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梅
(武警体工队 北京 102218)
女子拳击起源于1720年得伦敦一场女子拳击比赛,曾以表演项目入选1904年奥运会,此后再没入选奥运会。2009年8月31日晚,国际奥委会在柏林召开执委会正式确认女子拳击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届时将有三个级别的女子拳击选手出现在伦敦奥运赛场上。在2010年的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中,我国取得了这三个级别的1金、2银的优异的成绩。女子拳击发展到今天,运动技术、训练手段日益科学化,运动员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使比赛中的竞争越来越紧张、激烈,拳击运动是瞬息万变的运动,在主观和客观因数的影响下,运动员参加比赛会出现不同的竞技状况,不同的竞技状态使其运动员取得的成绩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比赛不仅仅比的是技战术,更是心理上的较量。因此运动员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除具备良好的技战术外,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在比赛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运动员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中枢神经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变化,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这一系列变化是运动员赛前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竞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参加2012年世界锦标赛赛前的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调节最佳赛前心理的方法及合理话得建议,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提供理论借鉴,并期待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女子拳击运动是一项新兴的运动,对心理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统计资料和数字。但从我们开展的其他项目,如跆拳道、田径、击剑等项目的相关研究调查,以及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中可以借一些方法和理论。
郭清华在《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中指出跆拳道是一项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对抗性运动。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战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跆拳道的高难度连环动作,通过身体各器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严密配合是很难做到的。而往往有些运动员这方面欠缺,在比赛中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严重失误,影响了比赛成绩,造成终生遗憾。由此可见,对运动员进行合理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1]。
万艳红在《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研究》一文中结合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实践,论述了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目的、内容,阐述了心理技能训练对教练员活动能力的依赖性。认为客观上的困难决定于某一田径项目的特点,主观上的困难取决于大学生运动员队比赛、训练的态度,提出意志品质的知识有利于帮助教练员制定更具体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应该善于在训练中采用心里预防和心理卫生措施[2]。
黄霞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认为赛前心理状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训练实践,对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及其成因作了探讨[1]。
胡万江、王群在《击剑运动员技术水平与赛前心理训练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击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法,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2]。
乔建平在《足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中认为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之间不仅仅是技、战术水平的较量,也是心理因素的抗衡。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进行研究、探讨[3]。
陈坚达在《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其赛前心理训练方法探讨》中指出赛前的心理问题往往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失调、变形、丧失信心。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水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就需要教练员较好地了解和掌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赛前心理训练和指导[4]。
郑伟、陈炫静的《广西大学生足球代表队赛前心理分析与调控》通过对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问卷调查研究,揭示了赛前心理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当中,且直接影响技战术水平发挥;运动员赛前的主要表现是兴奋、紧张、冷漠等,产生积极、矛盾和疲惫相应的心理。为适应比赛必须进行赛前心理调控[5]。
罗伯特、N·辛格、李京诚、张力为对《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运动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服务于优秀运动员创造最佳运动成绩;另一方面促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效益。为帮助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目前研究的重点是:(1)信息负荷和认知过程;(2)运动心理技能训练;(3)成就动机;(4)练习条件、指导方式和学习方法;(5)心理特征;(6)对生活的适应;(7)伤病问题;(8)人际交往技能[6]。
表1 对女子拳击国家队10名拳击运动员赛前不同时间段分析如下
中国女子拳击国家队10个级别主力队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本文查阅大量有关心理方面和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进行筛选整理,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参考了同类型的问卷设计,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初步拟定了影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征询有关教练的意见,对初拟问卷加以修改、补充,最后确定正式问卷。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在参加2010年世界拳击锦标赛赛前的心理状况,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3.2.3 访谈法
对我国女子拳击教练带队参加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的陈涛教练进行专访,了解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赛前心理状态的调节方法,对此采访北京大学心理老师,了解如何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对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进行调节。
所谓赛前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进行一定的准备之后,在临赛前从技术、战术、身体机能、心理等方面所处的状态。最佳赛前状态也叫最佳竞技状态,应包括最佳技术状态、最佳机能状态和最佳心理状态。最佳心理状态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佳情绪状态。
在现代运动竞赛日趋激烈,各国运动员实力差距愈来愈小的情况下,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血糖水平等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运动员赛前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稳定是技术稳定发挥的重要保证。情绪是由人体内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内心感受,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情绪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情绪的改变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情绪不仅影响人的肌肉活动,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意志行动[1]。
