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韩秀琪
田野上的筑梦人
■ 本刊记者 韩秀琪
国家公务员局“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巡揽
他下田时间比农民还多,一付铁肩,担当着千家万户,一个梦想,让金色稻谷满仓。
出生在海盐、祖辈父母都是农民的王金良,1983年8月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后,分配到县农林局植保站,当上了植保技术员。海盐地处亚热带季风区,迁飞性虫害猖獗,流行性病害严重,一般年份的病虫危害造成的农业减产损失超过30%,严重年份甚至会造成大面积绝收。而县植保站承担着全县40余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防治重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和8万农户的增产增收。作为植保技术员的王金良,深感肩负责任重大,他刻苦努力,埋头钻研测报防治技术,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植保技术型专家,并于1995年12月当上了植保站站长,挑起了工作重担,一直在植保战线奋战了26年。
说起王金良的故事,要从2005年8月29日讲起,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整个杭嘉湖平原。随着跨太平洋的大气环流,造成整个长江流域褐稻虱虫害大爆发。在海盐县植保站监测点上,一盏测报灯下,伏着2.8万只褐稻虱。“当我把虫灾的检测报告传到省植保站时,
他们以为我把虫灾数字小数点点错了!我在电话中讲,这个测报数据是准确的,省植保站的人都很震惊,连连发问,不相信灾情这么严重!”县植保站朱晓群副站长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些激动,“当我们把拍摄的照片传过去,他们才相信。一盏测报灯的褐稻虱范围相当30亩左右,过去的年份,每亩有几百只已经是不得了。上万只?!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从没遇到过的。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把褐稻虱控制住,害虫马上繁殖后增加几十倍,全县的25万亩晚稻濒临颗粒无收的险境……”灾情就是命令,王金良发动全站技术人员,立刻行动起来,一场防虫保粮大决战开始了。
褐稻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每年通过大气环流,从东南亚与我国华南地区向北迁徙,这种害虫专门刺吸晚稻的基部,是晚稻的主要虫害,对产量影响非常大。而当时防治褐稻虱的主打农药“吡虫啉”,已产生了528倍的抗药性,失去了灭虫作用。情况万分紧急,王金良果断把各方力量组织行动起来,提出来“抗击晚稻褐稻虱,虫口夺粮保丰收”的目标,制订了“治四代、压五代、防六代”防治策略,选用“扑虱灵”等农药在害虫孵化初期,组织了四次大规模防治战役,死死压住害虫基数在每亩50万只以下,最终战胜了褐稻虱大爆发。在其他地区晚稻受虫灾大面积倒伏、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海盐县大灾之年却获得大丰收。全县25.81万亩晚稻,平均单产达到525公斤,而植保站6.5亩对比观测田则全部被虫子吃倒绝收。10月中旬,农业部专门派出了由褐稻虱防治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从北京一路南下,很难找到连片不倒伏的稻田,而海盐25万亩水稻几乎全部完好,未受到虫灾严重影响,实在难得。调查组的专家们站在海盐的田野上,看到那一片片晶莹饱满的金色稻穗,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他们也和农户们一样充满了欣喜,赞不绝口,对海盐县褐稻虱防控技术和组织抗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随后,王金良被安排在全国和浙江植保技术交流大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面对如此的强烈反差,人们纷纷发问,王金良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王金良说,这是“系统考虑”的成效。
“系统考虑”是王金良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王金良在研究褐稻虱防治时发现,在明朝胡震亨编印的古籍《海盐县图经》中,就记载了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爆发的褐稻虱灾害:“万历戊寅秋七月,有虫生苗间,细若蜉蝣蚁子,千百为群,即不食根节,不伤心叶,而一经其攒集,遂不复秀实,虽螟蟘蟊贼之祸不是过,田氓以苗虱呼之。”据专家考证,这是褐稻虱国内文献最早记载。由此可见,褐稻虱长期以来一直危害着海盐晚稻的生产,而且沿海地区重于内地,这与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大气环流有关系。因此,防治褐稻虱虫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作,每一次防治主打什么农药,兼治哪些害虫,王金良都要作周全考虑与安排,选准褐稻虱刚孵化时狠治,把害虫基数压到最低。在最艰难、最紧张的日子里,人们看到他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一遍遍查看,对比试验田的用药效果变化,时而心沉得像拴着一大石头,时而眉头舒展目露惊喜。40个日日夜夜,当看到晚稻从褐稻虱口中抢夺回来,一眼望不到边的晶莹饱满的稻穗,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丰收在望时,才高兴地松了一口气。
