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戏艺术语言探析

2014-03-03 11:20:0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块茎艺术作品媒介

■ 单 鹏 吕 欣

(作者单鹏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吕欣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数字游戏与艺术语言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媒介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就像本雅明所言:“正如整个人类的集体生存方式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感知方式也发生变化。”①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提出了“艺术作品灵韵的消失”。摄影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体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固定的地点和仪式的精英文化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地理上的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在商业盛行,电子媒介发展迅速的时代,波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通过媒介而建立起来的传播的社会,媒介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传播本身也是一个极具扩张性的领域。新的传播语言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口头传播或印刷媒介,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段被普泛化了,这就构成了后现代独特的语言学系统。”②波德里亚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视角,指出了影像的生产与复制,带来了现实的消失和仿像的统治,使人们生活在媒介的超现实的世界里。

尽管数字游戏仍在“精神鸦片”与“第九艺术”两级话语标签之间饱受争议,但日益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其得以有能力不断充分吸纳大量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数字游戏行业的设计与制作环节,从而促使数字游戏不断摆脱其粗陋简单的内容形式,而不断与前沿科技、历史与民族文化、流行时尚、艺术审美等深入契合,在赛博空间中所营造出的充满奇观与极具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里,不断生长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语言体系,并不断彰显出超越传统艺术形态的文化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

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建构手段与基本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只有依照艺术创作规律,借助于一定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审美对象。可以说,没有艺术语言,艺术作品就无法形成。艺术表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戏剧、电影、绘画等,可以说,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被创作者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与传递。而数字游戏在其动态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汲取众多传统艺术语言与形式,不断将其纳入成为自身的基本艺术元素;另一方面,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催促下,源自其天生的数字比特基因也不断创造和衍生出自身的艺术语言体系。随着数字游戏独立艺术语言体系的形成与不断成熟,数字游戏艺术最终成长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它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断开创出全新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理念。2011年5月,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艺术基金会(NEA,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宣布,数字游戏被正式认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二、数字游戏的基本艺术语言构成

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认为,“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③对于数字游戏艺术语言问题的梳理与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数字游戏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帮助创作者更深入地掌握数字游戏艺术创作规律。就当下发展阶段而言,数字游戏艺术语言体系主要包括:

1.人机交互

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换的中间媒介构成人机界面(UI,User Interface),而人机之间的信息组织形式以及互动方式称为人机交互。数字游戏艺术中的人机交互艺术语言是构成其艺术特性的基础要素,它是数字游戏艺术形式与内容得以展现、游戏受众的艺术体验行为得以发生的核心枢纽。在文学、绘画、影视等传统艺术中,受众与艺术内容、艺术媒介是截然分离的,受众一般是在与艺术品隔离的状态下,在第三者的客观视角中实现艺术欣赏行为。而数字游戏艺术却可通过其人机交互艺术语言,将艺术作品与受众连为一体,受众只有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才可触发数字游戏艺术形式的展开,甚至还能通过人机交互语言成为艺术内容的主体。

如果说观看绘画通过视觉,欣赏音乐通过听觉,那么数字游戏艺术的人机交互语言提供了多通道输入与输出的方式,将游戏受众的多重感官体验进行了整合,从而大大扩展了数字游戏艺术语言的表现空间。数字游戏艺术的人机交互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与情感的虚拟化延伸与数字化再现,在游戏世界里,游戏受众的肢体行为与主观意志都可以借助鼠标、键盘、游戏手柄、体感交互设备等信息输入设备直接介入数字游戏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叙事方式,使人与机器之间、人与游戏艺术作品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深度交流与互动,从而为数字游戏艺术带来革新性的艺术创作方式、观赏方式以及全新的艺术风格。

