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澄清性报道

2014-03-03 11:20:01陈仲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散播义乌谣言

■ 陈仲龙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等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公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公布与传播信息。尽管国家出台了网络监管的相关政策,但是“真相不出门,谣言已传千里”的现象仍是频频出现,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针对社会上散播的各种谣言,及时作出正面的回应,用令人信服的澄清性报道遏制谣言的散播,还真相于民。

一、敏锐观察关注容易滋生谣言的时间节点

澄清性报道是针对社会上散播的谣言作出的回应性报道,具有澄清事实真相,遏止谣言散播的作用。澄清性报道的效力是与发现谣言的早晚和是否及时应对紧密关联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谣言产生的规律,并及时作出应对。谣言的出现与传播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谣言制造者总是喜欢利用有较大影响力的时间节点散播不实言论,以加快谣言的传播速度,从而引起轰动效应。比方说节令性时间节点,在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前,社会上就先后出现了“针刺事件”和“滴血食物引发艾滋病毒”的传言;比方说一些事件性时间节点,谣言制造者会利用社会上一些引发公众恐慌的事件发布虚假信息,这类谣言利用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传播速度较快,往往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出现的“皮革奶粉”的传言,2011年日本地震后出现的“抢盐风波”,以及频繁出现的各种地震谣言和飞机上的炸弹谣言等,这些谣言摸准了公众对某件事情普遍质疑的心理,很容易得到人们的响应,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以至演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就要对这些时间节点具有足够的敏感度,不断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极强破坏性和较广影响力的谣言,一定要及早发现,迅速核实,形成澄清性报道,把这些谣言扼杀在初起之时,把谣言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认真对待深入挖掘谣言背后的真实情况

谣言种类繁多,对于一些凭空杜撰的谣言,无事实无真相,只需要通过权威媒体将真相公之于众,就能让谣言不攻自破。而一些半真半假、断章取义的谣言,里面有真的成分,也有假的内容,或者是建立在表面或者部分事实基础上的虚假言论,迷惑性比较强,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如说2008年四川广元的“柑橘蛆虫事件”,本来只是发生在四川旺苍县的大实蝇疫情,经过短信转发和网络转载的持续发酵,最终影响到了全国柑橘的销售,不少人谈橘色变,后期虽然四川省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遏制谣言的传播,造成橘农损失严重。面对此类虚假性传言,媒体从业者应该发扬主流媒体的作用,及时作出回应,通过深入、全面的采访,严谨细致的分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谣言无所遁形。

2012年7月份,一篇《义乌:一座没有温情的城市 大量无业民工露宿街头》的文章发布在某论坛上,迅速被众多论坛、网站、报纸等转载,对义乌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事情发生之后,义乌电视台迅速作出回应,通过实地调查、周密策划、深入采访等,陆续推出《谁在“露宿街头”》《为何有人“露宿街头”》《“招工难”遭遇“用工荒”》《外来建设者感受义乌“温度”》等澄清性报道,用真实的镜头展现了部分外来建设者在义乌劳动力市场外面集体纳凉、企业招工难与民工就业难的博弈、爱心粥铺温暖外来建设者的心田、流动警亭保障外来人口安全等,向外界传递出了义乌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有着海纳百川的义乌温度。这组澄清性报道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与蔓延,由于报道及时,很多媒体认清了事实真相,推出了比较中肯的报道,被诋毁的义乌形象也得以挽回。

三、媒体协作扩大澄清性报道的宣传效果

谣言之所以可怕,就在于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都有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源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广、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度快,一些半真半假带有蛊惑性的谣言,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大肆发酵,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场。而传统媒体自身“信息发布式”报道的特性,受众面有限,传播途径单一,互动性不够,仅凭一家媒体作出的澄清性报道,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公众广泛认知,只有充分调动媒体资源,联合尽量多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开展广泛的媒体协作,才能使澄清性报道的宣传效果最大化,有效控制谣言的恶性传播。