“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农业要么不出事情,一出事情,系统性问题就出来了。”王金良感慨,有一件事对他产生的影响非常大。1998年,浙江一些地方“伏草星”用下去,产生大面积灾害,造成水稻发黄,发僵,产量大幅度下降。仅嘉兴市就有10万多亩稻田受害,损失2582万元。有关领导批示:“一查到底,严肃查处”。
但海盐没有用“伏草星”。那时王金良正好在搞科技项目“沿海沙性土壤安全技术”,对除草剂进行破坏性试验,发现“伏草星”安全性能不稳定,并在田间试验中出现了药害症状。王金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立即提出不要使用“伏草星”,转而推广使用效果好、无药害的新除草剂——“田草光”。正是这个决定,使海盐绝大部分稻田避过了这场药害。
“我们搞生物学试验,靠‘系统考虑’解决问题,避过了这场灾难。”王金良事后总结,为什么1997年使用没问题,而1998年就表现出药害的原因。那是因为“伏草星”受到温度的影响,气温低时不会产生药害,气温高了就表现出来,正好赶上1998年气温很高就出了大问题。看着水田里僵黄枯死的稻苗,老百姓悲伤的情景,王金良与他的同事们觉得责任很重,更觉得农业技术试验研究的重要。
王金良发誓:让每一粒晶莹的稻谷都能收获到农户的粮仓里。于
是,他针对粮食生产上的关键问题,组织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通过试验研究,先后解决了“沿海沙性土壤地区安全化学除草技术”、“新农药取代甲胺磷防治水稻纵卷叶螟技术”、“水稻抗性褐稻虱防治技术”等难题,获得农业部丰收奖,省农业科技进步奖,省星火计划奖等30余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农药代替甲胺磷防治水稻纵卷叶螟”项目,有效解决了“甲胺磷”禁用后对口新农药这一全省关键性技术难题,使海盐县在浙江省内最早停止使用“甲胺磷”,推广的新农药平均防效达95%以上,农药生产性中毒下降48.57%,3年就取得经济效益1700多万元。
海盐农户说:“王金良为保粮食安全,为了老百姓增产增收,没见他有过一刻的空闲。”同事说:“他心系丰收,下田时间比农民还多,一付铁肩,担着千家万户,一个梦想,让金色稻谷满仓。”
做农民开拓创新的好帮手,为了绿水青山,引创业者先行。
2006年9月29日,在浙江省海盐县诞生了我国首家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当“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挂牌后,在场的30多名社员都很振奋,因为大家有了一个互助的组织。他们都知道“农业植保”这副担子有多重,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底,因为这个合作社的理事长是他们最信任的人——王金良。
“王金良是高级农艺师、县植保站长,我是个普通农民,以前是一个卖农资的小店主,在村里卖农药化肥。可与他没有距离。我们有什么事不明白,都要去请他帮着拿主意。”海盐友邦植保合作社理事张紧根对记者如数家珍:2005、2006年,沿海的农村劳动力很缺,年轻人不是开工厂、开店、经商,就是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去照看庄稼。大多数农家屋里只有老人和妇女,喷农药是个繁杂、很累的活儿,他们做不好也做不了。对这些问题王主任很了解,也很着急。经过深入调研,他下了决心把植保合作社搞起来。我们都加入合作社,成了社员。农户把植保的活交给合作社来打理,我们的业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农民的欢迎。第二年,社员一下子扩大到100多人,形成了病虫测报预警、农资连锁经营供应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了农业病虫灾害保险。
2006年秋天,全国首家农业植保生产合作社在海盐诞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北京。当时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得知此事,特地带领20余名学员一起来到海盐调研,实地调查后,他说:“海盐先行创建的植保合作社,推进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这是全国农业植保发展的方向”。2007年,在四川召开的全国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研讨会上,王金良代表合作社做典型发言。同年,王金良又创办了海盐县友邦测土施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平台整合资源,开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由此,“海盐模式”推向全国,“绿色植保”与“植保社会化”引领了新一轮现代农业的新跨越。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推广植保“三新”技术,即新农药、新技术、新药械,使病虫害防治效率提高5.2倍,防治效果提高15%,农药成本下降22.3%,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的目标。
