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速摆脱“高危”的帽子
近些年,中国高速公路上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不断引发人们关注。如何让中国高速摆脱“高危”的帽子,成了棘手的课题。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车、路、人这三个方面下大力狠抓。
相信大家脑海中对中国的高速公路安全各自有一副形象的素描。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车队结伴出行的对讲机用语当中,蓝色卡车叫“蓝鲨”,红色卡车叫“红鲨”。一个简单的代号,勾勒出中国高速公路最大的杀手之一:大货(祸)车。
通常,高速公路上的大货车车况差,与小轿车速度差大,超载是家常便饭,刹车经常不好使,爆胎一点不新奇,司机疲劳驾驶打瞌睡那是常有的,“慢超慢”长时间占用快速车道、违法停在应急车道、利用应急车道超车更使高速公路险象环生。这些各色“鲨鱼”虽然没有长牙,但经常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生命。尤其是运输危险品的大货“碰”上大客,更是近年来多起高速公路惨剧的直接原因。
此外,大货车安全标准亟待提升也是高速公路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2012年6月,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以每小时约90公里的速度行驶在高速路上,一块数斤重的刹车蹄片突然从天而降,在击碎挡风玻璃后直接刺入吴斌腹部,导致他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虽剧痛难忍,吴斌仍凭借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公共安全的动作,最后还挣扎着站起来对乘客说:“别乱跑,注意安全。”吴斌被赞为“最美司机”,然而击中吴斌腹部的那块刹车蹄片是怎么飞来的最终不了了之。之后,各地高速公路又发生几起货车零部件酿成的“飞来横祸”,索性没有再造成司乘人员死亡。
多年来,国内与交通事故相关的质量追溯体系一直不是很完善,由于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不利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在这方面,美国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其经验非常值得借鉴,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交通事故的质量追查非常严格。反观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交通事故中气囊未弹出、重要零部件断裂等质量投诉往往因为多头管理、鉴定不易而很难水落石出。如果能由质检部门、公安交管部门、消防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国家级检测机构等成立跨部门的车辆公路交通事故质量调查委员会,对交通事故中可能“潜伏”的质量隐患严查到底,将会有力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产业升级,并有效改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情况。
从司机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很多司机需要高速公路的“再教育”。在这方面,公安部推出的新手上高速需要老司机陪伴的规定,有一定的安全促进作用。但长期看,应当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各种驾驶技能提高班,对司机尤其是新手进行高速公路驾驶技能提高训练,包括百公里到静止紧急制动加紧急变道,车辆甩尾后反打方向补救,湿滑路面紧急制动,车辆爆胎后制动练习等安全科目。
除了驾驶技能,交通文明和规则意识也是高速路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德国,一些高速公路不限速。但绝大多数司机都能严格遵照规则行驶。货车全部封闭车厢,能够严格按照分道限速规矩地行驶;基本看不到右侧超车和慢车长时间占用快速车道;转向灯、大灯使用规范。即使有的车速度能达到200多公里每小时,车道也比国内高速公路窄很多,但仍然能安全运转。这背后,群体的交通文明和规则意识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从道路建设的角度看,中国高速公路急需提升智能化程度,利用覆盖高速公路区间的交通台、显示屏和智能导航提供路况安全信息指引,大雾、结冰等危险气象预警,并结合货车、客车等安装的GPS定位装置进行智能监测。只有这样,人、车、路一体化向更安全的目标加速进化,中国高速公路的“高危”帽子才能早日被摘掉。