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群众脸色的“黑脸”书记记辽宁省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

2014-03-01 02:10李功耀通讯员杨新军
人民公仆 2014年7期
关键词:黑脸书记村民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通讯员 杨新军

看群众脸色的“黑脸”书记记辽宁省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通讯员 杨新军

利用赴沈阳开会的机会,笔者采访了辽宁省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引起我采访兴趣的一是他建立的功业,二是他获得的荣誉,三是他与我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出身。属兔的徐占海生于1963年9月,网上“百度”的照片一脸沧桑,一看便是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模样。他扎根农村十五年,在穷乡僻壤干起了改天换地的事业。2003年以来,他先后获得一大串荣誉称号: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凭着在周坨子镇创立的发展奇迹,他让周坨子镇、新民市乃至辽东平原的农民兄弟,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瑰丽图景。

2014年5月12日,笔者从沈阳出发,冒雨行走近两个小时,来到新民市区。天竟晴了。其时已到中午,笔者在路边一家小餐馆进餐。当问起小老板和几位食客是否知道徐占海,他们都说知道:“他是个大好人、大能人,了不起!”小老板说着说着,竟骂了起来。他骂那些不为群众办实事,只会吹吹拍拍、喝大酒的昏官:“咋不学学徐占海呢?要有一半干部像徐占海那样,咱老百姓该是多大的福分!”小老板其实并非新民市人,在城关开店几年来,领受过徐书记数不清的好,都是口口相传的。徐书记没到他店里吃过一顿饭,但老百姓都说他好,能不好吗?“我在电视上见过他,一脸正气,一看就是个好人!”

“我当支书别无求,不富村民誓不休!”

在担任姚堡乡中腰堡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徐占海是法哈牛中学的体育教师,在省内小有名气,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体育教师”和“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98年3月,乡党委赵书记找到他,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改变了他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轨迹。这位书记在脑海里把中腰堡村的中青年逐一过了个遍,觉得只有徐占海能堪大任。于是动员他回乡,挑起村支书的担子。那是怎样一副沉重的担子啊!地处柳绕(柳河、绕阳河)地区的姚堡乡是新民有名的贫困乡,中腰堡又是贫困乡里的贫困村。全村耕地2824亩,330户人家,1160口人,欠了72万元外债,村里的状况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穷”。这里土地贫瘠,多风沙,少降水,广种薄收,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长期以来,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高粱。年轻劳力除了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别的门路。村民每天吃的是玉米面大饼,只有逢年过节,或哪家赶上喜事,才能吃一顿白米饭。好多村民住在低矮阴暗的土坯房里,窗玻璃破了,无钱换新的,只能钉上塑料布。原先的村支书,被天天登门要账或上访的群众弄得晕头转向,撂下挑子,说什么也不干了。这就是他的家乡吗?见过世面的徐占海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家乡还这么落后。他迷茫过、叹息过,祈盼有位能人能带领乡亲,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现在乡领导找到他了,那么,这个能人就该是他自己。骨子里不甘平庸、敢于迎接挑战的个性,使他辞去教职,丢下每年近九千元的稳定收入,回到村里走马上任了。刚开始,他脑子里全是问号:“干啥?咋干?失败了咋整?村民不信任咋办?”

站在村头的土坝上,徐占海暗暗告诫自己:宁可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乡党委和全村百姓面前,他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我当支书别无求,满腔热情解民忧。酸甜苦辣皆甘露,不富村民誓不休。”他立下了“身先以率人,律己以服人,量宽以待人,轻财以聚人,舍己以助人”的座右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走家串户,了解民情,把突破口定在发展设施农业上。

当时,对建蔬菜大棚这条路,许多村民并不认可,因为没钱,更怕赔钱。有史以来,祖祖辈辈的中腰堡人,哪个干过扣大棚的事呢?但经过找专家咨询和到发展较好的乡镇学习,徐占海胸有成竹,认定了扣大棚种蔬菜这条新路子。

一天下午,徐占海在村委会喇叭上宣传设施农业和养殖业,引来24个村民,这些人平均每家背负2万元外债,信用社不给贷款,亲戚朋友不肯借钱。面对村民缺少起步资金的难题,徐占海召开支部会,提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心棚”。他说:“党员干部要带头,为群众探路子,做样子,壮胆子。不肯担风险,不替群众谋出路,要我们这些干部啥用!”

支书一句话,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起跑线。会后,徐占海第一个把全部家当作抵押,为村民贷款,又动员其他干部和家属为村民担保。他所建立的风险共担机制,其实是向群众一边倒:赔了,群众费的是力,干部赔的是钱;赚了,群众揣的是钱,干部收获的是民心。看到徐占海“豁出去了”,大家鼓起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开局第一招就筹资近百万元。他领着大伙挑地块,购原材料,起早贪黑地干了一个多月,终于建起80个大棚。在中腰堡的大地上,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啊!

