没有做细致分析,因此后人对此提出了很多异议。但无论如何,在8世纪之前,也就是唐朝中前期处于我国历史上的温暖期是基本可信的①相关论文参考,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第1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1994年;满志敏:《关于唐代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吴宏岐、党安荣 《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等。。我国史料也记载,唐代中前期,长安城内不仅可以种植梅花,而且可以生长出味道甜美的柑橘②《说郛》卷三十八《梅妃传》记载,玄宗时期的宠妃江彩苹,因在宫内种梅花而被封为梅妃。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也诗云“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三·木篇》记载:“天宝十年,上谓宰臣曰:‘近日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以上种种史料表明,8世纪之前,长安的气候在历史时期是属于一个温暖期。长安的夏季自古炎热,加上这一时期又处于我国气候的一个温暖期,因此唐朝中前期,长安的夏季是酷热异常的。唐代妇女夏季的服饰多袒胸,除了社会风气开放之外,与长安当时酷热的天气也应是有关的。为了应付酷夏,社会上也创造出了“清风饭”、“槐叶冷淘”等消暑食物。

分析完唐朝初期的气候,再来分析一下唐朝初期君主们的住宅。唐朝初期,李唐皇室和达官贵人多住在规模宏大的长安城内,唐长安城继承隋大兴城,包括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皇帝自然是住在宫城太极宫中。隋朝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著名的工程师宇文恺。宇文恺在设计大兴城时,设计巧妙,规划周密,将大兴城当作一个完整平面进行营建。他将皇城和宫城分离,扩大了外郭城的面积,修建里坊,全城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象征皇室权威的太极宫地处中轴线的最北端。而且宇文恺在设计长安城时,还巧妙地将龙首原上的六条高地与《周易》中的六爻相结合。《元和郡县志》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2]。根据六爻中的九二“见龙在田”,表明真龙出现在地表之上的道理,因此将宫城修建在第二条高地上。

原本将宫城修建在高地上,是比较适合避暑的,只是宫城并不全是寝殿区,还包括地位更为重要的前朝建筑。宇文恺根据《考工记》前朝后寝的原则,将前朝的最主要建筑承天门、太极殿放在了高地,而皇帝及后妃生活所居之地甘露殿及宫内的园林建筑则建在了第一条高地和第二条高地之间的低地上。为了合理利用地形,宇文恺因地制宜,将数条河渠引进宫内,并修建了大量人工池沼,使得太极宫后殿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水文景观。如此设计,既保证了太极宫和长安城整体布局的工整,也美化了太极宫后殿的环境。但是宇文恺的设计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太极宫的后殿区水面过多,湿气较重,加上地势较低,水汽难以散开,这一时期,长安城夏季本就酷热,因此长期居住在太极宫,令人湿热难耐。唐朝初期,由于无法忍受太极宫夏季的湿热,高祖就经常在外避暑。太宗时期,由于太上皇不愿跟从太宗于九成宫避暑,于是马周上言:“且车驾今,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3]2613,太宗也觉得不妥,于是在太极宫的东北高地,为太上皇李渊修建永安宫,后改名为大明宫。高宗继位后,又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大明宫修建完成之后,后世君主多居住在大明宫,而太极宫的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只有在新君登基或大型朝会时才会在太极宫内举行仪式。这样也间接证明了太极宫夏季过于湿热,不宜居住。

二、盛极一时的翠微宫

唐朝初期,主要的夏宫是九成宫。九成宫的前身是隋代的仁寿宫,贞观五年,太宗又对仁寿宫进行修葺,并改名九成宫。九成宫位于今宝鸡市的麟游县,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地的交界处。与长安相比,九成宫纬度偏北,地势较高且周边风景秀气。唐代的九成宫金碧辉煌、气候宜人,因此太宗和后来的高宗常避暑于此。既然九成宫作为夏宫的优点如此明显,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为什么会在翠微山上重新修葺翠微宫呢?这与翠微宫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首先,相比长安,翠微宫气温较低。翠微宫位于终南山上的太和谷地之上,海拔约在1 300米左右,比长安城的地势要高出约900米。按照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原理,正常情况下,翠微宫的气候要比长安凉爽5~6℃。而且翠微宫周围,植被茂密,绿树葱葱。唐人喻凫曾诗云:“凉泉堕众石,古木彻疏猿。”马戴也曾诗云:“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因此翠微宫附近的气温甚至可能更低。

