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利,姚开文,田素霞,张友明,张银光
(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江都 225200;2.扬州市江都区农业干部学校,江苏江都 225200)
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
史晓利1,姚开文1,田素霞2,张友明1,张银光1
(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江都 225200;2.扬州市江都区农业干部学校,江苏江都 225200)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作用及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杀伤作用,防效与使用剂量呈正相关关系。高剂量处理药后3,7,14,21和30 d的防效分别为87.1%,96.6%,98.5%,96.1%和98.0%,同时对水稻褐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生产中推荐使用剂量300~375g·hm-2。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水稻;褐飞虱
褐飞虱(N i l ap ar v at a l uge ns)是江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集中稻株基部刺吸汁液,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直接导致水稻“冒穿”,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4]。呋虫胺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性强、速效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且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同时,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毒性低,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优选药剂。为进一步明确呋虫胺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2013年进行了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唐庄村,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土质轻粘,pH值7.6,有机质含量28g·kg-1。移栽前施复合肥450 kg·hm-2作基肥,移栽后20 d施尿素200 kg·hm-2作分蘖肥,拔节期施尿素150 kg·hm-2。水稻品种为扬粳4227,栽培方式为机插移栽,6月21日移栽。水稻长势较好,试验前、试验期间未用其他药剂防治病虫,栽培管理正常,肥水条件一致。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烯啶虫胺水剂(江苏南通江山农药股份有限公司)。
1.3 处理设计
试验设9个处理:20%呋虫胺150g·hm-2;20%呋虫胺225g·hm-2;20%呋虫胺300g· hm-2;20%呋虫胺375g·hm-2;70%吡虫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虫胺750 m L·hm-2;清水对照(C K)。
用药时间在9月4日,此时水稻处于抽穗期,褐飞虱正在低龄若虫高峰期。小区处理采用新加坡利农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用水量700 kg·hm-2。施药当天及药后1~10 d无雨,无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条件,施药时田间保持3~5cm水层。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 m2。各小区间筑埂隔离,防止串灌。
1.4 调查方法
施药前1 d调查田间虫量基数,施药后3,7, 14,21,30 d调查各小区残留虫量,计算防效[5]。每个小区采用平行跳跃式调查,每小区10点,每点1穴,计10穴,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6-7]。调查数据均按以下方法计算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x 100;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虫量x用药区药后虫量/对照区药后虫量x用药区药前虫量)x 100。
2.1 防效
20%呋虫胺对褐飞虱均具较好防效,对褐飞虱防效与使用剂量呈正相关。20%呋虫胺375g· hm-2处理药后3,7,14,21和30 d平均防效分别为87.1%,96.6%,98.5%,96.1%和98.0%(表1)。
表1 不同药剂对水稻褐飞虱防效
20%呋虫胺防治褐飞虱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速效性方面,20%呋虫胺300~375g· hm-2处理药后3 d的平均防效达79.2%~87.1%,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750g·hm-2,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虫胺750 m L·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对照药剂70%吡虫啉45g· hm-2处理的防效。在持效性方面,药后7~14 d, 20%呋虫胺300~375g·hm-2处理平均防效分别为90.3%~96.6%,94.4%~98.5%,对照药剂50%吡蚜酮300g·hm-2,10%烯啶虫胺750 m L· hm-2平均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7 d防效显著优于25%噻嗪酮750g·hm-2处理,药后14 d防效显著优于70%吡虫啉45g·hm-2处理。在药后21~30 d,20%呋虫胺375g·hm-2处理表现出极好的杀虫效果,平均防效为96.4%~98.0%, 20%呋虫胺300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为87.9%~95.2%,药后21 d防效显著优于70%吡虫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10%烯啶虫胺750 m L·hm-2处理的防效,药后30 d防效显著优于70%吡虫啉45g·hm-2,25%噻嗪酮750g·hm-2处理的防效。
2.2 安全性
经观察,药后3,7,14,21,30 d各处理水稻生长良好,均无药害发生,表明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表现安全。
试验表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以300~375g·hm-2剂量处理对褐飞虱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3 d防效为79.2%~87.1%,药后7~14 d防效为90.3%~98.5%,药后21~30 d防效为87.9%~98.0%,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能有效地控制田间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1] 汪彦欣,陈瑞,洪奎贤,等.6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3(6):700,702.
[2] 周丽花,周子骥,杨海燕,等.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3(3):127.
[3] 任寿美,徐优良,蔡宏芹,等.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药,2012(3):41-43.
[4] 张凤娣,王玉坤.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及用药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44-545.
[5] 邓林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52-153.
[6] 孙万纯,江银楼,杨玉春,等.4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对比[J].农技服务,2008(11):72,94.
[7] 易红娟,张谷丰,孙雪梅,等.沿江稻区褐飞虱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4):23-25.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435.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0528-9017(2014)05-0718-02
2013-12-09
史晓利(1981-),女,江苏江都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作物病虫监测防治工作。E-mail:s x l i 432@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史晓利,姚开文,田素霞,等.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4(5):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