大棚盖好了,但怎么种、怎么管、怎么销售?谁都没有经验。徐占海带领党员干部到外地学技术,回村里攻难关,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为村民提供“保姆式”服务,从资金,到技术,到管理,全由干部负责。他组织村委会,统一引进种子,统一育苗,统一施肥,像打一场战役。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中腰堡的大棚蔬菜生产胜利在望,鲜嫩的西红柿、茄子,硕大的西瓜就要成熟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把棚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徐占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村民近30人到柳河沟等地参观,组织党员干部到山东寿光考察,到沈阳周边看市场。他定期请技术能手到村里办培训班,年年都有一拨拨外地批发商在他家吃住。然而,中腰堡的棚菜生产并非一帆风顺,风沙、雨雪等灾害,使徐占海和干部群众经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2002年春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八九级大风,风沙吹打得门窗呼呼作响。徐占海一骨碌爬起来,操起电话挨个找村干部,嘱咐他们立即到棚区,组织群众检查加固。不到二十分钟,五名班子成员全部到位。棚区内风紧沙虐,来势凶猛,有的大棚塑料被扯坏了,有的草帘子被掀了,到处一片狼藉。徐占海一声吆喝,大家就在风暴中干开了。村民姜玉山家的大棚被掀开,徐占海趴上去用身体压,一股风沙卷来,呼地一下把他掀起一米多高,又重重地抛出三米多远,他昏迷了十多分钟,忍着剧痛爬起来后又继续战斗。那一夜,他被摔了四次,身上被铁丝划了七八道口子。直到凌晨4点半,风势减弱,棚区安全了,他才和村干部回到村部。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脸上、身上全是沙土,还有被刮伤的血迹。几个干部抱怨:“跟你当干部,遭的什么罪呀!人家知道吗?领情吗?”徐占海劝大家:“创业哪有不遭罪的,真要让群众挣了钱,过上好日子,咱遭点罪也值啊!”

棚区春秋怕刮风,冬天怕大雪,所以徐占海格外关注天气,只要预报刮风或下雪,他就高度警惕。有一年正月,沈阳地区下了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雪。一听到预报,徐占海就带领干部到棚区,嘱咐大家赶紧做准备。那天,他高烧39度,在棚区忙了一天,歪歪倒倒的,打了一晚上点滴。第二天一大早,又爬起来到棚区扫雪,女儿拦着不让走,还拿出相机,含着泪说:“爸爸,我给你照张相吧,让你自己看看‘干活不要命’是啥样!”但他不能不出去!“雪积得太厚会把棚子压塌的,棚里可是刚刚成熟的蔬菜啊。真要塌了,咋整!”

迎着暴风雪,他踉踉跄跄地走出村子,竟掉进一条被积雪覆盖3米多深的壕沟。幸亏他摸到了一个大树根,费了好大劲才爬上来。要是没有那树根,茫茫雪原下的徐占海不被憋死也得被冻死。那么也就没有他后来在柳绕地区留下的创业故事了。

徐占海爬上来后,一步一拐地来到棚区,帮村民除雪,足足干了一整天。回家后,他躺到炕上继续打点滴。第二天,照样带领党员干部到棚区。这样奋战了三天两夜,终使这场大雪没有给中腰堡带来太大的损失。

在尝到80个大棚的甜头后,中腰堡又发展大棚2800个,棚菜户100户。每个大棚年均收益在2万元以上。为了鼓励村民扩大生产规模,突破发展瓶颈,徐占海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村民筹措资金近百万元。这些资金投下去,累计发展棚菜1000亩,其中暖棚200亩,冷棚800亩,西瓜、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他还组建了4个村外养殖小区,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70户和个体运输户60户。

一个几年前还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村,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农用车、高档家电都普及了。由于开发性农业、养殖业、个体经济迅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增,不仅化解了全部债务,还有了数额可观的存款。全村99%的农户都有致富项目。他的努力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戴、组织的认可和好评。荣誉纷至沓来,但他并没有满足。“能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那样的好日子,目标还远着呢。咱不能松劲!”徐占海说。

“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

2008年4月,徐占海被提拔为周坨子镇党委书记。一个外乡的村支书执掌这一职位,很多人心里不服:“咱周坨子镇没人了?他徐占海再能耐,也是个村支书啊。”

