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首创:“蛋鸡
--沼--水稻--泥鳅”循环种养新模式
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西港村的有机稻田里,只要用网兜一捞,就会收获活蹦乱跳的泥鳅。“上种水稻,下养泥鳅”,养鸡场加工发酵过的鸡粪为稻田提供养料,这就是当地新创的一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我们公司以前主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鸡蛋,生产模式较为单一。”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志兵告诉记者,“公司有优良品种商品蛋鸡10多万只,年生产绿色、无抗生素、中草药保健鸡蛋3 000多吨。”
李志兵发现,养殖场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鸡粪,不合理利用就浪费了。后来,经过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李志兵将鸡粪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施入稻田,泥鳅将稻田腐殖质和害虫作为食物,这样就减少了喂给泥鳅的饲料量,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水稻和泥鳅的品质。
“我们的功能鸡蛋现在销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李志兵表示,有机稻米比普通稻米价格要高很多,就目前市场来看,收入还不错。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在韩国和日本很受欢迎。
稻田里的泥鳅怎么销往国外?李志兵介绍,前期自己会联系相关进出口公司,比如在连云港有专门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联系洽谈后,他们会在泥鳅收获期安排人员过来装运,然后发往国外。
“一般在水稻收割前就卖掉泥鳅,因为水稻收获后田内的养料就变少了。这时的泥鳅也很肥美。”李志兵说,“正常泥鳅只要长大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对外销售,但特殊时期最好每年9月将泥鳅售出。每667平方米稻田正常可产泥鳅13千克左右。泥鳅苗刚开始要按1∶3的公母比例投放,每年幼苗成长后还会繁殖泥鳅,这也是养殖泥鳅的效益所在。”
有机稻田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因此养殖泥鳅不存在药害问题,但还是要加强前期的鱼沟设计及养殖期的管理。李志兵说:“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这方面就吃过亏。因为稻田较浅,泥鳅容易漫水逃跑,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损失。”
2009年,由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喻礼怀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与李志兵合作,给予其技术支持。2012年,他们的合作项目获得了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喻礼怀认为,这一项目可以说是因地制宜,既与宝应县的有机农业相结合,又符合了当地发展水产养殖的需要。
养殖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很多优质的畜产品,但是在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畜禽粪便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喻礼怀表示,这种“蛋鸡-沼-水稻-泥鳅”种养模式,最先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粪便。在规模养殖中,鸡粪中很有可能存在重金属等污染物。”喻礼怀表示,“如果把这些鸡粪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在实现这一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喻礼怀的研究团队选择了在喂养鸡时,就给鸡喂食一些功能性的添加剂,譬如选择一些植物提取物、抗菌肽等来替代原来给鸡使用的抗生素,用有机微量元素替代传统的无机微量元素。除此之外,他们还用理想氨基酸模式等营养调控技术来提高蛋鸡对氮、磷的吸收利用效率,调节鸡的营养吸收。这样一来,就减少了鸡的排便量,也大大提高了产蛋效率。在这一基础上,用鸡粪发酵出来的沼液和沼渣的重金属含量也很低。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发现,这种沼液和沼渣完全符合水稻有机肥料的使用标准。
那么,在种植水稻和放养泥鳅的过程中,沼渣和沼液又有什么作用呢?喻礼怀说:“在水稻育苗前,将稻种浸泡在沼液中,能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此外,沼渣和沼液还能替代20%左右的泥鳅饲料。”
扬州市农村能源与农业生态环保技术推广站站长戴敬表示,扬州市对于围绕沼气的循环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以前的模式中,包含了‘蛋鸡-沼-水稻’三个环节的结合,现在又拓展出了一步。这种将泥鳅养殖与已有的沼气循环农业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说是扬州首创。”
戴敬认为:“从发展循环农业来说,这种模式有利于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排放量。如果未来产业能够保证市场有销路,可以推广和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把粮产和养殖混合搭配经营或许是未来保产增收的一条新路。”
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