其次,翠微宫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翠微宫地处太和谷地,虽然此谷地周边地势崎岖,但是谷地内部却十分平整。受地形因素限制,翠微宫的面积远不及九成宫,但是翠微宫基本的设施还是具备的,翠微宫不仅有皇帝居住的寝殿含风殿,还为太子大臣修建了别宫,使得太宗、太子以及太宗的一些近臣能够长时间避暑于此。

最后,相比九成宫,翠微宫距离长安更近。九成宫距长安城有三百余里,而翠微宫距长安县只有五十五里。皇帝在夏宫避暑与一般性质的外出游玩不同,相对而言,皇帝在夏宫避暑时,在外停留的时间会更长,而且避暑期间,皇帝除了欣赏夏宫周边秀丽的风景之外,还需要处理政事。这期间虽然有部分官员会与皇帝一同前往夏宫,但是更多的官员仍会留在长安,因此保持长安城和夏宫两地信息的畅通是很有必要的。《旧唐书》曾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玄龄但云李纬好髭鬓,更无他语。'太宗遽改授纬洛州刺史,其为当时准的如此”[4]2664。距离长安较近,方便两地君臣信息的交流,是翠微宫相比九成宫最大的比较优势。

虽然具有以上种种优势,但是翠微宫的限制因素也十分明显。太和谷地周边地势崎岖,平地范围相对较小,这样就限制了翠微宫整体的面积。虽然太宗曾经对翠微宫进行过修葺,但是翠微宫的重建工作从开工至竣工只花了九天时间。从山下到谷地,中间道路崎岖,即使是空手步行都有一定困难,使用车马和人工运输难度就更大了。因此翠微宫应该只是在原已废弃的太和宫的基础上进行了略加修整而已,设施终究不是十分完善。

关于太宗当年如何进出翠微宫,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今天人们进出黄峪寺的方式,还是可以推测一二。今天进入黄峪寺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过沣峪口后沿210国道南行约五公里,然后向西经蒿沟到达黄峪寺,第二条是从北部黄裕口直接向南登山达到黄峪寺,第三条是由子午峪向南经七里坪、十里桥、土地梁,然后折向西边到达黄峪寺。三条道路中,第一条道路距离适中,而且路况较好,甚至可以开车直接进入,第二条道路路线最短,但是山路崎岖,第三条道路路况适中,但是绕道较远。虽然唐代的道路与现在的道路存在区别,但无论在哪个年代,人们选择道路时一定是取近舍远,取平坦舍崎岖。而且太宗出入翠微宫一定是大部人马一同进入,皇帝和大臣也应是乘坐车轿,相比之下,第一条道路的可能性最大。如今人们选择在第一条道路修建公路,与此条道路相对平坦且距离适中也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根据今天的路况信息进行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古人的诗词进行推测。金人赵秉文曾诗云:“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山南十里东。”根据“山南十里东”,可以得知,古人进入翠微寺最有可能的路径就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如果从黄峪口进入,则是一路向南行,从子午峪进入则是先向南行后向西行。而从沣峪口出发,就恰好是先向南行,后向东行,而且从沣峪口到路线的折转点蒿沟恰好差不多是十里,按照今天的地理坐标,翠微宫遗迹也恰好处于沣峪口南部十里的东面,与赵诗恰好吻合。由此可知,太宗进入翠微宫最有可能的路径就是从今天的沣峪口南行至蒿沟,然后西行登山至翠微宫。

关于翠微宫具体是哪一年废宫为寺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元和郡县志》载:“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今废为寺”[5]。《新唐书》载:“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元和中以为翠微寺”[6]。二则材料,同时记载翠微宫在元和时期已废宫为寺。相对而言,《元和郡县志》的成书时间最早,可信性最高,但记载较为模糊,而《新唐书》的记载则更加明确,为元和时期,也就是唐宪宗时期。但是早在元和之前,李白就曾作诗《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山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杜甫也曾作诗“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陂。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因此早在李白和杜甫时期,翠微宫就已经废宫为寺。所以以上三则材料最好的解释应是《元和郡县志》记载元和时期,翠微宫已经废宫为寺,而《新唐书》在引用《元和郡县志》时,误把翠微宫废宫为寺的时间当做元和中期了。由此大致可以推出,翠微宫废宫为寺的时间应不晚于肃宗时期。