初到镇政府报到时,徐占海倒吸一口凉气,政府大院的围墙倒了一半,房顶上还有几个窟窿,下雨天得用塑料布盖上办公桌,才不会淋湿文件。整个镇政府只有一台电脑。本来,周坨子镇条件差,徐占海是有心理准备的。这里土地贫瘠,种植结构单一。全镇133平方公里,4653户,1.63万人,人均收入不到4500元。领导委他以重任,显然看中了他在中腰堡干出的成绩。但那是一个村啊,现在他管理的区域、服务的人口,比中腰堡大几倍。何况,与他搭班子的成员,都是“老机关”,对他采取不靠近、不合作、冷眼旁观的态度。徐占海想借鉴中腰堡的经验扣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在征求意见时,镇村干部一个口径:“别弄了,没人扣,老百姓都不愿整。”

真是这样吗?徐占海明白,带领一镇人创业要比带领一村人难多了。不但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一些群众心里也有“小九九”,担心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村支书出身,没后台,没资源,跟他干,真要赔了咋办?

“咋办?脚踏实地地干!”徐占海相信,只要符合群众利益,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他从一个“通讯员”做起,早上6点多到单位,打扫卫生,清理厕所,然后徒步到各村走访。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都纳闷,哪像个书记,一天到晚往村里跑,脸晒得黑黑的,活像个“包公”。“葫芦里卖的啥药啊!”但两个多月之后,他组织召开了班子会,把周坨子镇发展的路子定位在棚菜生产上,决定选择没有外债的韩坨子村作试点。一些干部不理解,不假思索地表示反对。他们不知道,徐书记已作了充分的调研。徐占海清楚:在政府部门当一把手,不拿出点真功夫咋镇得住人呢?他的真功夫就是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绝不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

徐占海本来有车,他不坐。他知道,“群众看你从轿车上下来,认为你是官儿他是民,就不敢跟你讲真话。我本来是农民,坐在车里,脚不沾泥,能干啥呢?”他一走就是一整天,渴了饿了,就到临近的小卖店买瓶矿泉水、买个面包垫垫肚子,接着走。他在走访中,总是将老百姓的具体要求记在本子上,并写下他的体会与思考,使他的每个想法都有群众基础和现实依据。经过近三个月的走访,徐占海的脚步走遍了全镇38个村屯的每个角落。等他回到镇委会,组织干部开会时,大家发现他更黑了。由于话语不多,一张黑面孔,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威严。但他终于感化、带动了党委政府一班人。至此,说怪话、看笑话的人没了,大家都忙活起来了,开始凝成一股绳。徐占海体会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工作才能无往而不胜。”为此,周坨子镇第一次有了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战略: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用三年时间把周坨子打造成设施农业强镇。

在韩坨子建棚的两个多月,徐占海每天和村民泡在一起。1400亩暖棚眼看要建成了,结果还差一块资金,整个工程撂下了。村民们已竭尽全力,贷不到款了,徐占海愁得一宿一宿睡不着。这是全镇的首批大棚,如果建不上,群众致富的信心就没了。有天半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突然一拍床沿:“借!”弄得妻子摸头不知脑。随后,他找遍亲戚朋友凑够了180万元,全部投入棚区建设。这笔钱是徐占海私人借的,真要有什么闪失,乡亲们无非是白忙一场,徐占海就要砸锅卖铁了。他似乎没有想这些,借给他钱的亲朋好友也没有想这些。能让笔者释然的只有一个理由:大家相信徐占海,相信他的人品和责任心,相信他的能耐和拼劲。

2009年2月12日,天气预报说夜间有暴雪,傍晚就飘起了雪花。徐占海下班后直接去了棚区,坐在大棚里等着暴风雪来临。果然,雪越下越大,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徐占海召集全镇的干部跟群众一起清雪,放草苫子,忙了整一个通宵。

凌晨两点多,徐占海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来一看,已经有好几个未接电话,都是女儿打来的。电话接通后,呼呼寒风中传来女儿的哭诉:“爸,你感冒刚好,在冰天雪地干这么长时间。你不要命了,我还要老爸呢!”

好不容易天亮了。当他放完最后一个草帘子,正要起身时,头一晕,脚一滑,差点从四米高的棚顶摔下来。回到镇里,通讯员说他头上戴了个冰盔,这时他才感觉到冷。扯开衣服一看,汗水和融化的雪水已将衬衣湿透。

一夜风雪过后,棚区106个大棚无一受损。这一年,棚菜行情特别好。第一个种黄瓜的刘喜林,一个大棚就卖了5万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当刘喜林告诉他喜讯时,徐占海激动得热泪盈眶,立即赶到刘家,塞给他500元。刘喜林不解:“你咋还给我钱呢?”徐占海说:“这是我个人奖给你的。你开了个好头,我高兴啊!”

