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

2014-03-01 09:19:22张艳菊张俊华何付丽李永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药专业

张艳菊,樊 东,张俊华,何付丽,李永刚

(东北农业大学 农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植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专业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培养目标决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1]。所以,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对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和优化,使植物保护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更加系统、科学,既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近年,通过多次组织专家及教师与用人单位座谈、问卷调查,反馈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比较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毕业生4年应修最低学分为169学分。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公选类、文理渗透类及艺术类等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此部分学生应修91学分。专业教育课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三部分,以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害虫生物防治和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为重点,主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使学生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中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部分学生最低应修78.5学分。此模块中每门课程均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998∶520。第三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农学基础、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公益劳动、军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毕业论文外,此部分累计33.5周,22.5学分。通过实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播种时期及方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正确识别和诊断田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了解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特点;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

二、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实验平台建设,近5年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等累计设备购置费用709万元,购置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28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18台,10万元以上设备8台,重点建设了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生态学、农业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杂草生物学和农药检测6个实验室。购买了有害生物显微观察及演示系统、快速蛋白纯化系统、智能型虫情测报灯、高速冷冻离心机、原位梯度P C 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光合作用测定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农药试验自动化施药系统、固相萃取装置等仪器设备。建设后在所有以病原和昆虫形态观察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达到每人一台显微镜,同时,配置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使很多微观的影像直观化,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过平台建设还开设了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环境学、农药环境毒理学等一些新的课程,使农药残留分析等实验课全面与国际研究水平及其分析检测技术接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使选修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学生真正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三、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实验内容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实验课。长期以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教师承担,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重复设置现象;而且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结合社会的需求而动态调整,许多课程多年以来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传统实验内容,陈旧滞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较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相对偏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疏于动手,不重视能力的自我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差。因此,通过组织教师研讨,调整了实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保留核心的基本技能训练,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验项目选择及开课时间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修改并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并按1.5倍比例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包括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百分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实验项目,在网上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申请,并与实验教师及实验人员预约安排实验时间。教师结合其实验或研究内容,进行实验指导。

一些实验课程如植物病理学大实验,探索式地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将实验课分成两部分,基础性实验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的内容仍以传统的形式上课;另一部分则以项目的形式改成选修,实验项目以课题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项目的完成。由指导教师给出若干个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选择1~2个项目,然后把选择该项目的学生分组操作,项目成员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设计,完成设计任务书,这些内容的完成需要学生协同完成,需要团队合作与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实验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教授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协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并保证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每个项目小组学生人数视课题内容分配,推荐一名组长,汇总实验中的问题,传达教师的要求,组织实施。该教学方法实施后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补充了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也满足了因人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2]。

四、改革教学实习模式,丰富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增设毕业实习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植物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学基础、植物检疫和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等实习内容。长期以来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以及杂草学教学实习只在学校周边对发生的主要病、虫、杂草进行识别诊断,而学生却是来自全国很多省市,毕业后也是在全国就业,因此对南方发生的一些病虫害一无所知。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甚少,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只是在实习基地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掌握一些作物栽培技术而生产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缺乏系统培训,对真正的生产实践不了解,日后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做到上手快,出现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现象。

因此多方筹集经费,尽可能地在多个省市进行实习,此外还对教学实习内容与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优化,将相互关联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实习有机地组织起来,实行联合实习模式,将现在的集中实习改为分阶段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发展情况,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实习经费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实习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既需要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又需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作物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学生在第六学期的5月一直到8月共12周时间全部进行生产实习。为了更好地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指导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习项目,增加了农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等生产实习教学项目,如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预测、粘虫发生趋势预测、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大豆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制订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在整个生产季节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也明确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

此外,根据近几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一些农药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院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增设了毕业实习,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为毕业生在毕业前提供农药生产与经销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实习机会,满足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强化毕业论文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科研选题以及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合作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每人一题,将选题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学生在大三进入实验室。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制,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3]。

几年来,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2):67-71.

[2]李永刚,文景芝,韩文灏.农科类实验教学中“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19.

[3]姜道宏,王满囷,魏友伯,李建洪,边银丙,黄见良,黄俊斌,王小平,侯明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96-300.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农药专业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中国三峡(2022年6期)2022-11-30 06:15:20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42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3期)2019-09-10 07:04:04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