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功能科* 赵 洋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表现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功能科* 赵 洋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肌电图特点及其对DM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D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做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结果:DMD好发于儿童,以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和肌无力及肢体近端型的特殊分布特点,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结论:肌电图对DMD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重要价值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遗传性终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结合血清肌酶、肌电图、超声心动图可进行临床诊断,肌肉活检、基因检查可协助确诊。笔者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确诊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13例病例报道如下。
(一)病例资料
本组1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10岁,平均5岁,13例患儿病情均缓慢进展,进行性加重,6例5~10岁患儿出现左右摇摆,走路不稳,呈典型的鸭步,易跌倒,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Gower征阳性,13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均明显增高。肌电图具有肌源性损害的电生理表现,符合实用肌电图学第1版肌病的诊断标准[1]。
(二)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Viking Quest型肌电图仪对13例患儿双下肢或四肢肌电图检查,室温28℃~30℃,上肢选取肱二头肌、三角肌,下肢选取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用同芯针电极检测,每块肌肉分别观察静息状态、轻收缩、重收缩募集相检测,记录各种类型的活动。神经传导用表面电极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
13例患儿均行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均未见异常,静息时被检肌可见少量纤颤、正锐波,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窄、波幅低,重收缩呈病理干扰相。符合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表现。
DMD是我国最长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发病率约30/10万男婴,女性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无明显地理或种族差异[2]。常在婴儿期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的迹象,异常表现多不被重视。3~5岁出现骨盆带肌肉无力,走路慢,易跌跤。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从仰卧位起立时须先翻身改为俯卧位,再用双手扶地面,按压膝部,辅助股四头肌力量,缓慢站立,称为Gowei征。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而上楼及蹲位站立困难。臀中肌无力致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典型的鸭步。90%的患儿有肌肉假性肥大,以腓肠肌最明显,血清CK多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DMD患儿在出生后血清CK迅速升高,3~5岁达峰值,随病情进展和年龄增加逐年下降[3]。本组13例患儿行肌电图检测,均有肌源性损害,即静息时被检肌可见少量纤颤、正锐波,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窄、波幅低,重收缩呈病理干扰相。晚期肌肉萎缩,继发神经受损,肌电图可表现为混合性损害[4]。本组8例进行肌组织活检,均符合DMD的表现,即肌纤维横纹消失,肌膜核增多,肌纤维间有脂肪细胞。由此可见,肌电图检测是临床诊断DMD的重要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一例患儿8岁,曾因走路不稳,易跌跤,辗转多家乡、县医院就诊,后因小腿增粗(腓肠肌假性肥大)到我院骨科就诊,肌电图检查后,初诊DMD,后经血清CK及肌肉活检明确诊断。这与基层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有关。总之,肌电图检测作为肌源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已经得到肯定,但毕竟是一种辅助检查,而是要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病理检查综合分析。
1 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 实用肌电图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33-934.
2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 神经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71-376.
3 孙顺昌,彭运生,贺敬波.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变化规律.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1):35-37.
4 刘芳,宋建敏.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12): 1233-1234.的闭合性颅脑外伤小儿,无论病情轻重,及早脑电图检测及定期观察对病情估计、疾病的变化、预后判断有其独到之处。
(2014-02-24收稿)
*邮政编码:457001
10.3969/j.issn 1672-0458.2014.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