紧接着,安坨子村、苏坨子村、东炮台村、王甸子村都行动起来了,不到两年工夫,全镇已发展暖棚3万亩,寒富苹果和葡萄2万亩,冷棚1万亩,提前完成“321”发展目标。每个暖棚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201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由五年前的不到4500元增长到15000多元,是2007年的三倍多。在新民市24个乡镇的经济排名,周坨子镇由倒数第二提升到中上游。现在,群众致富的热情高涨,大家都在为实现“主导产业是棚菜,各业发展都加快,弯把犁杖挂起来,两把钥匙(楼房钥匙、汽车钥匙)兜里揣”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设施农业从规模化升级为标准化、示范化、品牌化,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徐占海说。

笔者到周坨子镇采访时,镇里的办公楼巍然耸立,早已不是几年前那种寒酸的模样。四层的米灰色大楼镶嵌着蓝色玻璃,国旗在大楼顶上迎风招展,庄严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楼,给人一种整洁明亮、大气现代的视觉形象。“为人民服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谐在公开中构建”几行大字映入眼帘。会议室里,挂着好几面锦旗,都是各村群众自发送给徐书记的。内容分别是“您辛苦了”、“老焦在世”、“尽职尽责关爱百姓,无微不至体察民情”。而徐占海办公室门口的标示牌上,刻写着他的工作誓言:“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

解密“周坨子奇迹”

不到三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3万亩,百姓生活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周坨子镇的发展成果,被媒体称作“周坨子奇迹”。徐占海的声名传遍新民、沈阳,乃至整个辽宁。

“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关键是发挥了镇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了群众致富创业的积极性。”徐占海这句话揭示了周坨子镇的发展奥秘,却淡化了他自己。

到周坨子镇任职后,为解决农民办事难问题,2008年8月,徐占海率先组建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采取一站式服务,镇设便民服务中心,村设(9个)服务站,屯和棚区设(52个)服务点,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镇里还安排了一台“便民服务110直通车”,让困难群众享受到“110”随叫随到的服务。镇党委开通了QQ群等网上交流平台。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10月,镇党委整合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每家每户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组建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退休老支书等为成员的平安协会,调解民间纠纷;精选6名退伍军人成立消防巡逻队,确保一方平安;各村组建老中青结合的“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公共事业管护员”队伍,将工作触角延伸到不同群体,促进了全镇的和谐稳定。

为锤炼一支务实高效的团队,徐占海提出,在全镇推行“四三二一”工作模式,“四”即产业发展“四个一”,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有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活动载体、有一套发展产业的服务举措、有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先锋队伍;“三”即活动保障三到位,制度到位、认岗到位、资金到位;“二”即为民服务两规范,规范为民服务,规范监督机制;“一”即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实行一票否决,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富民强镇目标。

镇人大主席王丽梅介绍,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个别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本领不强等问题,徐书记大力推行“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的机制。几年来,一个个致富能手被吸纳到党组织中。同时注重提高党员素质,激活农民党校,以讲党课、聘请专家辅导等形式,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轮训,打造讲政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骨干队伍。徐占海带领镇党委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30多名党员干部和20名村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各种生活难题。深化设岗定责,动员500多名党员在党务、村务监督、经济发展、移风易俗等方面的13个岗位上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

镇党委副书记荣晓梅说,徐书记注重开展“亮明身份争先进、立足岗位比贡献”活动,要求机关党员佩戴党徽,农民党员挂标牌,随时随地亮明党员身份,推出争创“党员服务窗口”、“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户”活动。镇党委每年对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和产业带头人进行表彰;同时每年进行两次“群众测评村班子、党员测评村支部、支部测评镇党委”活动,以党员、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在徐占海的带领下,2013年,周坨子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亿元,是2007年3.2倍;镇本级税收实现280万元,是2007年19倍;农民人均收入20086元,是2007年4.5倍。镇党委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先进党委”;镇政府荣获“辽宁省十大魅力乡镇”、“沈阳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徐占海也获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一系列荣誉称号。最令他骄傲的是,他被推举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履行基层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与全国各地代表共商治国理政的大话题。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书记!”

徐占海当村支书时,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张全村平面图,这是他自己绘制的。这张图上,住宅、耕地、棚区、林地、公路、河流、林带、果园、养殖区,标得清清楚楚。他给每户人家建立了家庭档案,详细记录各家的经济状况、孩子上学、家庭养殖、出外打工等情况。还有“便民服务卡”,卡的正面是干部的工作职责,附有火警、盗警、急救中心电话;背面是每位村干部的手机号。徐占海就这样用一张小卡片把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联在了一起。

对便民服务卡,一些村民原先并没当回事:“管啥用呢,做样子吧!让群众知道他们是干部!”但他们渐渐发现,徐书记的手机总是通的,只要有啥事,一个电话打过去,徐书记不管多忙,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即使他不在村里,也会让其他干部赶来处理。“好多人打过,管用!”“别看徐书记脸黑,但他血是热的,心是红的!”为此,村里一千多口人个个都有徐书记的卡片。有些村民干脆把徐书记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背得滚瓜烂熟。但卡片得好好留着,“那上面有徐书记的名字呢,不能乱丢!”

