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眼点

2014-02-28 08:15马俊林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民众责任

马俊林

[摘 要]人生天地间,人际和谐和社会进步局面以每个人“责有攸归”为支撑条件。而每个人“生而有责”的要求,缘于“群”生活形态。“群”生活形态需要个人彼此分工,产生“赋”责、“负”责和“付”责的三种关系状态,构成人类的生存条件。工业社会发展带来了责任关系的更变,责任缺失、混乱、模糊而衍生的病象,无疑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在全社会层面崇仰尽责为美的时代文化,陶铸民众履职尽责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眼点。

[关键词]责任;民众;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1-0026-05

在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今天,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国家、群体组织进步发展和公民个人生活和美的基石。无疑,牢固践行时代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我国乃至人类先进的社会形态,都具有动力源泉和方向指针的意义。

一、人生天地间与责任担当的起源

人生天地间,作为活生生的行为主体,一个人要干什么、不干什么、怎么干才对,其依据的尺度、动力的源泉是什么,这是称之为“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里,始终存在一个叩问、议论和臧否每个人思想、行为的话语——就是“责任”。在中国人的话语里,人们天经地义地认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外还有诸多“人生而有责”的箴言话语。人生天地间,责任哪里来?

所谓“责”,意指“债”。欠债是应还的,因此,“责”指“分内应该做的事”;所谓“任”,就是“承担。”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充分完成,就是“责任”。在汉语词汇中,“责无旁贷”、“责有攸归”等词语,都是要求“责”不能转移和替代。人生天地间,为什么要有责任担当?责任担当的起点在哪里?

1.个人的生命过程依靠的物质条件不是自然具备的。人凭什么生存?回溯历史,人类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都相应存在着惯例俗成的生存要求。从目前看,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是,无论是最初的人类起源阶段还是未来发展,人类生存所需要物质财富从来不是“万物皆备于我”,而是奋斗和汗水的交换。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低、物质资源匮乏的人类起源阶段,每个人在责任担当之后,能够生存都是幸运的。

2.人类家庭生活和关系维度的丰富内涵以每个人的“责无旁贷”为产生的条件。人生天地间,平等意义上的人各自有份,具有共同的感官、愿望和需求。家之夫妇子女,人之劳逸困苦,都离不开责行体验,如果存在“责”的转移和替代,必然是一部分人不能成为一般社会关系内涵的经历者和体验者,彼此很难有共同意义上“人”的生活内涵。因而,在家庭角色的责任担当,以父慈子爱、夫妇恩爱、赡老报恩、礼让尊重、兄弟帮扶,一直是不变的责任内涵。

3.人际和谐和社会进步局面以每个人“责有攸归”为支撑条件。从促成人际和谐条件看,人生天地间,人各有分,一如天生权利,各有一片;人各自守分,一如各耕其田,不能越俎代庖耕种他人田,这样才能彼此减少争斗混乱。从促成社会进步局面看,每个人的“责有攸归”伴随内生干劲和专业生产,这是群体生活的存在条件。因此,在社会层面的责任担当,以聚力结团、和谐相处、帮扶危困、分工敬业、诚实守信,化为颠扑不破的稳定责任常识。

二、人类“群”生活形态与人生责任的层次状态

每个人“生而有责”的要求,缘于特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伴随环境和条件——“群”生活形态。一路走来的人类社会,在“群”中生存和发展,“群”生活形态使个人利益与他人绑定一起。“群”生活形态需要个人彼此分工,产生“赋”责、“负”责和“付”责的三种关系状态,构成人类的生存条件。

