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广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2014-03-01 09:19:26周友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学院

周友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工程系,广东 东莞 523808)

探究广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周友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工程系,广东东莞523808)

基于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现代高职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基本定位,通过探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思路,开发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与中小物流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直接对应,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图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选取本院注射室2017.2~2018.2期间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12名。研究组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5.72±2.19)岁,护龄3~24年,平均护龄(13.57±2.69)年;对照组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5.09±2.32)岁,护龄4~23年,平均护龄(13.86±2.53)年,P>0.05,具有可比性。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4]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2):45-48.

G712

A

1674-9324(2014)45-0267-03

2013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CYQN2013003)

周友良(1982-),男,湖南衡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院掠影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