2002年春,村民纪志学买架材缺钱,电话打给徐占海,没好意思开口,后又拐弯抹角找到徐家。徐占海二话没说,自己凑了3000元给他。所谓凑钱,就是动员开小卖店的妻子往外掏。这些年,徐占海和妻子张春玲简直就是村民心目中的“及时雨”。支出去的钱不知啥时还,能还多少。其实,在徐占海心里,那是救急,压根儿没指望还。在妻子的记忆中,从小卖店里支出的钱,好多成了呆账、死账。大家看到徐书记好说话,一遇到困难就找上门来,好像徐家小卖店是大伙的储蓄银行。妻子有时不免嘀咕:“小卖店全给别人干了!”徐占海却不以为然:“我一个村支书,帮村民解决点困难,算啥呢!”

村民夏瑞臣右腿残疾,一天,他儿子打电话找徐书记:“我爸又病了,咋整?”徐占海立即——背人找车,把病人送到医院。没隔几天,夏老汉去世,徐占海亲自给老人料理后事,为亡者擦洗身子。由于死者右腿无法弯曲,多年没洗过脚,臭气难闻,黑乎乎的脚趾头几乎分不开瓣。徐占海把这双脚泡在热水里,一点点洗净,再为老人穿寿衣,操办火化。乡亲们说:“夏老头一辈子邋里邋遢,到死了才有个模样。多亏了徐书记!”

五保户王柏山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徐占海像儿子一样给老人收殓。那一夜,徐占海和已经冰冷的老人躺在一个炕上,炕头一个,炕尾一个。他说王老汉是孤寡老人,从来没人陪护。在他离开世界时陪他一晚,等灵魂升天了才不会觉得孤单。“徐书记是个奇人,敢和死人睡一个炕!”邻居们感慨:“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书记!”

村民王绍军患脑血栓,儿子媳妇又常年在外,家中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娘俩儿相依为命。家里有啥事都找徐占海,连缸里没水了也要打电话,徐占海抽空就去送水。王绍军去世时正值大热天,徐占海与几个村干部帮着料理。刚穿好衣服,逝者体内的污物流出来,沾了徐占海一手。徐占海再给逝者洗净,换上新衣。因为老太太一定要等儿媳和孙子回来后出殡,这一等又过了五六天,逝者的遗体已高度腐烂,污水流了一地,屋里弥漫着刺鼻的尸臭。到出殡时,没有一个人敢进屋抬尸。这时,徐占海大声招呼:“村干部和党员跟我进来!”就这样,他和几个干部将逝者抬出屋子,送往殡仪馆。按东北丧葬风俗,应该由儿子抬头部。徐占海便像儿子一样小心翼翼护着逝者的头。送完老人后,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人都不敢跟徐书记握手。

村民苏长江的媳妇受不了叮当响的穷,丢下七岁的儿子一个人跑了,家里剩下体弱多病的老太太和刚上小学的孩子。一天,小孙子陪老太太爬到村部找徐占海。老太太说身上疼得难受,没钱买药。徐占海立刻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给她,背着老太太把祖孙俩送回家,并告诉苏长江:“你家的事从今往后我管了!”从那天起,徐占海便成了苏家的常客。苏家吃的饺子、苹果都是徐占海送的;苏长江儿子吃的穿的、上学的费用,大部分由徐占海资助;苏长江没有挣钱门路,徐占海又帮他出谋划策,想方设法让他增加收入。在徐占海帮助下,由乡财政和民政部门出资,苏家告别已成危房的土坯房,搬进了翻修一新的瓦房;苏家的那口水井,也是徐占海请来井匠,动员党员干部每人捐资50元打成的。

2003年8月12日,村民宋建军外出干活时被车撞倒,当场昏迷,肇事车主逃之夭夭。村民打电话找徐占海,他立即赶到医院,一边安抚宋家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边找医生询问病人情况。当时需要押金2万元,宋家只凑了1万,徐占海立马赶回家,取了1万元交足押金。抢救一天之后,病人血压还是0。这时已花去1.4万元,宋的家人怕人财两空,提出“别再扔钱了”。徐占海却说:“再补两袋血,没钱我拿!”两袋血输完,终于出现奇迹,病人的血压逐渐回升。不久,宋建军能下地走路了,不但能生活自理,还能做些简单的农活。宋家老人一见到徐占海就紧紧拽住他的手:“是你救了咱儿子,恩人哪!”

