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唐启祥
(1.文山农业学校,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文山州职业教育模式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李梅1,唐启祥2
(1.文山农业学校,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针对云南省文山州近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困难,提出了通过创立品牌职业学校,完善政策引导的教育保障体系,多种形式办教育,利用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办学层次等意见建议,以期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农民素质;发展模式
贫困地区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在贫困地区中占较大比重,由于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等因素,导致地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需要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通过职业教育让人们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贫困地区要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州下辖的一市七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2008年首创了“送教下乡”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文山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有一定的特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典范。
文山州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用三种模式来概括:“三教统筹”模式、“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和“工学结合”模式。
(一)“三教统筹”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萎缩,文山州职业教育形势开始走下坡路。1997年底文山州有5所公办中专、1所技校、9所职高、3所农业初中,全部职校学生人数仅为10211人,招生人数比1996年下降了15%[1]。招生难、办学难、农业类毕业生就业难和开展农村科技培训难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文山州统筹规划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立“三教统筹”模式。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四种模式:一是渗透型模式,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劳动课和劳动技能课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开设;二是分流型模式,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进行初二、初三分流教育;三是附加型模式,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在普通初中毕业以后继续学习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四是复合型模式,即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
(二)“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
由于职业教育的弱质性,除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外,文山州各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与外界的联合,探索出“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该模式不仅形象具体,也符合职业学校办学的客观要求,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至2007年,文山州职业教育变革办学模式,采用订单教育办学方式,展开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广泛与外地大专院校、中职学校、企业实体合作办学,如与毛里求斯、上海、深圳、昆山、昆明等地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保送、就业等合同,输送职校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办学实力。
(三)“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2008年后,文山州职业教育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模式[1]。“工学结合”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开展“送教下乡”教学活动,安排教师到农村去培养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人才、经济能人等,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科技示范作用,把培养人才、科技推广与公司、农户联系起来,把教育同生产联系起来[2];二是学校积极和全国各地企业签订合同, 学生在学校的第一、二年中学习理论知识, 第三年由企业实训并在企业就业。学校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出路而且解决了没有实训基地的问题[3]。
(一)“三教统筹”模式的优势
通过 “三教统筹”模式的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得以全面发展,并解决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存在的专业重复建设、办学条件差、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的问题,使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得以理顺,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规模,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逐步扩大并协调发展[4]。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政府的统一筹划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客观要求。
(二)“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的优势
“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立足资源优势,针对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实践实验,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改革了招生制度,放开招生时间实行全年招生;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的适龄青年入学,并取消学生的年龄限制[4]; 2007年,文山州中等职业学校(含私立)达32所,乡镇成人技校达80所,农村综合初中8所,村级成人技校261所,在校生规模达18659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生规模之比为1:0.51[5]。现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跨越州县乡三级的职业网络。
(三)“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技能训练,交错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做到厂校联合、产学结合,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无见习期,解决了实训基地的问题[6];二是解决了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仅2012年间文山州工学结合模式的学生达1万人[5]。目前,已形成“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格局。
文山州的职业教育在实施三种办学模式中,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职教育比重偏大,缺乏高职人才
目前,文山州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小学文化的层次主要在农村,农民多数属于体力型、经验型的农民。至2012年底,文山州的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共计7 所,县级职业高中8所,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有36929人,约占高中阶段学生比例30%,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6352人,占学生总数的98.4%[5]。2008年三鑫集团筹资建立了文山州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三鑫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577人,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6%[5]。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文山州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实用人才重要阵地。
(二)职业教育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薄弱
文山州有许多由普通学校转制的职业学校, 教师主要是由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文化课教师组成。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教师很少, 有些学校几乎没有。由于缺少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教师, 许多课程由黑板教学,职校学生在校学到的技能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弱。所以,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学效果比社会上举办的短期培训差,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从表1和图1的数据来看,文山州原有职业学校校舍有限、设备有限、教师有限,学校建筑面积、固定资产等方面的生均指标较低(见表1),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教师较少(见图1),中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状况限制了其提高办学层次[6]。
表1 2012年间文山州职业教育硬件设施情况
图1 2012年文山州职业学校教师情况
(三)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2013年初文山州进行了教育资源整合,建成了文山州职教园区,将文山农校、文山财校、文山卫校、文山技校、文山民职校、文山州工商信息管理学校等六所中职学校搬迁到园区。整个园区规划3.0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办学规模4万人,现已建好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师生总人数1.1万人[7]。职教园区的建成解决了原有学校教学设施、后勤设施落后的现状,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但由于各校法人主体未变,财务相互独立,招生各自为政,教学各自分块,学生管理各行其是,重复专业多,个性专业少,缺乏整体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管理,导致园区整合力度不够。
(四)缺乏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