1.在“群”生活形态中,个人不能独活,产业分工和职业分工是财富效率的条件。从历史看,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与动物界的鲜明区别之一,是分工分化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发展,并通过人们的彼此分工担当责任实现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看,在职业(工作)的角色(岗位)责任一直随社会进步变化的脚步迁移变更,而且呈现分工尽责思想的程度和表现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纵览历史,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先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随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进而产生了更加细化职责规范,从而保证了生产力的进步解放和现代文明。在生产追求高效物阜的今天,社会已经从以往的狩猎种植、到农业牧业手工业分化,再到“士农工商”,再到“三教九流”,直至现代工业细化呈现的千百种职业。总之,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过程,即是分工从笼统到细化的过程。从社会形态的优越比较看,社会发展即是通过利用和凭借分工分责的过程来体现。一句话,“责”不是天生的,是分工相应产生“赋”责的要求。分工“赋”责从实质看,是群体的共识和约定,是各行业各守约定活动,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在“群”生活形态中,“赋”责之后需要有人“负”责,产生明确行为者填充责任权属的空间。“负”责即责任寄放的地方。“赋”责之后有人“负”责,通过明确责任权属,呈现“定分”止争、“定分”守业,渐次形成维系和满足“群”生活所需要的为他人利益考虑并付诸行动的表现。每个成员在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家庭角色的明确“负”责,依据分工角色(岗位)承担责任、恪尽责任,既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经验条件,也是人类保持长期和美生活的普遍期盼。

3.在“群”生活形态中,“负”责之后需要“付”责行为落实和检验。从“赋”责、“负”责和“付”责的三种关系状态看,如果说“赋”责是抽象的意识和约定,“负”责是规定的指向和认领,那么“付”责就是“现在进行时”的履约践行的实践。每个人现在进行时的实践,它的支付形态是“劳动”,就是“责”之后的“任”,与之伴随的是汗水、辛苦和劳累。在人类“群”生活形态中,履责而任一直是社会毫无疑义的底线。没有担责实践,“群”生活中分工创造的方便、自由的环境条件就是一句空话,既有的社会生活基础将不免坍塌混乱。

然而,认识到人类群体生活客观伴随人生责任,只是问题的开端,更重要的问题,是民众怎样摆布责任的位置层次和状态。细究发现,社会上每件事与每个人责任的联系,客观存在几种状态:有责有任(包括大责小任、小责大任)、有责无任、无责无任、有任无责。其中,有责有任视当然,有责无任应贬然,无责无任归自然,有任无责待究然。

一是有责有任视当然。有责有任即担当责任,从一般理论上说,这是完成了从“欠债”(责)到“还债”(任)的完整循环。从社会发展看,一个人立于社会里有(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家庭身份)多少个角色,担当并完成相应的责任,就是社会相应领域不断延续循环的基础构成。

二是有责无任应贬然。有责无任即没有完成“分内应该做的事”。对有责无任表现进行贬斥的道理毋庸赘述,如果做不到有责有任,从反面看,必然是相应领域的秩序崩塌与和谐状态的打乱。这里包含大责小任状态,即履行责任存在的不对等、不完全,是“偷工减料”式的还债行为。这种行为也应置于受贬斥的范围。

三是无责无任归自然。作为一般理论意义阐释,无责无任即不欠债也不用还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责任状况存在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深层的多重状态,在现今紧密联系的社会里很难存留无责无任的空间了。

四是无责有任待究辨。无责有任即“奉献”,没有责任却承揽了义务,是为他人利益考虑并付诸行动的表现。面对无责有任(包括小责大任)形态,需要我们仔细分辨。在现实中,雷锋等先进人物的行为是“无责有任”的奉献,值得赞颂发扬;但无条件地歌颂无责有任行为,常常衍生出另类人的卸责偷懒和“荒了自己的地,耕了他人的田”的难堪。所以,无责有任具有向两个方向发展的空间,不能一味褒奖和赞扬。

三、时代与社会发展对责任关系的形态更变

责任关系的有责有任、有责无任、无责无任、有任无责形态在前工业社会,长期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社会发展到今天,与之伴随,人类社会里的责任关系,在两个层面展开的“物的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活动”,基本没有大的改观。但是,工业社会发展,却带来了责任关系的更变。

1.“生产”的环境条件更变使传统责任形态呈现纷乱。从“人的生产活动”看,在前工业社会,氏族、家庭层面一直以“错时的代际责任分工交换”履行责任关系,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代工业社会前期。所谓“措时的代际责任分工交换”,是指有生活能力的前辈人(祖、父)先抚养无生活能力的晚辈(儿、孙),接续在前辈人(祖、父)无生活能力时,成年的晚辈反哺前辈,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责任链条。发展到现在,公共组织、慈善机构、保障体系承担了医保、社保、教育、养老等职能,伴生了“丁克家庭”、“啃老族”和遗弃儿童现象的同时,产生了救助保险、福利院、养老院体系,使传统人际责任形态面临着新挑战。

