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根本转向看当代美学转型

2014-03-03 14:22:41李乖宁
关键词:美学哲学美的

李乖宁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的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据此,美学的分水岭清晰明确:一是用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美的“本体”,将美学视为“美的哲学”或“艺术哲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规律或艺术美,如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的美学;二是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探究人的认识、语言的形成与发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语言符号,如实证主义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等;三是用多元化的方法研究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如现象学美学、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等。

中国现代美学的系统性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是以引进、译介、借鉴西方美学起家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代美学研究步入一个高潮期,一方面,西方二百多年间的各种美学思潮、流派纷至沓来,它们各自本身在时间发展上的自然进程和序列性被打破,西方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潮演进的因果性被忽略,诸多的观点、方法都在中国美学研究中井喷式涌现;另一方面,学者们各有坚守,建构了具有特色的美学理论,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在借鉴与建构之间,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仍然沿袭西方哲学的典型范式,即以抽象的哲学思辨解决美学问题,如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观派、客观派、主客统一派之争。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趋向和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网络传媒的日新月异,审美的娱乐化、消费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问题又成为焦点,美学逐渐由昔日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时代向街头巷尾的下里巴人时代转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升温,当代美学研究最终难免陷入新的困境。由此可见,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一直处在西方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微妙地存在和成长。

季羡林先生在回答美学如何转型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美学家跟着西方美学家跑得已经够远、够久了,主张扬弃西方美学中无用的、误导的那一套东西,保留其有用的东西,“把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生理和心理所感受的美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这是大破大立,而不是修修补补。”[1]在此季老期望中国的美学研究能将西方实证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国古代美学打通,建构本土化的美学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在三十年的辉煌与纷争之后该走向何方?诸多的学人如人民大学吴琼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山东大学周来祥教授等都认为中国美学当前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时机。

然而,无论是西方美学研究的跌宕起伏还是中国学者们对美学研究转型的呼之欲出,都离不开既有的哲学基础及其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美学研究的新突破或者转型,不应仅仅是研究对象的时代更迭、研究方法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哲学的根本转向所引发的美学观念、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的一系列变革。纵观中西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美学转型都来自于哲学的重大革命,美学研究的发展也因而被概括为“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论”阶段及“文化论”阶段。哲学与美学的这种天然姻亲关系是无可否认的,因而,哲学的根本转向是决定美学研究的当代转型的动力之源。与此同时,哲学的发展、美学的转型一定也是时代进步的明证。当代美学的转型既需要稳固的哲学根基又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既彰显人文关怀又适应时代进步。

迄今为止,西方美学的发展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发展,因为“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2]3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在学科构架、理论范式和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都直接受到哲学的影响,历史上每一次的哲学转向都为美学的转向提供了最本源的动力。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两次哲学转向,都曾使美学研究的方法、内容等焕然一新。这既是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更是时代的需求与印记。如果说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存在”的话,那么,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美的存在”。所以,只有关于“存在”的论断才会触及美学研究的根基。

