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出深山 点燃新希望

2014-03-03 02:39
中国扶贫 2014年2期
关键词:山区工程学校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太行山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自古就被诗人们描述为一副高大、幽深、难攀爬的景象。生活在深山中的山民,祖祖辈辈靠山吃饭,或为果农,或做牧民,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都离开课堂,返回山中,世代如此。

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历时近三年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告捷,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用,3.6万学生告别深山区,走进了现代化新学校。全市已基本实现深山区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的总体目标,整个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60多万深山区人民祖祖辈辈梦想的实现,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科学决策落地开花的结果,是引领山区贫困人口走出深山脱贫致富迈出的关键一步。

要拔穷根 教育为先

时间回溯至2010年冬,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又一次行走在太行山区。山区人民昏暗破败的房屋,潮湿阴暗、四壁漏风的教室,孩子们一双双结满冻疮的小手,让孙瑞彬书记感到十分痛心,一个萦绕在他脑海中很久的问题也再次浮现:“为什么长期以来山区扶贫扶而不富,摆脱不了年年扶年年贫的状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和省市连续采取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等多项扶贫工程,然而时至今日,太行山区贫困状况依旧。石家庄市山区6县中有4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45个乡镇60多万人居住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仍有820多个。

面对这一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工委、市教育局等市直部门深入调研,仅孙瑞彬书记就先后3次到赞皇县、井陉县调研。结果显示:山区群众长期贫困的原因,主要在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脱贫致富的本领,没有能力和勇气下山打工和创业。且山区教育资源落后、分散,学校质量差,孩子上学难、升学难,中途辍学多,按以往扶贫方式短期内普遍提升山区教育质量非常困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2011年初,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行山区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在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4.1万余名中小学生全部免费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通过“一娃”带富“一家”的坚强决心,力争用20—30年解决全市深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和脱贫问题。

众心一致 合力助学

2011年2月26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石家庄市“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市委、市政府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工程”和“为民办20件实事”之一。为确保工程如期推进,让山区群众尽早受益,市领导多次深入山区进行实地调研,及时进行调度部署,强力推动工程的实施。

教育部门及时聘请专家论证评审56所学校的规划设计,统筹教师、学生及教学设施安排,跟踪督查建设进度。农工部门出台倾斜政策,加大对教育扶贫支持力度。国土部门想方设法挤出404亩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学校项目。规划建设部门抽出专人对学校的规划、建设进行全程指导、管理和监督,对收费项目能减免的一律减免。人社部门积极为学校配备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做好深山区群众转移就业。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做好退耕还林、农业开发等工作。

截至目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共安置深山区学生36388名。深山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的总体目标。

孩子满意 家长放心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告别了深山区,走进了现代化、宽敞明亮的新校舍。

2014年1月6日,记者来到了工程先行试点县之一的赞皇县,快过年了,整个县城处处弥漫着年的味道,几条街道因为“赶集”的缘故,车流攒动,熙熙攘攘,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车行至山路,同行的石家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李玉金处长说:“这里的山路以前都是石头子,根本没法走,现在路修好了,上山下山都方便多了。”

从2011年起,赞皇县先后共完成投资1.42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2所(在县城新建赞皇县第二中学,改扩建山区5乡镇中心小学11所),总建筑面积67085平方米,惠及全县5个乡镇、107个村、7.6万人。目前,12所项目学校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按照标准装备配套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并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保证了山区学生“吃得好、住得好、学习好、发展好”。

黄北坪联办小学是改扩建项目学校之一,这里周遭荒凉,加上采访当天大雾弥漫,显得格外冷清。然而走进学校就不一样了,鲜艳的黄色墙壁增添着活力气息,教学楼内飘荡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一眼望去,教室明亮宽敞,课桌椅也都整齐崭新,每间教室还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穿过教学楼,后面是新改扩建的宿舍楼、食堂和浴室,浴室旁边的锅炉房内一位工人正在烧煤,为几百名孩子的温暖提供保障。浴室刚刚建成,预计今年春季开学后正式使用。浴室的对面是食堂,整齐划一的餐桌固定在地面上,防止学生在追逐嬉戏的时候发生危险,每个孩子都有饭卡,国家补助一部分,自己承担一部分。