另一个“物的生产活动”层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繁衍生息和生产力水平发展,人类获取满足生命的食物从简单的采集、狩猎的“付出——获取”的责任关系走向“分工——易物交换”责任关系,再走到“分工细化——专业生产——货币计值——货币易物”的责任状态。如果说,“分工”与“易物交换”的形态由于缺少中间环节而使责任关系明确、清晰、简单,那么,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后的“货币易物”形态,则使责任形态由于中间链条复杂而表现多端。

2.责任关系呈现复杂化的剧变。分析人类社会两个层面的责任关系,存在着责任的三种状态:稳定形态、转型形态、颠覆形态。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责任形态发生突出更变的是转型形态、颠覆形态。所谓责任的转型形态,是指由从前的责任内容、责任指向转向新的方面,如,在家庭生活方面的青年人选择伴侣,传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向自主自由恋爱;在生产活动方面,生产销售由政府官员包办,转向经营主体自我销售市场拓展;在职业工作方面,由“单位”对人表现全时空掌控,转向放开八小时工作之外的空间,由职业活动“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转向按时退养、清晰分工。这些无疑是责任形态的变转。所谓责任的颠覆形态,是指责任转型的大跨度到相反状态。如,成年的子女本应敬养父母但却走向“啃老族”;百姓从前是“孙子”侍奉官府“老爷”天经地义,今天则提出是官员为人民公仆的口号。

比较而言,在“人的生产活动”层面尽管存在某些方面的转型和颠覆,如青年人安于现状、遗弃老人、以及父母虐待儿童等是责任领域的严重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重视和关注,但呈现基本稳定形态,如自古至今人们对爱护子女、赡养老人、尊老爱幼的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体系由于责任链条的简单直观而易于评判,使人们一直较牢固地履行着。在“物的生产活动”层面,由于社会生产链条延伸,每个人较前更多面对陌生人群体而增加了推卸责任的条件,现实社会诸多乱象由此出现。基于此,当今责任转型和颠覆形态,既伴随人类走向科学化的进步,也伴随着人们一定的模糊、迷茫和混乱的体认,需要现代社会从头梳理分辨。

3.社会转型使人们责任空白区和重叠区空前增大。责任空白区即无人尽责的领域,这方面在现代“物的生产活动”领域表现明显。在今天的机器生产、流水线车间、产品拆分组合、逐利最大化经营机制等因素作用下,行为者置身陌生人社会环境。社会生产链条延伸相应模糊了责任关系,一改熟人社会责任担当明显状态,指向虚拟客体和陌生人的行为,缺少责任要求的即时性而看不见相应行为的责任明显指向。这样,责任的不知、不觉情形与推卸、逃避空间扩大,数不胜数的责任缺失表现成为现实中的景观。

同样,责任叠加区域的存在和扩大其危害更多样复杂。责任叠加是指同一领域多头负责的状态。社会转型伴随责任叠加是自然的现象,但该领域的乱象突出存在于公共权力作为的空间,大多源于公共部门职能认识和分工模糊以及职能转变步伐不同步。如果说,责任空白区产生责任的“缺位”,那么,责任叠加产生的是责任“越位”和“错位”表现。如,党组织包办社会事务管理,政府代替企业决策项目,公权力深入个人私人生活空间等,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他人的田”的越位;政府职能转变中权力应该下放而不放,子女成年而父母一味包办干涉其婚姻,个人、企业理应自主而公权力做主,都是责任错位的表现。因此,从责任链条的机制看,在个人、组织、政府各层面致力于责任内化和责任共识,刻不容缓。

四、现实责任缺失问题的困扰与社会群体责任素质的关联

在当今社会快速转型时期,人们眼前数不胜数的由于责任缺失、混乱、模糊而衍生的病象,既令我们痛心焦急,又使我们一时难以找寻治理的源头和抓手,无疑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现实。其实,培养民众责任素质、崇仰尽责为美文化,是解决现实社会诸病象和问题困扰的基础落脚点。