传统哲学认为,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物质与精神,由此产生了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语言与思想、身体与心灵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也决定了一直以来的美学研究在解决“美的存在”这一问题时总在二者之间摇摆,如主观派与客观派之争、工具论与形式论之争、再现论与表现论之争等,诸多的流派在所属时代的晕染下或各执其一端、或执其两端而用,成就了美学研究的一次次辉煌,但我们不难发现,美学的每一件新衣都出自“存在”的二元论思维的设计理念,只不过每每都添加了必要的时尚元素。所以,至今美学仍然美得像谜一样。鉴于此,我们认为,只有关于“存在”认识的根本性变革,才会真正使美学研究内外兼修、焕然一新。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人类所有的与信息认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和信息传播相关的领域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关于信息的概念、存在方式、价值等的一系列探讨。由于信息建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及其反馈等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传统哲学存在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分的理论框架之下,很难界定信息的本质。“在宇宙的漫长历程中,物质并不孤立存在,总有信息与其相伴,而精神只不过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物质所携带的一种复杂信息。”[3]对此,我国信息哲学的创立者邬焜教授认为“如果以直接存在来指谓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的话,那么,就可以相应地以间接存在来指谓信息世界的存在方式。据此可以确立一种新的存在观:世界是统一于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和信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双重存在的世界。”[4]与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元的分割相比,存在领域的这种重新分割使得一个新的存在层次得以呈现——客观信息世界。作为客观存在,它不同于直接存在的物质,是一种间接存在;作为客观间接存在,它不同于主观间接存在的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5]信息世界的发现,改变了存在的旧有格局,世界呈现为物质与信息的双重存在。“正是在这种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图景中,信息哲学确立了它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的基点。”[6]这样一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就能够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提供具有根本性变革意义的理论转换。因为,正是信息世界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对存在领域的构成和人的认识方式的复杂性的新看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并由此为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进化论、哲学方法论、语言哲学论、实践哲学论、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论、人类生产与人类社会论、价值哲学论等领域带来全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4]。这一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自然科学根据的哲学革命将成为当代美学转型的理论基石。

我们应该看到,在信息无孔不入的信息时代,由信息哲学所奠定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思维论等会刷新人们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在传统的美学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还是“自下而上的美学”,都未曾使用和借用过“信息”的范畴。尽管在过去几千年的美学思想史上,对于美的性质的定量或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有许多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进行着形形色色的试探和试验,但是,只有在信息论己经为现代科学所接受,信息成为哲学范畴,信息哲学理论系统化,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时候,才有可能建构美学学科的新范式。无独有偶,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技术科学和语言学博士亚伯拉罕·莫尔斯(Abraham Moles,1920-)和联邦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马赫·本泽(Max Behse,1910-1990)差不多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审美信息”这一范畴,以信息的名义研究美学,这一提法曾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80至90年代,信息美学的讨论曾盛极一时,如涂途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美学》、陈辽的《文艺信息学》等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哲学转型的跟进,这些研究仅仅依据信息论创始人申农的通讯系统理论,将“信息”概念和信息原理延伸和扩大到美学和艺术领域,让美学研究按照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的途径进行。这一研究方式属于“信息论美学”,即把审美对象看作一系列可以在电脑指令系统中加以辨识和计算的基本符号,把对美感的研究纳入一般信息通讯系统的模型中进行。这种对于审美对象及美感的纯客观的定量分析使其备受争议。因而,“信息论美学”刚刚擂起的战鼓不仅没能引发一场美学革命,甚至还出现了研究断层。

然而,时至今日,信息哲学的理论大厦已经赫然在目,其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让我们看到,信息思维和信息方法为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空间。比如,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审美对象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这种新的阐释关乎美的本质问题的再阐释。美感是如何生成的?涉及审美信息的凸显和创生,即审美过程中的信息建构问题,这是一个被多级中介着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生理、心理综合作用的复杂化过程。

美学基本问题的新阐释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因为信息哲学的哲学资源主要有胡塞尔哲学、波普尔哲学、怀特海哲学和中国哲学中的易学哲学、道家哲学,其真正的创立者是中国学者,所以其可以帮我们建构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美学范式;另一方面,因为信息哲学的科学资源主要是经典信息论、分析信息学、控制论、系统论及复杂性理论,所以插上科学的翅膀去揭开美学神秘的面纱将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路径之一。因此,当代美学既毋庸随西方亦步亦趋,也不再是顿悟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期待更多的学人立足于源自本土的原创性哲学——信息哲学的根基之上,建构当代美学新体系。

[1] 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J].文学评论.1997.5:6-9.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1.

[3] 罗先汉.物信论——多层次物质信息系统及其哲学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440-447.

[4] 邬 焜.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J].河北学刊,2011.4:11-21.

[5] 邬 焜.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9-110.

[6] 邬 焜.信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9.

猜你喜欢
美学哲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