宿舍楼男女宿舍各为一层,每8个人一间房,年级大的孩子睡上铺,年级小的孩子睡下铺,这是考虑到年纪小的孩子容易从上铺翻下来。并且每个宿舍基本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由一个年纪大的带一个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同时起到照顾低龄儿童和锻炼大龄儿童的双重作用。每间宿舍都窗明几净,并且部分宿舍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墙体绘画,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亚琳和李娇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都是在四年级时转到了这里的新校舍。李娇对记者说:“以前的学校是平房,还很破,不能住宿,每天要走40多分钟才能回家。这里条件好,有暖气,一个星期回一次家,还是爸妈来接,比以前好多了。”张亚琳家庭条件算是不错,之前在县城里的私立学校上学,后来得知这里新改扩建的学校不仅免费,而且各项设施都不比私立学校差,就又转了回来,她说:“这里伙食好,环境好,老师教得好,离家还近,所以就回来上学了。”

李娇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留守,平常是叔叔接送她和8岁的堂妹上下学。李娇叔叔两年前出了一次车祸,导致腰部严重受伤,无法做体力劳动,现在在水库作看守,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勉强维持家用。自从政府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家长们的压力变小了,李娇的叔叔说:“以前要天天接送她们回家、上学,中午还要回家给她们做饭吃,根本没有时间工作。现在好了,有学校帮我们教育孩子、看着孩子,我也有时间外出工作,压力小多了。”

赞皇二中是“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一所重点项目校,该校24个教室配备了“班班通”,清洁无污染的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用于冬季取暖,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干净整洁,校园东侧新建的太阳能浴室保证学生每周能免费洗澡……

胡志丛是赞皇二中初二的学生,她说:“以前的学校在村子里,是平房,窗户上都是破洞,冬天要在课间烧炉子取暖,但是一上课就得灭了,因为烧起来有很大的烟。现在学校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当医生,给我妈妈看病。”上初三的秦敬博说:“我由衷地感谢国家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条件这么好的学校里学习,我以后更要加倍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爸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据统计,2012年,赞皇二中共有毕业生140名,其中76名就读普通高中,64名到中专技校学习;2013年共有毕业生168名,就读普通高中的126名,中专技校的42名。

城乡结对 互助共赢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师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石家庄强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试点县和试点学校流动机制,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试点地区工作,对所有涉及“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学校教师,上岗前全部给予免费培训。教育局出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实施方案》,组织56所市内五区优秀中小学与项目学校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

集中办学和结对帮扶,让山区教师们受益匪浅。语文老师李静从2011年建校之初就在赞皇二中任教,之前是在深山区的嶂石岩村的中学工作,因此她可以说是这次教育改革的见证者之一。她对记者说:“过去由于师资紧张,三个年级的课程都要由11名教师担任,那时我就要担任语文、思想品德和历史课的教学,而且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只能用‘一支粉笔一张嘴。而现在基本上都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越。”来到赞皇二中后,教学条件各方面的改善让李静老师倍感舒心,据她介绍,学校每个科目都有教研组,基本每周都有活动,学校也不定期举行外出培训,或者请校外的名师来进行交流、学习,这对于教研水平的提升和氛围的渲染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学生的改变,李静老师也有着切身的感受,她说:“我的教学年份已有14年,之前工作的嶂石岩中学教学环境不好,学生辍学率非常高,即使毕了业也是外出打工,但是由于只是初中毕业且没有一技之长,可以说难有很大的发展。来到现在这样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新校舍后,孩子们起初对于乱扔纸屑这些事没有意识,但是在学校的良好氛围和老师们的督促引导下,他们也很自然地养成了爱护卫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中深入开展“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当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区优秀学校的管理优势、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向山区寄宿制中小学输送先进的校园管理理念、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山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山区寄宿制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和发挥山区中小学校在实践教育、人格养成、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帮助城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快乐工作。逐渐形成良性发展、充满活力的城乡互助新局面,确保“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有效运转。

其中,具体包括帮助山区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展同类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实训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报告等。另外,积极挖掘和宣传山区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促进城乡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教育交流,共同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城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

工程告捷 几点启示

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实践证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一是,扶贫与教育联姻是条好路子。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石家庄市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为解决城区连片的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找到了一个好途径。教育扶贫长久之计是让山娃下山,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人、成才,使他们从封闭的传统人变成文明的现代人,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

二是,扶贫与城镇化结合是个大趋势。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必由之路。教育扶贫,实质是教育移民,根本目的是引导深山区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让深山区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老百姓普遍赞扬:“这是一件‘拔穷根的大好事。”从近期看,孩子集中食宿就读,减轻了家长负担,使他们有了外出打工创业的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群众的脱贫问题,必须坚持走出一个孩子,搬走一个家庭的路子,让这些人在城镇化大趋势中建设新的幸福家园。

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山区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孙瑞彬在《中国教育报》撰文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山区群众的梦想就是早日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小康生活。只要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山区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新生活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山区工程学校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学校推介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