2008年,王金良又转战农技推广战线,担任了县农技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继续发挥着领军作用。他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基础上,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王金良在秦山镇庆丰村搞了一个“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推动土地有序流转”的试点工作,第一期流转了土地600多亩,合作社来做,全部用机械化作业。创造出土地托管农业全程服务模式,破解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性课题。
张紧根自豪地说:“在王主任指导下,流转土地得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连锁反映,仅我们合作社社员就流转了1万多亩土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要求流转。我办的家庭农场已经接管1000多亩土地,如今,我经营打理的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生长的是绿色优质稻米。”当时,夏宝龙副书记、省农业厅孙景淼厅长来到海盐实地调研考察后,对农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久后,王金良被评为浙江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的典型,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去作,开拓创新,实干前行,创出一条农业发展的绿色之路”。王金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个个以“友邦”命名的现代农业主体纷纷诞生。“友邦”,就是要做农民的好朋友、好帮手,这是王金良起的名子,也是王金良发自内心的心声。如今,做农民的好帮手,已成为合作社每一位社员的实际行动。王金良和每一位社员都有一个共同期盼:要实现“绿色效益”、“绿色人气”、“绿色品质”。
2010年,在王金良的推动下,友邦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与嘉兴农科院合作,建立“优质稻米研发中心”,接管流转土地3800亩,带动种粮大户1.2万亩,进行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开发。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问题,研发中心在嘉兴市姚海根育种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开发出国内第一个重金属低吸收的优质稻米新品种,经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汞、铅含量均为零,镉含量0.009毫克(比标准低20倍)。在此基础上,又新建成年产3万吨级的“友邦米厂”,加工南北湖牌珍珠香稻米,珍珠香大米先后在第九、第十届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两次荣获金奖。口感和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市民的喜爱。
2010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全面推动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委一位副主任将文件转发给王金良,并郑重地写到“金良代表----此文件是在你的重要建议下形成,今寄你阅存”,以示致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王金良长期关注推动绿色有机肥产业的发展,认为顺应时代就要发展健康绿色农业,其中发展有机肥是关键一环。2010年,作为时任省人大代表的王金良为此专门提交了代表议案,在广泛实践积累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机肥生产与应用具体有效的实施建议,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建设绿色生态农业起到推动作用。
王金良不仅能实际操作,更善于从系统考虑进行顶层设计,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型农技专家。动意、策划、设计、指导、操作,他精于在全程系统思考上形成行动,干在实处,起于当下,善作善成。