一则谣言在某地出现,然后一家媒体作出澄清性报道,其他媒体通过引述或者转载的形式刊发或者播放,这是当前社会媒体之间传播信息的现状。与谣言传播的灵活机动相比,媒体之间缺乏应有的联动机制,让谣言四处乱蹿,没能有效地把谣言扼杀在苗头阶段。比如说2011年的“抢盐风波”,前一阶段,所有媒体上都在报道“疯狂抢盐”现象,而对其背后的东西挖掘不多,即使有几家媒体作过澄清性报道,也是停留在表层阶段,零星的澄清性报道并不能起到遏制谣言疯传的效果。如果网络媒体能够做好有效的网络监管,采取措施不让未经核实的信息快速蔓延,传统媒体与网络、自媒体等形成联动机制,深入挖掘出谣言背后的真相和利益圈,通过众多权威媒体的澄清,相信谣言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成这么大的社会影响。

谣言大多是先在地方上出现的,所以发动地方媒体开展联合协作,制止谣言蔓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谣言的初起阶段,地方媒体就敏锐、迅速地作出反应,进行联合绞杀,使之消于无形,那么,谣言在短期内就会得到澄清、遏制;反之,如果各媒体反应滞后,那么谣言也许就会快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在短期内影响到更为广泛的民众,后果严重。义乌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影响恶劣的谣言,比如“有多名涉恐涉暴的新疆籍犯罪嫌疑人已潜入义乌并杀死多人”的谣言、“义乌老人死亡半月神奇复活”的谣言、“义乌富婆嫖死男妓”的谣言等等。当谣言出现的时候,义乌本地的各家媒体记者通过及时沟通、联合采访、联合调查等方式,共同发布澄清性报道,挖掘出谣言制造者“猎奇”“仇富”“报复社会”等心理,澄清了事实,最终让谣言的散播范围仅限于本地,未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澄清性报道的几个维度

1.找寻客观有效的证据

澄清性报道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调查性报道,需要通过多方查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让谣言不攻自破,这才是一篇有价值的澄清性报道。澄清性报道要抓住“深刻”与“全面”两个维度,对谣言要有清晰的认知,对谣言背后的真相要进行抽丝剥茧、深入挖掘,对谣言针对的对象和涉及到的利益圈要进行全面的采访。面对谣言的传播,一定要对谣言产生的背景作出细致分析,制定出周密的采访计划,针对谣言进行逐字逐句地澄清,特别是对于一些尖锐的、具有蛊惑性的问题一定不能回避,而要一探到底,并通过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等方式,整理记录出最切实的证据,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2.恪守价值中立的立场

媒体的权威性就在于它立场的中立性,我们在发布任何一篇报道时,都要秉持中立的立场,坚持平衡的原则。特别是作澄清性报道时,要涉及到调查求证的环节,如果带着有色眼镜去调查,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去采访,就做不到公正公平,作出的澄清性报道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面对谣言,采访记者同样需要严格恪守价值中立的立场,按照正常的采访步骤,尽量给事件各方都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全面、立体地呈现记者采访取证的整个过程。记者只是事件的记录者,而不是评论者,不能随便对事件或者事件当事人下结论,而是要对采访到的各方信息采取普遍质疑的态度,力求无限接近事实的真相,让民众通过电视报道中对整个事件的探访的过程,辨识出谣言,判断出真相。

3.采取准确平实的语言

媒体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媒体上发布的澄清性报道不能带有任何情绪化的因素,无论是文字,还是主持人播报的语言都应该以“准确”“平实”为主,不夹杂记者或者主持人的感情因素。新闻的基石是真实性,再夸张的情绪都是没有力量的,再好的形容词也不如准确平实的语言更能贴近事实的真相。准确是对澄清性报道最关键的语言要求,准确的语言,让谣言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在报道中一定要尽量保留采访对象的原话,不做任何加工,做到原汁原味;平实是澄清性报道最基本的语言要求,平实的语言反而更有说服力。在澄清性报道中切忌使用文学化、艺术化和情绪化语言,所有的修辞在真相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每一个谣言都是一个泡沫,只要暴露在太阳底下就会破灭。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作为主流媒体要勇于站出来,适时推出澄清性报道,还真相于民,通过媒体协作,与法制部门联合,采取“堵疏结合”“防治结合”的方法,才能消解谣言市场,让谣言不再泛滥。

猜你喜欢
散播义乌谣言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22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图 说
生物进化(2021年1期)2021-06-17 11:12:50
义乌展
纺织报告(2021年3期)2021-05-27 01:40:46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特征
欧美农田牧场施肥专用汽车(上)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