由于运动员的个体特点不同,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种。
4.2.1 赛前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底,又表现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
每个人参加比赛的动机是不同的,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比赛中的动机也不同,由于动机的差异,每个人在比赛前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每个运动员都想在比赛中战胜对手,有良好的动机运动员根据自己的实力分析对手的情况,确定符合自己的比赛目标,在比赛中容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情绪的稳定。而有些运动员一心想夺冠,把比赛仅限于满足自己的要求或不考虑比赛任务,盲目自信,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不少人都会因求胜心切,忽视对自己情况的具体分析,害怕失败而嫉妒紧张,呼吸短处,心跳加快,注意力下降,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4.2.2 赛前激活障碍
在赛前使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机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胜利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底、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自信心是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因为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或预料愿望一定能实现的心理状态,自信心能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励运动员顽强的斗志。反之,无信心则会造成心理过程的混乱,从而导致比赛失误。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失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的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运动员参赛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很多,其中运动员参赛中的失败经验是影响自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失败的情况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成为心理上的障碍。
4.2.3 赛前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能达到,他们往往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自己。一场比赛的胜利和失败,不仅受到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天气、器材、场地、观众、裁判等,这些外界干扰在每一场比赛中,无时不在运动员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得赛前情绪。
4.2.4 赛前伤病和疲劳障碍
伤病疲劳障碍是指在竞赛中,伤病对于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可谓如临大敌,运动成绩的提高,本身就是身体极限负有极限的超越,在这种超极限的竞争中,要想避免绝对的伤病是很困难的,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受伤的部位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表现出担心害怕,心理负担加重,不敢全力以赴进行比赛。许多优秀运动员都经历这种忐忑不安的赛前情绪体验[1]。
由于比赛消耗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技术动作使用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嘈杂的体育比赛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音、场地器材等引起心情紧张疲劳、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4.3.1 主观因素
比赛动机:所谓动机主要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参加比赛的需要、愿望、意向等基础上形成的促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内部动力,称之为比赛动机。
比赛目标的确定:比赛的任务和指标要订得合理并且要为运动员本人所接受。
比赛信心:除了动机和目标对竞赛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外,比赛信心的建立对竞赛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信心是平时的科学训练、技术的熟练掌握、丰富的比赛经验,尤其是以比赛成功感受为基础的[2]。
注意力的集中和能量的储存: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和精神很难保证一个良好的竞赛状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进行的比赛上,就可以防止能量的过多消耗,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但是注意力不能过早的集中以免真正在比赛时产生精神疲劳。
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运动员不可能活在真空里,也不可能在完全符合自己预想的环境条件下比赛。如果运动员对场上出现的一些突如其来的刺激和干扰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话,则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和道德修养运动员具备坚强的品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困难的情况下战胜胜利。
4.3.2 客观因素
竞赛的规模及运动员面临的任务。一般来说竞赛的规模越大,面临的任务愈重要,运动员赛前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和深刻。
参加竞赛双方成员的实力对比。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时,运动员会很少产生紧张。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形成相持局面,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就会达到最高强度。
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和比赛经验。平时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赛前会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对赛前情绪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缺乏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和预测比赛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精神负担和焦虑,以致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场地、器材、气候,社会心理环境等[1]。
通过对10名女子的赛前心理调查分析,约有57%的运动员,在赛前二周会出现赛前伤病和疲劳障碍,约有25%的运动员,在赛前1~2天会出现赛前机动障碍,在赛前1~2h和赛前10min出现激活障碍比例和赛前攻击障碍比例分别高于其他两项,分别占到了45%、29%和25%、34%。这说明离比赛时间越短,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反应会越大,因为在赛前最短的时间内大脑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大脑会考虑与比赛有关的很多事情,对大脑的刺激很大。但赛前状态出现过早或过晚对竞赛成绩都不利。从产生的原因来看,与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大型比赛经验、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及个性特点有密切关系。(见表1)
赛前心理训练也称短期心理训练或心理调整训练。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运动员在以往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学会多种调节方法,每个人又可能有不同的习惯,可根据个人认同的有效方法予以调节,为更好的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赛前心理训练在拳击训练中是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运动成绩,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拳击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并掌握一定的心理战术,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除了技战术训练外还要研究心理战术训练作为拳击运动员训练的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一些方法,下面结合实际就拳击运动员心理战术训练发表一些浅见。