2.实时生成

实时生成是指数字游戏艺术作品内容创作完成后,以计算机程序形式进行存储,当受众通过游戏设备触发游戏艺术时,游戏程序可以根据受众互动参与的具体变化和条件,由计算机进行实时渲染生成相应的叙事场景与故事情节。从传统艺术的隔岸观赏到虚拟世界的亲身经历,数字游戏艺术作品中的沉浸感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实时生成的丰富信息而得以生动展现,这构成了数字游戏艺术的另一重要艺术语言——实时生成,它能够使数字游戏艺术受众深刻体验到数字游戏艺术的逼真感与当下感。例如在 PC游戏《消失的海岸线》中,游戏程序都会根据玩家的操控行为实时生成相应的场景与故事情节,并能通过模仿真实世界光感的HDR实时渲染技术让该游戏具有更强烈的真实感,让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更近,所感受的美也更具体、更真切。数字游戏艺术作品的实时生成离不开观者的参与,从交互到生成,艺术作品中的时间和观者的现实时间合二为一,都凝聚在此时此刻,这是传统艺术叙事所无法具备的特征。

3.拟像操控

数字游戏艺术是借助一个个可被游戏受众操控的虚拟形象得以叙事延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消弭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受众间的物理隔阂,并构建出崭新的叙事关系。游戏受众透过“拟像”以及一定游戏规则完全融入进游戏作品之中,影响着游戏内容的生成以及游戏剧情的走向,同时,数字游戏角色还能实时反馈用户的操作结果,从而触发游戏者持续发生操控行为。拟像操控对游戏受众与游戏作品双方而言是一种双向交流、持续互动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对话机制。“从洪荒时代以来,人类就具有控制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欲望。”④

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到人与机器,人类的感觉维度不断扩大,其控制的空间也在蔓延。如果说传统艺术主要是通过艺术家对作品进行控制与操作而完成,那么数字游戏艺术则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游戏受众对游戏中“拟像”的深度操控来实时生成作品。

“在独一无二的作品时代,膜拜价值构成了作品价值;在机械复制时代,展示价值构成了作品的价值;而在数字可复制时代,则是操控价值构成了再现的价值。”⑤游戏受众通过对数字游戏艺术作品内容的拟像操控,不断地在各种情境中穿梭,导致作品信息与内容不断生成,形成不断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受众的想象被激发,自我意识投射入虚拟世界中,现实与虚拟进行互联。此时,游戏受众成为感知、体验与创造的综合体。

4.交互叙事

文学、影视等传统艺术样式的叙事方式一般呈现为封闭的、固定的、单一直线的线性特征。而数字游戏艺术的交互叙事语言则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艺术作品中碎片化的内容,通过参与者的操控使其生成新的内容,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作品由游戏受众的交互来完成,不同的选择、操作,会带来不同的结局。交互叙事打破了创作者与游戏受众的严格界限,赋予了作品内容不同的情节路径、生成走向,能根据游戏受众自身的特点、兴趣,进行个性化的自由叙事组合,而这些不同的组合则带来多样性的交互叙事结构。例如玩家在体验美式心理悬疑侦破题材的PS3游戏作品《暴雨》时,就像是在看一部悬疑大片。与悬疑大片不同的是,玩家可以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并可以控制4名主人公,从不同的故事主线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部作品中应用了众多交互叙事语言,玩家通过交互叙事的方式在不断地探索中去发现真正的凶手,玩家的选择可直接影响游戏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多元结局。

数字游戏艺术的交互叙事语言需要有离散的尺度与情节结构结合的最佳平衡区域。游戏中的受众变量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开放的,不可控的。在流变的生成过程中,参与者对情节进行选择,并推动交互叙事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数字游戏艺术的交互与叙事的融合仍存在着很大冲突。游戏故事的内在逻辑、情节线索、艺术韵味与故事叙事的无限自由之间存在矛盾。个人化、随机性的内容组合不一定带来深邃而有趣的作品。因此,数字游戏艺术创作者也正在不断进行各种实验与尝试,试图寻找比较理想的控制点,平衡交互叙事的控制与开放,即决定性的逻辑结构与开放的细节。根据表现需要,局部上细节的开放性可以让参与者介入体验,在整个作品中,则需要有中心性的故事主线对其进行叙事性的引导。如果缺少必要的结构与控制,将导致作品参与的混乱与无序,参与者将无法在作品中得到美的体验。