2009年上半年,在王金良鼓励扶持下,催生了一家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海盐友邦生物肥料有限公司。这家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建在生猪高密度养殖区域内,通过对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5年多来,“吃进”猪粪15万吨,“吐出”酵素肥3万吨。生产的“友邦”牌有机肥成为市场供不应求的畅销“精品”。
生物有机肥厂的起步十分艰难。当时嘉兴已有19家有机肥厂,生产的产品很难卖出去,造成大部分猪粪没人收,流到河道里,严重污染环境。明知这道题很难解,但王金良迎难而上,弃老路,创新路,闯出一条差异化的“精品”之路。王金良带着有机肥厂的创业人王文峰,找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专家合作,采用酵素菌新技术,研制开发成功高效活性酵素有机肥,其养分超国家标准1倍以上,用到哪里土地“肥”到哪里。
在开工的前几天,工厂里的生产人员和领导都是新手,王金良就亲自上阵,直接参与操作。此时正值9月,天气闷热,车间里恶臭满篷,王金良一连干了四天。工人几次劝他离开厂棚作坊,王金良就是不肯,说:“只有我自己做了,才有感觉,知道怎么把握。”
“看着他每天都汗流浃背,连短裤全都湿透了,我真的心疼啊……由于生产发酵时,臭味很重,他爱人对我说,当时老王每天回到家中,他身上臭的不得了,衣服洗两三遍,猪粪味儿都去不掉!”王文峰至今提起创业之初的情景,仍然两眼浸着泪花,“王主任,他把我们企业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干啊!生物有机肥研制、生产,特别是销售困难,他都看在眼里,解决在前头”。王金良与农科所王所长一起找到葡萄种植大户和种水稻的农场主,一一宣传介绍,逐渐使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推广开来,很快就取得好的效果。使用了“友邦”有机肥种植的水稻、葡萄等农作物的品质都得到很大提升,“友邦”肥一下子成了热销产品。
现在每年10月前后的葡萄集中施肥期间,王文峰的手机就应接不暇。都是订肥料的电话,有时还打不通。有人埋怨他,王文峰说:“两部手机都在接电话,一上午电池就用光了!不是我不想接听啊!”大家都知道海盐“友邦”肥料好,抢都买不到,就找人托关系来买,有些人甚至都找到县长,希望通过县长帮助买“友邦”肥。“友邦”有机肥红火起来,带活一个产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猪粪的出路,保护了环境。
午后,温柔的阳光洒在一排排敞开的塑料膜大棚上,像伞一样遮着挂满了枝头的串串欲滴的葡萄,“看看这挂果的葡萄,多么密实,今年收成要比去年还好!”边走边对王金良说话的百合美生态农场场长陆建明笑得合不拢嘴。记者很好奇,几乎所有葡萄都是种植在露天土地上,怎么这里却给葡萄盖上塑料大棚?王主任给记者解释,葡萄怕涝、怕雨、怕湿,所以海盐都给葡萄撑起“伞”。
在葡萄园北边,记者看到一个大型沼液池,池液从管道直接输送到葡萄园。陆建明以前是一个养猪大户,从前年开始转型搞起了生态种植园。他的家乡位于海盐的西塘桥,与平湖市的曹桥、南湖区的凤桥三县交界。由于以前高密度养猪,猪粪污染严重,人称“猪三角”。陆场长告诉记者,这个1500立方米的大型化肥液池,将猪的尿液收集积存发酵后,转化为沼液沼肥,再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农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也节约用工成本,同时对提高葡萄的品质大有益处。
百合美生态农场转流了468亩土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成了生态农场场长。一个养猪技术能手,怎么转变为生态农业的领军人?
王金良对记者说:“我们的初衷是让他养猪减量,搞生态循环农业,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是从整个生态系统考虑出发的。”
陆建明坦言:“这个过程遇到问题很多,缺资金,缺人工,缺技术,我一直是养猪,种植这块不熟悉,转弯很难。碰到问题,我就找王主任,是他帮助解决了难题,让我心里有了底气。自己养猪场粪尿全部处理用作农家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农产品品质又好,去年50亩葡萄的产值一下子卖了92万元,大豆、松花菜、茭白等蔬菜收入80多万元。转型种植业如果真的做好,与养猪比一点也不差!”。
王金良给记者介绍,农场已初具规模,生猪减量转型后前景光明。
“那片猪舍还要拆了啊!”陆建明把目光投向河对面一片有些简陋的猪舍,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王金良告诉记者:“按照省里‘三改一拆’规定,违建猪舍按照规定必须要拆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倒逼着产业转型升级。以养猪为业的养猪大户陆建明,从2012年存栏生猪4058头,减到存栏2800头,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拆除违建猪舍1200平方米,还计划把剩余2300平方米猪舍全都拆掉”。
“我从来没碰到猪肉这么涨的,前天收购价才6块一斤,今天就7元一斤。你知道吗?就是这几天,猪舍没拆,猪没有卖,多赚60万啊!”陆场长对王主任说。
看得出陆场长是想让大家分享一下这意外的收获。但是,记者感觉如此的“舍得”不是小数啊!每斤涨1元钱,他就得到60多万的增收,与去年50亩葡萄的92万元收入相比,要算账的话,把那片猪舍拆除,损失不小啊!