4.5.1 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包括转移注意力训练、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赛前准备按摩,保持情形的头脑和充足的体力是赢得比赛的先决条件。
转移注意力训练: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需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高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力。
肌肉神经反复送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手到胸、腹、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能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1]。
赛前准备按摩:《内径》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按摩手法急缓,用力强弱,按摩时间的长短,对人体的机能和神经系统的作用不相同。一般来说,时间较短频率较快的重手法为“补发”,对神经系统有引起兴奋,起“补虚”的作用。可以作为运动员临场时准备活动的补充手段;时间较长,手法频率较慢的轻手法刺激为“泻法”,有抑制“泻穴”的作用,有助于消耗比赛中的疲劳,便于恢复体力,也有助于抑制运动员的亢奋情绪。因而在运动竞赛中,具体实施按摩手法时,应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心理状态,分清“虚实”,选用有效的手法,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4.5.2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包括参加竞赛、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紧张情绪会导致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不良,直接影响比赛成绩。
参加竞赛: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极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动力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这种状态可有抑制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恐惧心理状态,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大类,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和有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等。据访谈法了解到教练员一般在赛前,如知道对方的情况,先找几个相当的陪练运动员,模仿对手,然后在实战中进行练习克服对方的弱点。1999年中美对抗赛前,中方为了对付美国拳击手的重拳,特选擅长拳击的选手当陪练,陪练模拟美方拳击手的特点,专用拳法进攻对手。实践证明,中方大获全胜,效果显著。语言图像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和图像进行模拟训练,如描述未来比赛的情形、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彩等,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干扰,从而产生赛前的焦虑状态,这在他们中的影响很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利于比赛运动员心理稳定发挥出平时的水平。
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情绪对比的转移是要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使,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联系、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3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包括赛前分析、心理疏导法、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增强性的自我训练。增强竞赛信心有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比赛的结果[1]。
赛前分析:运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祈祷激励的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心理疏导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趣,提高记忆力。
结合赛前测验进行心理训练: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状态。这种方法可使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的有时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立在可靠的势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使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测验的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准确信心的自我训练: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的形象。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出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1)加强对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对稳定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提高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
(2)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状态的调节是获得比赛成功的前提。
(3)克服紧张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合理有效地协调比赛前后和比赛中的情绪,是顺利进行比赛的基本保证。
(1)在赛前应该掌握和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找出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应该结合实际的比赛任务制定比赛目标,以稳定运动员的情绪,激发运动员比赛的愿望和成功的信心。
(2)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内容,强化运动员对自己技战术水平的认可,帮助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心态。
(3)为了更好的适应比赛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可多方面的进行模拟训练,以及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心理调控等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稳定性,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应该把它结合在平时的身体和技战术的训练中。
[1]于德顺,高谊.拳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天生.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郭清华.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68-69.
[5]万艳红.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
[6]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7]胡万江,王群.击剑运动员技术水平与赛前心理训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6).
[8]乔建平.足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9(4).
[9]陈坚达.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其赛前心理训练方法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4).
[10]郑伟,陈炫静.广西大学生足球代表队赛前心理分析与调控[J].体育科技,2010(1).
[11]邱宜均.实用运动心理学[M].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1988.
[12]罗伯特,N·辛格,李京诚,等.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2).
[13]陈庆合,陆岩.对中国足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14]胡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1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0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