5.块茎结构

“‘块茎’这个概念是德勒兹善用比喻的标识之一,也是他采用的重要论证方法之一。正如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铃薯或红薯之类的植物块茎和鳞茎,块茎的生态学特征昭示着某种思维的开放性、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⑥“块茎结构”是数字游戏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独特性艺术语言。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影视等传统艺术的结构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有序的系统,犹如德勒兹提出的“树状”结构,观众只能在单向线性顺序中进行被动观看。而数字游戏艺术却能通过超级链接、分布式计算、实时渲染等技术手段所形成的块茎结构艺术语言,形成一种去中心化、非层级化的网状艺术形态结构。“块茎是根、枝、叶的自由伸展和多元播散,它不断地产生差异性、衍生多样性,制造出新的连接。与树状相反,块茎不是一个有范围的层级,而是一个无边际的平面;没有一个逻辑的结构,只有不受约束的随意连接;不是固定的、可确切把握的,而是流动的、离散的、不能完全把握的。”⑦例如在网络游戏作品中,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将散落在不同服务器中的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质信息集成在一个游戏界面中呈现,又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游戏玩家的“拟像操控”共同构成游戏艺术内容主体的块茎化结构,从而使游戏受众能在网络游戏块茎结构中的任一一个节点进入,以非线性顺序进入游戏故事情节中。

块茎具有非中心性的特点,块茎间相互独立,相互关联。非中心化的块茎结构中没有开头、没有结尾,仅有一个范围,它可以是艺术内容的自由组合与延伸。游戏创作者通过多个块茎的平面化、无深度的并置来表现其作品,为游戏受众创造了块茎间跳跃的平台。游戏受众可以随时介入块茎,参与其生成,然后离开,跳入到其他块茎。游戏受众的互动与块茎之间信息的传递,导致块茎之间的内容要素持续组合变换,在不断发展中动态生成。游戏受众在块茎间的跳跃过程中,形成各自的观赏体验路线,形成差异性的块茎生成,最终影响作品的整体生成。同时,块茎结构语言还使数字游戏艺术具有了充分的开放性,游戏设计者能在块茎结构中为游戏受众提供多个参与内容互动的接口,邀请游戏受众参与其中,并对游戏内容进行主动式构建与体验。这是一种在互动开放式结构中生成作品的方式是一种通过开放式的建构过程传达创作者的意图,通过互动生成作品的过程,让游戏受众从多方位、多角度体验游戏创作者意图的过程。

三、艺术语言的大融合

从影视艺术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等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语言的萃取与整合,到数字游戏艺术对影视艺术语言的借鉴与发扬,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媒介载体的极大丰富,艺术场域正不断打破传统艺术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语言差异与形态差异,并不断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数字游戏艺术源于数字交互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运用,其艺术语言在数字技术创作手段的催促下产生出拟像操控、交互叙事等崭新形态,但游戏艺术语言要素中更有着对电影、电视、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先行艺术门类艺术语言的无限解构和重新整合,是对各种艺术语言不同层次的嵌套与重组。数字游戏艺术语言从传统艺术语言中得以滋养和衍生出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为数字游戏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尽生机。

在形成自身艺术语言的同时,数字游戏艺术对已有艺术形式的艺术语言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数字游戏艺术在解构与整合传统艺术语言的同时也促进着传统艺术语言向着数字化、多元化的艺术语言形式转化,各种艺术门类在数字游戏艺术的影响下也正在加快进行着艺术语言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进程。

注释:

① 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③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④ [法]约斯·德·穆尔著:《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⑤ Mitchell,William J.The Reconfigured Eye: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Cambridge:MIT,1994,p.5 转引自[法]约斯·德·穆尔著:《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⑥ 陈永国编:《游牧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⑦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猜你喜欢
块茎艺术作品媒介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01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