记者有些同情陆场长的“不舍”,问他:“那片猪舍拆了,不养猪了,你能接受吗?”陆场长说;“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王主任劝过我,我信他的。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绿水青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舍得才是真得。王主任就是榜样,他呕心沥血,为了百合美生态园实现绿色之梦,不分黑天白天帮助我们,我们能不为美好的明天争光吗?!我会记牢习总书记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营造生态美放在心上”。
听着陆天明发自肺腑话,记者感慨,王金良,这个筑梦的前行者播下的一颗颗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把做事当作创造“作品”,自信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奋进前行。
从绍兴到嘉兴第二跨海大桥的海盐县西北出口驶出,看到路边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树木,树叶造型很美,像是由七片星组成,叉开的七角叶在阳光映射中,闪动着星星点点的光彩。王金良告诉记者,这是一片由美克斯彩叶树种精品园种植的美国红枫树。500亩彩叶树种的示范基地,有美国红枫、北美飘香、加拿大紫金等。从2011年10月起,已经培育健壮苗木10万多株,林中套种了100亩中草药半夏,同时还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彩叶树园的负责人徐志明是一位从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留学归来的农业专家,他与王金良曾是浙江农业大学的同班同学。
一见面,徐志明告诉记者,他从2003年就开始引进了以美国红枫为代表的彩叶树。随着城市绿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彩叶树越来越受欢迎。徐志明从国外引进了30多个树种,经过检疫、试种,保留下来的适应性比较好的不太多。是王金良说动他来到海盐建设大农业精品园的。建园500亩土地是从县土地中心流转过来的,组建了美克斯园林植物有限公司。从公司的建立、土地流转、技术支持,到项目申报都得到王金良的帮助,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彩叶树精品生态园的发展已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美国红枫夏天叶大碧绿,秋天色彩艳丽夺目。至今在北美洲一些国家仍作为一种高档绿化美化树,也是近几年我国引进珍稀彩叶树种之一。北美飘香树夏天绿叶清爽宜人,秋天叶片色彩多变。美国红枫每棵直径约10厘米的树,现在要卖到2万元一株,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前不久,嘉兴市长来看过,希望这块彩叶树的精品园,能成为从绍兴到嘉兴的一个标志性的彩色风景线,让每位路过海盐的国内外人士,都能享受到姹紫嫣红的绚丽风采。
更使人刮目相看的是彩叶树精质量好的种源,可大量地提供给农户种植。对农户来讲,当年种植就能产生效益。徐志明兴奋地说:“这个做法很受农民欢迎,因为种源有了,技术有了,销售也不用愁,大家都愿意做。对我们企业来讲,通过提供种源、技术和收购,这个林药间作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合作模式很有活力。”王金良很有感触,对记者讲道:“思路对头了,有了好的发展模式,效果就会倍增。”
这是一张彩色斑斓的“美丽湖品园的技术创新,运用美克斯的生物技术来发展林下套种中草药新项目效果很好,在彩叶树下种植中药材半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药养林,以短养长的新型生态高效复合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户发展林药间作种植,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现代林业发展。半夏在药材市价格比较好,供不应求,但是生产技术上有瓶颈,在土壤中生长的根茎很容易带有病毒,造成产品退化。而美克斯公司通过组织脱毒,在无菌状态下可快速繁殖出抗毒性强、山健康产业”的宣传画页。大8开一页两面的彩色宣传画有20多张图片,大多由王金良拍摄,整个画面也是他精心设计。碧草蓝水,洁白的鸭群在湖上游弋;紫色娇嫩欲滴的花朵中间,红色花蕊长柱垂落到藏红花边;展翅嬉戏水中放养着白鹅。真可谓一展湖山之美的各类农业“精品”,勾勒出神奇的南北湖——“候鸟的天堂,野禽的乐园”,别一样的风光。
嘉兴湖山生态公司领导都知道,这张“湖山美”的“大名片”
上的主要文字都是王金良撰写的,甚至连“湖山美”的藏红花品牌的名称也是王金良起名并专门设计。不仅如此,百合美生态园企业名称及“百合美”品牌,秸杆燃料生产企业“蓝天美”公司和品牌,也都出自王金良的创意。记者每接触到在农业一线、创出一番新天地的“领军人”,都以王金良为“恩师”。这位在海盐广沃田野上的前行者,以汗水、心血、智慧为新农业筑梦,与耕耘者一起奋发前行。
