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如果算上全部人口,扣除教科书因素,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1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犹太人年人均读书64本,北欧人24本,美国人17本,韩国人11本,法国人和日本人都是8本多。与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相比,中国人读书率较低的现状令人堪忧。中国人不爱读书,不仅有调查数据为证,而且外国人作为“旁观者”也看在眼里。一位印度人在《光明日报》谈了自己的观感:“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位颇有影响的日本青年作家也曾说,不读书的中国人不值得害怕。
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提倡和推进全社会读书,而全社会阅读风气的形成,首先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根据这次中央党校学员问卷调查,71%的学员认为,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状况属于“一般”,12%的学员认为“差”或“很差”。 由此可见,“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状况不容乐观”。
许多领导干部为什么不读书?因为,读书是在无形之中积累“功力”,是一种慢功夫,不可能“立竿见影”,也许在若干年后才显示其功效。在目前中国“官场”,“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许多领导干部不读书也照样应付工作,因为其讲话稿可以由秘书和写作班子代劳,专业领域的事情可以咨询专家,即使平时说话“走板”,决策失误,也没人追究,也不需要承担多少个人责任。而且,并不是读书越多,读书越好,“官”就当的越大,当的越好。相反,读书花的时间多了,用在工作和应酬的时间减少,反而有可能影响工作和晋升。
问题的症结是目前的领导活动还没有和现代社会完全接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农业社会传统的领导体制和方法。这种传统领导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是经验。衡量领导活动的成败,就事论事,只要你把事情“摆平”就行,而“摆平”事情和读书多少、读书好坏关系不大,却与经验、技巧、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要摆
脱传统的领导体制和方法,让我们的领导活动逐步走上现代化轨迹,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领导活动”。
“现代领导活动”与短期行为格格不入,强调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知识、人才储备,因为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代领导活动”与“拍脑袋”、“凭经验”、“盲目性”、“个人说了算”、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格格不入,强调科学领导,民主决策,讲程序,按客观规律办事,因为现代化不会凭空而来,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现代领导活动”与“讲面子”、“拉关系”、“潜规则”格格不入,强调原则性、责任感、法制、纪律和“显规则”,因为现代化不是温情脉脉的田园风光;“现代领导活动”与“夜郎自大”、封闭保守格格不入,强调国际视野和开放性、竞争性,因为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现代领导活动”与孤陋寡闻格格不入,强调知识、文明和科技进步,因为现代化是全人类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的结晶。
领导干部如果不读书学习,一知半解,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胜任现代领导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习近平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
从目前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来看,也凸显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必要。根据党校学员问卷调查,目前,“50后”干部仍然占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大多数,“60后”干部占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大多数。这两个年龄段干部的大学和中小学教育大多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许多人“先天不足”,底子不牢,需要“补课”,目前尤其需要读书学习。
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是学习型政党,读不读书是领导干部是否胜任的标准,是领导资格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钙”,就要先读书。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名人、领袖都有好的读书习惯。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领导干部读书、读史、读经典的重要性。在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读书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他指出,读书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形式和生活方式,是领导干部解决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读书对领导干部也是一种修炼,可使其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读书对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种境界,通过读书获得知识,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正确评价自己。
领导同志要倡导读书。风气正与读书氛围好有很大关系。“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西湖读书节”等活动都体现了领导干部重视读书。这并非个人的事情。以杭州图书馆为例,其设施先进、舒适,拥有安静的读书环境。但还有部分领导对读书重视不够。以电视节目为例,读书节目收视率较低,因此要重视媒体的作用。
领导干部要善于组织读书。移动互联网发达、阅读海量是新趋势。第一要组织阅读,第二要把握新趋势,做好图书的推荐、排行,把好书推出来。领导干部都很忙,因此要提供碎片式阅读条件的可能,使其可以运用零星的时间进行读书。要适应现代阅读的新需求,了解社交化阅读、数字化阅读。
领导干部要重视读书人。读书人是知识活的载体。历史上凡是重视知识分子的时期,国家都会昌盛,例如汉唐时期。邓小平提的两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们国家的“三个自信”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要让领导干部普遍自觉读书学习,根本途径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领导体制和领导活动的现代化。在现代领导体制下从事现代领导活动,不读书,不好好读书,就难以混日子;读书的多少和好坏,知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领导能力的重要尺度。
目前,在加强领导体制改革、加快领导活动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建议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提倡和推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例如,将阅读效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将阅读、写作和知识水平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读书活动,营造领导干部读书氛围。
当然,领导干部平时工作很忙,读书就要讲究方法。读书方法不宜强求统一,每人各有心得体会,各有读书途径,但读书方法完全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启发。
例如,有人主张静读。“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做学问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能心浮气躁,同时要寻觅一个适宜读书的环境。同样读书,如果负载太多的功利,心也是难以静下来的。读书的目的各种各样,应该更多地提倡一种不带多少功利性的“悦读”,给思想和灵魂一种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领导干部应该摆脱各种诱惑,心无旁骛,静心读书。
基本信息
出生年代:533名学员填写了出生年代,其中1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144人出生于50年代(约27%),330人出生于60年代(约62%),58人出生于70年代(约11%)。
性别:533名学员填写了性别,其中男性461人(约86%),女性72人(约14%)。
职级:531名学员填写了职级,其中,省部级干部24人(约4.5%),地厅级干部409人(约77%),县处级干部98人(18.5%)。
所属系统:517名学员填写了所属系统,其中,354人(约68%)来自党政机关,82人(约16%)来自企业,20人(约4%)来自科研部门,17人(约3%)来自金融保险系统,14人(约3%)来自大专院校,14人(约3%)来自传媒出版系统,12人(约2%)来自军警系统,3人来自医疗卫生系统,1人来自文艺界。
有人主张苦读。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这次中央党校学员问卷调查,多数学员谈到影响阅读的主要障碍是“时间有限”、“工作繁忙”、“应酬繁多”。因此,“忙”是相对的,再忙也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没有时间”只是借口。
有人主张精读。“重在读原著”,而且“要精”、“要管用”,这是党校的传统。自己喜爱的书,需要反反复复读,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部《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了100多遍。邓小平说,读书不在多,关键要精。习近平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精读的书一定是经典和精品。一般的书是用不着精读的,也不可能精读,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每一本书都平均使用力气。精读要同时动脑、动手。动脑就是边读书边思考,动手就是做读书笔记。
读书有法,得法者事半功倍。有的人,读书的物质条件不可谓不丰,时间不可谓不裕,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而读书的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适得其反,陷于故纸堆而无以自拔,就是因为读书不得其法。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各种形式,引导领导干部交流读书方法和心得,互相启发,提高读书效率。
(本期特别报道主要内容来自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感谢课题组负责人田国良,课题组主要成员王余光、郭焕永、王炳、朱晋平、严宏伟、王萍、邹懿男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