2004年7月5日傍晚,村民王焕金和妻子路亚香来找徐占海。路亚香说自己得了喉癌,要动手术,可家里没钱。俩口子说着说着竟哭起来。徐占海找妻子商量,那眼神与其说是恳求,不如说是决断。张春玲左右为难。徐占海问他们能凑多少钱?王焕金说能凑五千,还差七千。徐占海当即表态:“你找我二姐借两千,说是我让去的。我再帮你借五千。明天去沈阳医大,我找医生!”

王家俩口子满意地走了,妻子张春玲却愁眉苦脸。她抱怨道:“我看你上哪儿借这五千块。咱家没有一星期没人借钱的,这日子还能过吗?全村三百多户你都管得起吗?”

“管得起得管,管不起也得管。我是书记!”说完,徐占海起身到别处借钱去了。

就在那一夜,徐占海睡不着了,妻子以为他“魔症”了,知道他是急的。作为贴心贴肺的妻子,丈夫的心思和苦衷她哪能不知道呢。她一边安慰丈夫,一边自我检讨,说着说着俩人都流了眼泪。徐占海愧疚地说:“这些年让你跟我受苦了。我的性格你了解,要是半路退缩,咋对得起领导、对得起大伙!群众这么困难,我这当支书的也不光彩呀!好在棚莱这条路走对了。大伙有困难是暂时的,等日子都过好了,我们也不用往外拿钱了。”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很少有人仔细掂量其中的深意和背后的故事。我们只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妻子享受着丈夫成功带来的荣耀,个别妻子甚至怂恿丈夫以权谋私,半夜里商量着怎么藏匿来路不明的财富。有几个成功人士为了群众利益会在半夜里唉声叹气,接受妻子泪水涟涟的检讨呢?

在中腰堡村、周坨子镇,不仅村民爱找徐占海,徐占海也常常主动找村民。村里有个懒汉刘希柱,混得家不像家,人不像人,要钱没有,要债一身,相了四个对象黄了两对。“年轻力壮的,老这么瞎混咋行?”徐占海觉得,刘希柱不是天生的懒虫,也想挣钱养家,但苦于没有门路和资金,左邻右舍看不起他,只好破罐子破摔了。徐占海感到有责任帮他打起精神,扶上正路。他找到刘希柱,苦口婆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徐占海说:“一个大男人,老人养不起,老婆娶不上,你不嫌磕篸,我还嫌丢脸呢。我给你借钱扣大棚,挣了你揣着,赔了我担着,条件就一个:你得好好干!”刘希柱见徐书记的话既刺耳又刺心,而且斩钉截铁,不容分说,他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不多久,徐占海为刘希柱筹借了7万元,组织村干部义务出工,帮他建了31个冷棚、1个暖棚。刚开始,刘希柱收不住心,一有空就溜到小卖店玩牌。徐占海几乎天天拽着他钻大棚,帮他操心出力,甚至他到哪里买材料都管着。这样盯了整整一年,终于使他走上了正道,一年下来,毛收入11万元,净挣4万,点着钞票乐得合不拢嘴。后来,对象一谈就成了,新房也买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次碰到徐占海,刘希柱像见到恩人,“嘿嘿”的傻笑中,带着感激和愧疚。

“离开了群众,咱心里就没有安全感!”

徐占海始终脚不离土地,心不离群众。他常说:“离开了群众,咱心里就不踏实,就没有安全感。”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徐占海“认干爹”的故事。在一次下乡时,徐占海结识了王甸子村一名老复员军人,叫史传伟。当时他唯一的儿子因癌症去世,留下他和老伴及三个正念书的孙子。老人为给儿子治病掏空了家底。“现在儿子没了,今后一家人咋活啊!”徐占海当即拜老人为干爹:“从今以后,我就是您儿子!”临走时留下1000元钱和自己的手机号,叮嘱老人有什么事尽管找他。从那以后,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徐占海都要给三个孩子送去学费和生活用品。无论风霜雨雪,都要抽时间看望二老。如今三个孩子两个大学毕业,一个大学在读。史家二老想单独生活,徐占海就在镇政府后边为他们买了新居。有时因为忙,徐占海没工夫看他们,老俩口就找到镇里来,说想看儿子。老人家还嘱咐门卫:“有机会帮忙叮嘱咱占海,别忘了吃药。不是小伙子了,身体是本钱啊!”

徐占海的办公室在镇政府三楼,北窗户斜对着老俩口的房子。晚上办公室灯一亮,老太太在自家的炕上看到了,就对老头说:“咱儿子还在单位呢。他该回家了。”老人惦记着徐占海,徐占海更把老人当亲父母。逢年过节,他总把老俩口接到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尽管老人家总不给他留面子,责备他不顾家,不爱惜身体:“你以为是一块铁啊!咋就不疼疼自己,疼疼俺儿媳妇呢!”