海盐南北湖有一片3600多亩的盐碱地,怎么改造好,王金良付出了太多心血。从最初他帮助介绍找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出方案改造盐碱地,到如今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地能种水稻了,这是一个大变化。但还是有一部分土地盐碱太严重了,难以改造成耕地,怎么办?王金良又提出搞生态野禽养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生态优美、产品优质的生产模式。他带着南北湖野生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驱车1000多里,去到山东菏泽考察学习;为了搞七彩山鸡、生态鹅项目,他们又辗转去了福建龙岩,又是车行1000多里。
“我们公司能走到今天,多亏王主任。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农业干部忘我的公仆情怀。”嘉兴湖山生态农业公司执行总经理陈雪良讲道:“盐碱地改造后,还有一些不能种水稻空置的土地,草长得很多很高,王主任看到后就跟我说,这么多草可以利用起来养鹅。他告诉我,鹅是联合国组织重点推介的21世纪健康食品,鹅的身上没有癌细胞,只有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要我跟他去考察一下鹅,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回来后,我们马上就干。王主任亲自上阵,带领我们一下就做起来了,并获得有机认证。”
更令大家称道的是,早在3年前,王金良为了筹划在南北湖发展特种种养业,他找到了一位大学同学,现在浙江大学从事食品营养研究的教授,专程请他来实地考察,得出结论,海盐南北湖这片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藏红花。藏红花传入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人工栽培传入较晚。1965年,有关部门从西德引进藏红花球茎,落户杭州进行试验、引种驯化成功。从此,藏红花在我国落地生产,但产量很少。藏红花原产地在北纬30度地中海沿岸地区,而海盐正处于北纬30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清新,沙性特质土壤,与南北湖畔生长环境土壤质地和气候特征都相符,是藏红花得天独厚的生长之地。
王金良说干就干,在田地里,冬季种藏红花,夏季种水稻,错开茬口,藏红花在6月初,种球从田里移栽到室内,避开露天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栽培藏红花需要大量肥料,剩余的肥力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品质。水稻的稻秆可以为藏红花冬季保温,减少水分蒸发,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改良了土壤。3年精心试种,辛勤耕耘,如今已达到亩产1000斤粮和一斤藏红花。藏红花一斤,农户可收入一万元,这又是一种“千斤粮万元钱”的新模式,人们已经看到了圆梦现代农业的一个路径,并迈开大步前行。省里已立项全力支持南北湖水稻与藏红花轮作生产模式,并把海盐作为推广试点。今年,海盐要发展100亩土地、50家农户,实现亩产
千斤粮万元钱。
在2013年秋天,湖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迎来一位颇有实力的合作者——浙江凯元控股集团,他们看重不仅是湖山南北湖的生态健康绿色产业,像刚刚跃出地平线的朝阳一样灿烂,更是因为,他们找到一位在田野上筑梦湖山美,带给他们前行蓝图的引路人。
浙江凯元控股公司、嘉兴湖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枝佩激动地对记者说:“仅仅半年时间,当我们走进生态农业这个领域,认识了王主任,我们看到一位实实在在的人民公仆。他有很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建立在发展现代农业思想上的一种智慧,也很具体,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山美的美好的前景。他很谦虚,去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两项全国荣誉称号,到北京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直到前不久我们才知道。”
“他是个实干家,也是一个系统思考问题的顶层设计者。在王金良主任身上,我看到一个在田间创造奇迹的人。为了创造卓越,他在孜孜以求,把在做具体事情当作创造‘作品’,这种工作状态,在当代社会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状态,‘创造卓越’无从谈起,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纸上谈兵。公仆精神就是雷厉风行、脚踏实地、开拓前行、富于全身心的创造精神。这股力量是一种自觉担当的境界,是一种自动传承的情怀。”浙江凯元控股公司、嘉兴湖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平这样评价王金良。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远涉重洋游历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了这三个国家的农耕体系,写下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他在书中赞叹,上海的清晨,乡下农夫从城中担出一桶桶屎尿粪便,不愿舍弃一点地急匆匆脚步奔向田间,令他感动,令他思考,这位教授从农业生产循环角度认为,美国利用发达的地下水道系统将粪便直接排入水中,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同时造成可利用的农业资源的浪费,他指出了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的威胁。