1.责任素质的有与无,是个人行为崇高伟大与唾弃鞭挞的分界线。近年来,在大众生活中的平常人,履行了责任,一夜之间便是崇高伟大的闪光人物,如危机关头勇护学生的“最美教师”、生命重创后的“最美司机”、勇担险难的“最美战士”等;当社会每一分子对自己应尽之责任逐渐清晰并能躬行之际,也会减少更多“三不管”的地带,更多美丽高尚道德的平凡人就出在身边。同样,家庭里悖逆伦理的恶行、贸易中口是心非的爽约、职位分内工作的推卸等令人不齿现象,责任担当缺失是共同的原因。不难看出,伟大与渺小,分别在于责任有无的一念间。

2.责任素质的多与少,是社会组织、团体生命力长与短的根源。从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看,仔细分析社会组织、团体中的“百年老店”还是昙花一现的政党社团,从宏观制度到微观表现,其责任素质的多与少,无一不是其寿命运作的支撑点。因此,打造和弘扬责任素质价值观,则不论为官、为商还是做一名知识分子,坚守各自的职业伦理责任、岗位责任,无论是公共领域里的政党政府,还是企业经营组织、民间社团同样重要。从自然逻辑看,责任素质落地,一定少有干部作风的浮夸和演戏的市场;责任素质生根在深山角落,基层自治、自觉担当的壮举即会在各个领域充盈叠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人自觉尽责,各个领域就会出现有条不紊的状态。

3.责任素质的强与弱,是国家、民族繁荣发展快与慢的力量源泉。责任素质与效率、与社会生机活力息息相关。社会发展是否具有生机活力和高效率,一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立的根基,它离不开内在自发的动力,离不开人们的积极行动,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我要干”的主动尽责状态,它与“要我干”具有截然不同的动力原理。在各种各样的约束面前,“要我干”之下的自主空间,与消极、退让、等待、依赖、推诿相联系;而责任素质遍地普及,才有“我要干”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动状态。责任素质只有在国民普及,国家的发展动力永无衰竭之虞,人口大国才能形成可以依托的实在国力,我们才不必担心发展停滞。

4.责任素质的牢固内化与荒诞敷衍,是家庭、社区、工厂、团体组织、商品市场以及社会生活诸领域和美安定状态有无的生成条件。从实际生活机制看,责任素质的价值在于它是大众的、普适的,同时也会自然生成伟大、创造乃至奉献的思想意识和英雄壮举。只有人人尽责才是决定社会进步发展与否的根本力量,也才会涌现更多的“高大全”式的奉献榜样。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尽责,是远离空谈空论的局面,是实干兴邦的落实条件。由于尽责不是空泛的教条“说”,而是行动的“干”,不是有人置身事外的约束少数,而是人人都在其中的普遍,不是思想“觉悟的层次”,而是身体“躯干的表现”。一句话,尽责内含了实践性、人民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尽责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牛鼻子”,是实现社会进步繁荣发展的立脚点。

5.责任素质高与低是社会诚信和谐生活有与无的条件。长期以来,诚信缺失一直是国民诟病的领域。进一步分析发现,责任素质与诚信诉求一体两面。寄希望各行各业的诚信,就是每一领域里的人履行与自己身份相应的责任。在社会分工的氛围里,诚信不是空洞的信念,而是身份角色与行为相宜;人人恪尽职责,既是分工义务,又是诚信美德继承发扬的体现。作坊不生产黑心食品,包工头不偷工减料,生产者不干假冒伪劣勾当,领导者不以权谋私。做到这些既是诚信的表现,也是责任素质的自然景观。因此,责任素质高与低是产生诚信友善多少的依存条件。

五、社会群体责任观念的本能内化与责任共识的构建

责任关系在社会层面的巍然屹立,是人类安定和延续发展的底线,这一点,人类不能有丝毫的侥幸,更不能熟视无睹而冷眼旁观。以往的社会发展历程一而再、再而三地昭告:责任关系的兑现是社会存在的铁律,责任在人生的位置是人心秩序基石,无论是弃置还是更移,都置人类于灭顶灾难之中。