2010年10月的一天,苏坨子村李久全家意外失火。徐占海接到电话后,带领几个干部赶到现场。当时,房子上呼呼窜着火苗,最危险的是,着火的屋里有两个液化气罐。李家人怕气罐爆炸,躲得老远。徐占海拽过一条被子,在水桶里浸湿后往身上一蒙就冲进去,把气罐搬出来。在场的干部群众都捏着一把汗,嘴巴张成一个难以闭合的“O”字。几个干部说:“你冲进火里那一刻,真令我们震撼。在危机关头,你真像个家长!”

这些年,老百姓给徐占海这位“家长”送来了上百面锦旗,要是并排挂在墙上,得有一公里。周坨子镇会议室的奖牌、奖杯,那是近些年镇党委、政府获得的各种荣誉。关于徐占海个人的,他大都收起来了。记者看到的那几面锦旗,是镇党委秘书刘立军从张春玲那里磨来的。徐占海说:“摆出来干啥呢?工作是大伙做的。”

“群众有意见的事,咱不能做!”

徐占海在村里的老搭档、中腰堡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恩志清楚地记得,在徐占海当村支书前,村干部每天中午有一顿工作午餐,群众意见很大。徐占海上任第二天就废除了这顿午餐。一些干部不理解:“吃顿饭怎么了?别的村都这样!”徐占海说:“群众有意见的事,咱不能做!”他补充道:“今后家离得远的,到我家吃去!”刚开始,几个村干部真还到徐家吃午饭了,时间一长,谁好意思再去呢。慢慢的,干部回家吃午饭养成了习惯,不再抱怨了,群众对村干部的工作越来越满意了。

对个人利益,徐占海从不计较。他常说:“太自我的人,干不成大事,尤其不能带领群众做事。”2003年,按乡党委规定的工资标准,徐占海应得2.5万元,村主任应得2.3万元。这在全乡并不算高。该不该全拿?徐占海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本来,全额领取这份工资,合情合理合法,谁也说不出什么。但他想,作为领头人,对经济收入这一块,还是退后一点为好。他和村主任达成一致,决定各自少拿一万元,实际上只领取了全年工资的一半。这不是“大傻帽”吗?村民们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但徐占海明白,作为农村干部,只有少获取,多付出,才能建立威信。

2005年底,姚堡乡政府提出拨给中腰堡棚菜产业以奖代拨资金60万元,其中部分资金没及时到位。村里刺儿头张某酒后放言,说这笔钱让徐占海贪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议论纷纷。徐占海并不气恼,他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公开村务,还聘任张某和另一喜欢挑刺找茬的村民担任监督员。张某和监督小组经过认真查核,发现那笔以奖代拨资金确实没有全到位。他冤枉徐书记了,感到无地自容。徐占海安慰他说:“你不要有思想负担。其实,在利益面前不要轻易相信人,要相信制度。你的怀疑使我认识到财务公开和财务监督的重要性。你是在帮我呢!”

李恩志回忆,徐书记当体育老师时,也抽烟、喝酒、打麻将。当书记后,听到群众对一些干部的不良习惯不满,他警醒了,戒了烟,戒了酒,戒了麻将。他当干部这么多年,再也没沾过烟酒,没上过牌桌。他把自己彻底交给了群众,他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了,甚至不属于他家人。十多年来,他除了外出开会、办事等特殊情况外,都是早早到村部或镇委会的房前院后转一圈,七点半准时到办公室。在他的带动下,中腰堡村、周坨子镇的干部们都养成了人人守时的习惯。全村、全镇的群众都知道,要找徐书记,八点以前到村部或镇委会,九点以后到田间地头,无一例外!

到周坨子上任之初,徐占海就向全镇党员干部作出“勤政跟我干,廉政向我看”的承诺,并制成小牌牌放在桌上。他说:“机关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在看我这个‘班长’,我必须带好头,让大家看我是怎么工作、怎么为人的。领导干部在利益面前往后站,他的人格形象才能往前提。”