“他看到源于中华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他为这种文明所震动,著书立说写下了至今仍令人警醒的《四千年农夫》。”王金良讲道,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北纬30度的海盐,在四个历史文化遗址“合围”中,差不多150公里开外,有余姚河姆渡、嘉兴马家浜、青浦菘泽、余杭良渚文化遗址,自古就是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之地,四个历史文化遗址与海盐仙坛庙遗址都出土了碳化稻种,年代在6000年至4000年之间。在这个如此古老农耕文明之地,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也感受到,海盐近十年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现代农业制度优势。与建立在土地私有化基础之上的日本和台湾农业相比,他们的农场土地十几、二十几亩规模太小。从目前海盐的土地流转后的生产规模看,小农场50亩,一般农场300亩左右,最大的达到1000亩,按照实际需要可大可小。海盐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后来发展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走上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王金良目光中充满坚定的自信,他说:“我们的模式发展起来,比日本、台湾都要好,因为他们的土地私有化了,有些事要做很难了。而我们的制度优势已开始展现农业生产优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向纵深推进改革,不断追赶前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定会绽放出新的灿烂之花”。
在海盐博物馆,记者看到在海盐出土的5800年前,如铁一般碳化的粒粒稻种,胸中涌腾着一股激情,在中华民族创造的6000年的农耕文明的田野上,人们看到一个个耕耘者,共同担当起历史使命,坚定自信地前行的筑梦人!
已是夕阳西下,走进标丰农场,在院中铺满一地刚刚收获的大麦,在夕辉映照下,一粒粒饱满的麦种静静地躺靠晾晒。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留着络腮胡子的壮汉,一个指挥机械化进行生产的领军人、标丰农场场长葛魁彪。这个农场拥有5台拖拉机、2台收割机、6台插秧机,育秧中心3条流水线和700多亩良田,葛魁彪也是最早参加友邦合作社的社员。
一见面,他就对记者说:“王主任是我的领航人,是我的恩师。我先前就是一个拖拉机手,我包地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草哪个是苗,我家3亩多地,都是老爸老妈看的。谁能想到今天我倒成了种粮食的场长了,700多亩耕地全靠我来打理,还要为周围几千亩地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老爸老妈至今想不明白,我怎么一下子变了一个人,不但能种地,还要大机械作业。这全是我的‘恩师’王主任教得好。”
记者被他的话打动,没等记者发问,他是怎么“变身”的,就见他冲着王金良咧开大嘴笑道:“我向您报告,刚刚签下一份合同,在江苏盐城包了483亩地。我可不是把这边放掉到那边去呦,这里农场照干,到江苏再建一个农场,合同签到2028年。当地的镇长说,要我把咱们的家庭农场模式带到那里。”
葛魁彪的这个消息让在座的几个人都惊讶了,连王金良也愣住了。葛魁彪连忙解释说:“盐城的土地平整连片面积大,要比海盐更适合大机械操作,可以把成本再降下来。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收购粮食不打白条,销路也没有问题,信心足了,我才迈出了跨省的这一步。种粮食虽然比种经济作物挣得钱不多,可粮食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事,是光彩的事,值得干!”
王主任问他:“你要把机器开过去吗?”“那怎么可以,我在那边再整进一套机械。这边每年还要为农场周围农户机械插秧3100亩,机械收割1700多亩,都忙不过来。”
王主任给记者介绍,葛魁彪按照自己农场实际,重点推广了“水稻新品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有机肥技术”、“育秧中心育插秧技术”,以及其他农业新技术。由于生产上重视技术,各个环节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证了粮食高产丰收。
这个身材魁梧得像铁塔一样的汉子格外兴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现在种600多亩地轻轻松松的,我总觉得劲儿没使完,今年在海盐4万斤稻种我已备好了,正在育苗,我马上就去盐城,那边要备上4.2万斤稻种。我去了四趟盐城,这次再去,就是五趟了,真的要开工了!”几乎所有人都被他跨省开办农场种粮食的“大举动”振奋了。
此时,记者看着王金良,想到他在田野上的追求,为何一往情深?此刻,眼前面带微笑和自信的王金良,不正如那穿越几千年历史时空的碳化稻种一样坚忍不拔吗?!因为,在他的身上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