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依赖度增高 中国粮企力争话语权
从2014年4月开始,随着中国多家大豆企业出现“违约”,无法支付巨额大豆货款,大豆行业内部潜规则逐渐浮出水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业内对于中国大豆价格话语权的呼声日益强烈。
“此前大豆进口有很多融资和金融的需求,违约情况出现后,用金融的办法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大豆进口正在逐渐回归原本的属性。”曾在央企工作的一位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上演。在2004年的大豆风波中,国内油脂加工行业亏损严重,压榨企业被迫出让股份或出售,甚至一些知名企业也因此次风暴而宣告倒闭,中国进而失去了进口主动权及国内市场份额。
“现在的情况和那个时候很相似。”该人士透露,“通常大型企业受到的贷款影响较小。”
中国贸易企业的受损,无疑增加了外资企业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对大豆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80%,但在国际市场中严重丧失话语权。
目前,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
(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大豆贸易80%的资源。中国进口大豆有80%通过这四家国际粮商进行采购。与此同时,国际粮商还通过种种方法在期货市场上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家储备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准备炒作中国需求,进而迅速反映在价格上。
更甚的是,当前国外大豆进口合同中的许多条款根本不考虑我国粮商的基本权益,如装运港检验条款、争端解决条款等,这直接导致目前大豆进口不合格率高居80%。失去谈判能力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只能任人宰割。“南美种大豆,美国定价,中国买大豆”的格局目前看起来还不具备动摇的市场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曾向记者表示。
直到2014年,中国才开始培养自己的企业,作为中国食用油行业的航母——中粮集团,不久前收购了知名粮食贸易商来宝集团旗下的来宝农业51%的股权,成立持股比例为51∶49的合资公司。
但是,央企身份也让海外融资方有所警觉。据了解,在能源行业,通常是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海外融资方的欢迎而非央企。“现在,民营企业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需要培植一些重点民营企业,作为争夺中国话语权的补充。”来自央企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