尽管翠微宫作为夏宫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短暂的时间内,翠微宫仍然发挥过重要作用。贞观二十一年和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两次至此避暑并处理事务,除上文所说在此命李纬为洛州刺史外,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太宗曾在此与群臣探讨治理外民之道,贞观二十一年的五月至七月,太宗在此遥控大唐与高丽的战争。七月,翠微宫已经入秋,景色宜人,太宗特意作诗《秋日翠微宫》。诗云:“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贞观二十三年四、五月间,唐太宗还曾与大僧人玄奘在此探讨佛经,五月,太宗病重之后,还曾在翠微宫的含风殿向太子交代后事,并遗诏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协助太子辅政,为高宗继位铺平了道路。

太宗在世的最后三年,有两年都在此避暑,并最终逝世于此,表明了太宗对翠微宫的偏爱。但是由于翠微宫自身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缺陷,而且太宗逝世于此,历代君主对此还是有所忌讳。加上高宗之后,大明宫建造完毕,长安城内夏季酷暑的状况有所改观,后代皇帝对夏宫的依赖有所下降。因此太宗之后,鲜有君主至翠微宫避暑,翠微宫逐渐衰落,乃至废宫为寺,翠微宫作为夏宫的历史结束。

三、翠微宫的后续发展

翠微宫废宫为寺之后,由于翠微宫辉煌的过去,加上周边独特的风光,有唐一代,翠微寺还是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少文人都曾至此留下诗篇。如刘禹锡就曾作诗《翠微寺有感》,诗云:“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用诗歌再次追忆翠微宫昔日的辉煌景象。孟浩然也作诗《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表达了对翠微寺周边秀美风景的赞美。

但无论如何,翠微宫的衰败已成事实。唐代就有诗《题翠微宫》记述道:“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进入宋代之后,关于翠微寺的记载很少。南宋时期,翠微寺更是沦为金国统治。进入元朝之后,丝绸之路再次兴盛,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长安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回暖,而且元朝统治者将长安视为其经略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古城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在此大背景下,翠微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而这一时期,日本一山派的著名僧人雪村友梅入驻翠微寺,也让翠微寺的名声得以再次远扬。

元成宗时期,中国高僧一山一宁在日本受到日本高层的尊崇,并在日本创建一山派。而雪村友梅就是一山派中最有名的弟子。1307年,雪村友梅来到元朝。由于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恶化,又恰逢一批倭寇在泉州犯案,因此雪村友梅也受牵连,被幽禁于翠微寺。由于无辜被牵连,因此雪村友梅心里十分不快。不过好在翠微寺的僧人并没有对雪村友梅进行严格的幽禁限制,这也为后来雪村友梅入驻翠微寺埋下了伏笔。1316年,雪村友梅又被发配到成都,直到1327年,元泰定帝大赦天下,雪村友梅被释放。1328年文帝即位后,听闻其曲折的人生经历,对雪村友梅十分赞赏。并赐其“宝觉真空禅师”的称号,返回翠微寺担任住持。1329年,在翠微寺担任住持仅一年的雪村友梅就离开了翠微寺,返回了日本。尽管如此,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寺院担任住持,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在有元一代更是仅此一人。

元代之后,翠微寺再次衰落下去,文献也只有零星的记载。明代的朱诚泳曾诗云:“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叹,凭高聊复将笑容。”清代灵感寺汇禅法师也曾作诗《黄峪寺寻翠微寺遗址》:“一代君王知何处,依旧绿水伴青山。”随着翠微寺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加之清代时期翠微寺已改名为黄峪寺,因此进入近代以后,历史上的翠微寺几乎被人所遗忘。20个世纪80年代,李健超等人曾对翠微宫遗迹进行过考古发掘。发掘出的遗迹有唐代的简瓦、莲花纹方砖、素面砖、瓦当、石狮,宋代的青瓷罇、抱鼓石,明代署名朱诚泳的诗歌碑刻和重修永庆寺住持墓碑,此外还有舍利塔残体、佛像一尊[7]。通过这些遗迹,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翠微宫和翠微寺辉煌的历史。

2013年6月,研究所曾至翠微宫遗迹进行过实地考察,虽然当时西安市内异常炎热,高温接近四十度,但是翠微宫周围却是绿树葱葱,凉爽宜人。如今的翠微宫仍是人们外出游玩和避暑的胜地,而且此地生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秦岭野生动物园就在附近。因此弄清翠微宫的历史,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本身,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此地的旅游资源,既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经济价值。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1-2.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5.

[5]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962.

[6]李建超.唐翠微宫遗址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6):17-24.

猜你喜欢
翠微太宗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登翠微峰
肱骨良臣魏玄成
“翠微”其实是山腰
“翠微”其实是山腰
太宗纳谏
洪潮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