文山州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如农业专业缺乏实验地,工业专业缺乏实训场地及设备。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但由于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很大投资,而贫困地区财政困难,无法完全自主解决资金问题。所以, 贫困地区职校学生实训和具体操作指导主要靠实习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加上职业教育建设软硬件设施薄弱,不少实训课程只能在黑板上讲授,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有限[8];由于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缺乏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缺乏可行的模式来运用,能力不高, 就业率低,没有专业特色。职业教育本身缺乏特色是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其认可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8]。要转变民众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认识,必须创立品牌职业学校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五)城镇化水平低对农民素质的负面影响
2013年文山州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76152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城镇化率约为33%;人均GDP为8669.7元,是云南省的倒数第二名[9]。每万人中具有中职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6.1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3.1%[9]。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文山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传统的生产观念使农民处于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延迟了农民素质与农民个体发展整体质量的提高,对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0]。
文山州职业教育经过了一个从部份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艰难发展过程。根据文山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状况,以及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作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从六步走:
(一)特色立校,创立品牌职业学校
贫困地区的教育部门应根据学校管理的地域优势,按照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要求,协调、指导职业学校和特色专业进行品牌设置,减少重复和较差的专业,以专业的特点为依据,对品牌职业学校进行创建。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品牌职业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应比其他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优势。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学中结合传统专业对工人和农民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专业,发展市场急需的新兴专业[11]。
(二)完善政策引导的教育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要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一是法制保障。面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立法规范各级政府的职能及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 使各方面的利益依法得到保障,从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能力[12];二是人力资源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采用各种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的措施,如岗位轮换、外出学习、继续教育、自学考核、任职资格考核等,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质量[12];三是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除各单位原有财政拨款外,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 汇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共同支撑职业教育体系[12]。
(三)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公私结合办教育
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在贫困地区中占较大比重,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借鉴文山州“上挂、横联、下辐射”模式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同时开发社会上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建立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专项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体系[13]。同时,鼓励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职业教育领域,并鼓励社会合作办学,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一主(政府)多元(全社会)投入机制,在市、县、乡、行政村建立行政职能与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服从州(地区)级职业教育的管理,构建公益事业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13]。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要将贫困地区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民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农民[14]。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不动产信息登记及抵押等相关政策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才能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有序地转移到城镇。而只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在居住、生活、求学、就业等多个方面创造巨大的经济需求,才能实现农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快速转移。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办学层次
一是培育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德育为先,以质量为基础,以能力为根本的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等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一线管理人员和大量的熟练工匠[15];二是赋予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限,通过教学与实作能力的质量提升,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高、中、初三种类型的教育层次,使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16],才能满足贫困地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促进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文山州政府志(1996-2007)[G].文山州政府志编撰委员会,2011:475-483.
[2] 王晓飞,孙志河,史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68.
[3]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7-10.
[4] 曹晔.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近三十年办学经验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60-65.
[5] 文山州统计年鉴(2012年)[G].
[6] 文山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十年文集(2001-2011)[G].
[7] 文山州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G].
[8] 汤胜民.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和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5(12):72-74.
[9] 参考资料:文山州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培训“十二五”规划[G].
[10]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4):116-124.
[11] 鲁昕,董洪亮.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5-05-21.
[12]翟翔,马凌波,冯狄.职业教育模式下多元化成人体育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50.
[13]周波.构建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能力的有效模式[G].湖湘三农论坛,2009:518-522.
[14]郭智奇.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教育体制与政策,2011(6):52-53.
[15]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16]肖毅,陈晓.探索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0(7):34-37.
The Enlighten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Pattern in Wenshan Prefecture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pressed Area
LI Mei1,TANG Qi-xiang2
(1. Wenshan Agricultural school,Wenshan 663000, China;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In this paper,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reating the famous brand occupation school, perfecting education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policy guidance, establishing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train the occupation farmers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s, directed at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Wensha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expects that it can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Depressed areas;occupation education;Developmental model
G719.21
A
1674-9200(2014)05-0117-04
(责任编辑 杨爱民)
2014-04-14
李梅(1971-),女,云南文山人,文山农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