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在民众身上责任意识的有无多少,从生成机制看,呈现三种状态:自我本体意识、客体环境约束、契约授受践诺,它们在不同层面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指针。因此,面对现今社会诸领域责任缺失的乱象,从现实看,在全社会层面崇仰尽责为美的时代文化,培养民众履职尽责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眼点。

1.责任观念的本能内化与责任共识的构建,是社会民众精神道德建设任务的基点。责任观念的本能内化是行为主体自我本体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成土壤,任何时期的社会稳定和民众的生活和谐,其内在的基础条件都离不开在能动者身上的责任使命感。责任观念的本能内化在个人层面,是责任生成内在的本能良知和绝对的律令,使履职尽责没有半点彷徨和迟延。这是确保责任生成机制神圣任务的途径条件。

2.把责任置于共性核心价值观的层面,通过客体环境约束使国家、组织(团体)、个人诸责任生成层面确保履职尽责的局面。时代发展要求把责任视为共性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使责任文化、岗位责任意识在社会各领域弥漫,以之渐次生成约定的共识,从而形成每个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行其任的尽责局面。与从前不同的是,以往社会的责任只注意个人自我个体意识的提升,忽略了尽责环境的体制设计,使社会非个人层面产生并长期遗留逃避责任的巨大空间,成为责任约束的深层障碍。从社会需要看,现时代由于彼此联系紧密,一改熟人社会里责任易担的条件,责任强化目标客观提出了陌生人社会需要社会约定、外在明辨和整体设计的建设途径。

3.建设责权明确的契约授受践诺责任约束体系,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推进责任素质全面落地任务的重点。从现实社会状况看,在家庭、社会、生产几个领域的不尽如人意虽然都存在,但触目惊心的诸多问题出现在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与以往社会状态变化的是,新时期人们生产活动的空间,以流水线、产业链、不确定性、治理多元、开放性、流动性交往联系、复杂性互动为伴随条件,客观提出了彼此责任约束的全面性、先瞻性和边界范围的契约性。这种情形要求责任权属不能是人们的自然距离推定,不是人们的自觉认领,更不是相邻人们的主动担承。与之相适应的责任形态只能是契约授受责任约束体系,通过践诺责任达到专业化生产与责任担当两不缺失,个体术业简单化与群体生活周全和谐相统一。

六、人类社会主义实践与责任价值观的位置

迄今为止,作为伟大目标的社会形态,近现代一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就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一直进行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实践中须臾不可缺少责任价值观。

1.责任机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要件。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说,责任素质是新的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基础单元。责任是富强的动力,民主是责任的细化普及,责任机制是文明的支撑,责任是自由的范围,平等公正是责任的内涵,敬业是责任的表现,责任是诚信影子,责任是和谐友善的组成条件。没有责任机制,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法治、社会的公正友善和谐、个人平等自由诚信友善,都必然缺少基础要素。

2.责任机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段措施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迷茫和艰难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段措施的评判尺度。从“三个有利于”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力”的层面看,责任素质的重要性,是体现在作为生产力最具能动活力要素的“人”的责任素质有无高低上;如果其中的“人”缺乏责任内化产生积极性,生产力的存在就是空话。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层面看,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各环节的行为者自觉、主动的担责、尽责的结果,是共同履职尽责所致;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层面看,在社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出现“黑心棉”、“毒奶粉”、掺杂使假、偷工减料、吃拿卡要等,是人的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究其实质是责任机制上“有责无任、大责小任”的反映,责任素质有无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

3.责任机制是经典社会主义内涵的促成条件。社会主义学说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百年前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特征,在生产关系层面提出了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基本概念;邓小平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内涵。汇聚这些内容,从“人”的生产生活形态层面看,这些内涵以人民大众的主体性、人民大众的平等性、人民大众的实践性为根本体现。从逻辑分析看,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大众的事业,人民履职尽责的劳动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的证明方式、途径和唯一内涵;社会主义只有人人担责并尽责而没有“例外”,才能彼此平等摈斥剥削压迫,这是人民大众平等性的依存条件;毛泽东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路,是民主,它是通过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它不是等待的局面,只有每个人对责任关系的知行一体,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才能看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动力源泉。

综上,宗仰尽责为美的时代文化,培养民众的履职尽责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眼点。

责任编辑 彭 坤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民众责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期望嘱托责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