对于一些迷恋潜规则的人,调整或提拔干部,是他们寻租的好时机。因此,在周坨子镇干部的提拔任用上,有人放出话来:“没背景、没票子,想升官,没门!”徐占海不信邪,难道现在不是共产党执政吗?难道党的宗旨不是“为人民服务”吗?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他黝黑的脸上,表情严肃:“要什么背景?能力和水平就是背景,事业发展需要就是背景。我们选干部就看德和才,不搞歪门邪道!”五年来,周坨子镇先后有十余名出色的镇村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徐占海作为主要推荐人,没有收任何人一分钱、一条烟、一瓶酒。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句动听的口号,但在徐占海这里,却是硬梆梆的紧箍咒,是不可越雷池半步的铁律。本来,以他的人品,以他多年来积累的功德和声望,逢年过节,一些属下和乡亲登门拜访,表示点心意,无可厚非,但徐占海坚决不受。平时他的和蔼、宽厚,在这件事上却变得冷峻而严厉。也有一些干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来电话,说要到书记家坐坐,他“黑”着脸,一口回绝:“我家门口装有摄像头,如果谁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就开会放录像。”徐家门口是否真有摄像头,无从知晓,但时间长了,大家都自觉了。很多乡亲拿着自家的鸡蛋、猪肉等年货到徐家串门。能当场退回的,他坚决退回;实在退不了的,他就折算成高出市场价的现金给他们。一些乡亲不高兴了:“平日里没少麻烦你,赶上过年了,拿些自家的年货表示点心意,不值几个钱。你咋这么见外呢!”徐占海解释:“这是我的原则。平日里为大家做事,是应该的,我心里很踏实。如果收了你们的东西,我可就寝食难安了!”

对此,有人埋怨他不近人情,送什么都不要。徐占海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啊。我要的是群众长期得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12年12月6日,徐占海被推选为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并兼任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消息传来,干部群众的心都慌了,担心徐书记是不是要离开周坨子了。大家纷纷打电话找徐书记求证。徐占海的干妈在街上听到消息,连家也没回,直接跑到镇政府,哭着问:“儿子,你要离开周坨子了?不管妈了啊?”面对大家关切的询问,徐占海说:“周坨子是我第二个家。无论我到哪里,都会牵挂这里。”

“当干部,就是看群众的脸色行事。”

中腰堡村民、61岁的刘淑芹告诉记者,徐书记是独子。他出生时,父亲46岁,母亲38岁。母亲对他非常疼爱,他对母亲也特别孝敬。平时不论多晚回家,他也要到母亲屋里看看。但2002年7月,徐书记母亲重病住院20多天,他因为忙,只在医院照顾了两天,想不到老人家就在住院期间去世了。这给徐书记留下一生的遗憾。老人家去世后,他没给任何人发通知,但村里300多户村民都来了,50多位村民代表齐刷刷地跪在老人家遗像前磕头,泣不成声。起身后纷纷掏钱往炕上扔,大家说:“老太太不只你一个儿子,我们都是!发送老人的钱我们都有份!”但事后徐占海把钱都退还给了大家。笔者就此事问徐占海,他感慨:“就在那一刻,我感觉这些年没有白干,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接下来的话题有些伤感。言语中,徐占海的声音充满柔情。他说,十多年来,这么拼命干工作,说不累那是假话。特别是到周坨子这五年来,他没有休过一天节假日,没有陪妻子女儿过一个团圆年,而是守在棚区防火,走访困难群众和五保户。记得女儿结婚时,身为镇党委书记的他只在新民市郊的一个小饭店宴请了亲属。面对这寒酸的婚礼,女儿委屈得泪水涟涟。妻子张春玲也是敢怨不敢言:“有什么办法呢?他是书记!”

徐占海在一篇讲话稿中说:“我当干部这些年,就是看群众的脸色行事。群众笑了,说明事做对了;群众面带愁色,我就要好好检讨了。当我戴着党的十八大代表胸签,走进人民大会堂,听到雄壮的国歌时,真是激情满怀,攥着拳头发誓为党效忠,为人民服务。我想到最多的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永远有靠山,永远有力量!”

采访就要结束了。笔者问李恩志:“徐书记家在哪?”

“就在村委会隔壁。徐书记在镇里和市里上班,但还住在村里!”

笔者提出到徐家看看。李恩志说:“我领你去。”

出村委会步行不到五分钟,就见到挂有“徐家商店”招牌的一栋民居。进得门去,货架上的小商品虽也琳琅满目,但规模不大,比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谢大脚的超市小多了。徐家的生活开销,包括徐占海接济困难群众的支出,大多指着这店里的收入。徐家靠近一条柏油路,左舍右店,主卧室就在马路边,这是徐占海和妻子的卧室,也是他的客厅和书房。炕上除了被子、枕头,还有一些书。炕前一个木质沙发,就是他接待村民或客人的处所。这就是一位镇党委书记和市政协副主席生活的地方。要不是镜子下面徐占海与李克强总理的合影,不是那块与办公室一样的“厚德载物”匾额,他的卧室和普通农民的卧室没有任何区别。

张春玲并不觉得委屈,相反,她非常满足和幸福。“一个农村人,能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是啥荣誉啊。占海干的是大事。原先觉得他傻,现在看来,他值了!”

猜你喜欢
黑脸书记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黑脸琵鹭的魔法(上)
劝君敢于“唱黑脸”
闫永红:从“镀金书记”到“走心书记”
集书记
妹妹的黑脸
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